近代史上的少数民族名将有哪些?

历史知事


近代史上的粟裕大将军,他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少数民族中的侗族。说起粟裕大将军到底是汉族,还是侗族的问题,曾经还闹出来过一个笑话。

他本以为自己是汉族呢,他的家乡是在湘西,湘西是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但是,也有汉族,所以,他就以为自己是汉族。

从他参军到新中国成立,都是以为自己是汉族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还问过粟裕。毕竟毛泽东知道湘西,那可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呀,所以毛泽东问粟裕,你真的是汉族吗?

粟裕将军说自己确实是汉族。

但是,到了1986年调查的时候,发现粟裕是从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迁移过来。这时候粟裕大将军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侗族。

他又把汉族改为了侗族,看看我们的粟裕大将军,是不是很可爱。

关于粟裕大将军的军事生涯,相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

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最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和创世人之一。

粟裕还是中国将军当中,为数不多的,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的人。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所以,他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的,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在作战中积累起来的。

在中央领导的反围剿战争中,粟裕的才能就被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发现了。就在第一次中央苏区领导的反围剿战争的时候,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辉瓒,就是被粟裕在反围剿战争中给捉到的。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在江浙一带,又打了一系列的胜仗,尤其是车桥大战,此次战役粟裕将军活捉日军俘虏20多名。

这应该是目前为止,中日开战以来,我军捉到的日军俘虏最多的一次战役。要知道台儿庄大战,才活着了一名日军俘虏。

那么日军俘虏为何如此难捉呢?

因为他们都极具武士道精神,不战斗到最后一刻,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是绝不放弃的的。就是这样的日军,粟裕一次活捉了20多名。

可见,粟裕当真是有勇有谋。

当毛泽东知道这一消息后,夸赞的说道,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日后绝对可以指挥百万大军。

说到百万大军,就不得不说解放战争时期,这时候华东地区真的成为了粟裕将军的主战场,他先是挫败蒋介石最为倚重的陈诚,神速的出兵,并且占领鲁西北,然后又在孟良崮战役中,彻底的歼灭蒋介石的王牌军队七十四师。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是在这一次战役中陨落的。

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再展风采,黄百韬兵团,全部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吃掉。然后,粟裕将军带领他的华东野战军,开始和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一起对付杜聿明,黄维兵团,并且最终打败,俘虏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将军本来是有资格选为十大元帅的,但是,因为他的谦让,最终他选择了退出十大元帅预选资格。

粟裕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的赞赏。最终,粟裕被授予十大将军之职,而且位列十大将军之首。


史学达人


近代史上的少数民族名将不少,有些名将还是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是开国将军,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激励人们的精神力量。今天介绍13位,以出生年排序。


1、韦拔群(1894—1932),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壮族,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毛泽东、彭湃和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韦拔群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红七军第3纵队司令员。

1930年3月,他和邓小平在东兰武篆领导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同年10月任红七军21师师长。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时,他留守右江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反击敌人的多次“围剿”。

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遭叛徒暗害而牺牲。之前,他一家20余人惨遭敌人杀害。他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杨至成(1903―1967),贵州三穗人,侗族,开国上将。

在长征中,他担负部队后勤工作,全力保障部队物资供给。1936年后军委后勤部长。

抗战期间,曾赴苏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苏德战争开始后,杨至成等经蒙古回国,因边境地区遭日军封锁而滞留蒙古,靠卖苦力及讨饭为生。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长等职,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辽沈、平津战役提供物资保障。

3、李涛(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瑶族,开国上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3军第1纵队、第7师政委等职,参加秋收起义,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与师长陈伯钧率第7师抗击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与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2个旅,俘其师长张辉瓒。

抗战时期,曾任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部长,作战部副部长兼第2局局长等职,带领2局坚持工作生产两不误,使工作生产双丰收。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第1局局长等职。参与许多重要战役的组织计划、文电起草、资料搜集、战况汇报等工作,是毛泽东和军委领导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

4、卢绍武(1906-1978),广西武鸣人,壮族,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15军团75师参谋长等职。在高虎脑战斗中,右足关节负伤,带着腿伤参加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冀鲁豫边区支队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38军副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军区司令员等职。

5、粟裕(1907-1984),生于湖南会同,侗族,开国十大大将之首。

参加过南昌起义,参加历次反“会剿”作战。长征时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等职,指挥过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指挥的车桥战役,歼灭日伪军900余人,指挥的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率华东野战军发起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指挥的济南战役,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2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淮海战役中,歼敌44万余人。

6、吴西(1900—2005),广西扶绥县人,壮族,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七军连党代表,红38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过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等职,参与创建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第18兵团随营学校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解放大西北和进军大西南作战。

7、廖汉生(1911―2006),湖南桑植县人,土家族,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1935年11月参加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第3军分区政委等职,参加过雁门关、晋西北战斗,参加过齐会歼灭战、陈庄歼灭战。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野战军1纵政委等职,参加过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等战役战斗。

8、黄惠良(1912—1975),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开国少将。

9、韦祖珍(1912—1982),广西东兰人,壮族,开国少将。

10、黄新友(1912—1985),广西百色人,壮族,开国少将。

11、朱鹤云(1912—1992),广西田东县人,壮族,开国少将。

12、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县人,壮族,开国上将。

13、欧致富(1913—1999年),广西田阳县人,壮族,开国少将。


趣话历史那些事


近代史上的少数民族名将,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我军的战神粟裕!


粟裕将军活着时,还是汉族人。1951年的国庆节典礼上,主席问将军:你是湘西人,是不是少数民族?是苗族吗?

粟裕将军笑着回答:主席,我是汉族人。我们会同县是一个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但同样也有汉族的!

粟裕将军还活着的时候,一直以汉族自居。然而事情到了1986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查发现,会同粟姓都是从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迁移过来,因此会同县批准粟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成侗族。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粟裕将军家属的意愿,把粟裕将军从汉族改成了侗族。


粟裕将军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有有目共睹的,在我军中稳稳的能排进前三名。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便是出自粟裕将军的手笔,就连主席都说淮海战役粟裕是第一功。全歼国军王牌第74军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将军也是主要的指挥者。 另外还有高邮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除了粟裕将军之外,来自壮族的韦国清上将、蒙古族乌兰夫上将也都是虎将。

在国军中,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属于回族人。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二号人物,早在广西新旧桂系的战争中就已经展露头角,被称之为小诸葛。在抗日战争中,白崇禧协助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大捷,同时还提出了“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国军抗战的指导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小镇月明


光是国共两党的少数民族名将就不少:

一,回族将领

1.白崇禧,广西桂林人,新桂系首脑,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善于用兵,人称“小诸葛”,后来病逝台湾。

2.马本斋,河北人,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1944年病逝,如果授衔时其健在的话应在开国中将军衔左右。2014年,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二,蒙古族将领

3.乌兰夫,内蒙古人,原名云泽、云时雨,1925年入党,1931年开始做兵运工作,组织部队抗击日伪军。成立内蒙古自卫军任司令兼政委,后来统一内蒙古并派兵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任自治区主席。建国后任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维吾尔族将领

4.赛福鼎·艾则孜,新疆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四、满族将领

5.于永波,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总政治部主任。

五,藏族将领

6.阿沛·阿旺晋美,解放军开国少将,原为西昌藏军将领,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贡献。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六、侗族将领

7.粟裕,湖南人,开国十大将军之首,大军事家,有“战神”之称。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建国后曾任总参谋长等职务。

七、彝族将领

8.龙云,云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原为滇系军阀首脑唐继尧部下,1927年联合少壮派军官逼唐继尧下野,成为新的“云南王”,直到1945年被蒋介石解除军权。1949年宣布起义投入人民阵营。

9.卢汉,云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原为龙云部下,抗日将领,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集团军总司令、方面军总司令等,1945年接替龙云成为云南省主席、省保安司令,成为最后一个“云南王”,直到1949年宣布起义。

(下图乌兰夫)



磨史作镜


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阔、人口众多的55个少数民族,当然也在民国的历史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民国期间,无数少数民族出身的名将曾叱咤风云,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我们就选几个人作为例子。

战神粟裕

中国开国十大将之首,被称为无冕元帅的战神粟裕,就是出身侗族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粟裕大将的赫赫战功,相信每一个人都并不陌生。粟裕,1907年生于湖南怀化会同一个侗族家庭。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粟裕还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上了井冈山。

粟裕大将

在红军队伍,初露峥嵘,显示出超凡军事才华的粟裕屡立战功。先后担任红四军参谋长、红11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粟裕留在南方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在抗日战争进一步成长的粟裕,率部给日寇以极大打击,领导下的根据地和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粟裕大将

而粟裕大将真正的军事巅峰,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战争期间,面对装备先进,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大军,粟裕指挥华中解放军,先后取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等多场战役的胜利。

尤其是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虎口拔牙,歼灭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充分的展现了粟裕大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

战场上的粟裕大将

而随后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更是歼灭了国民党60余万大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爆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决战中,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是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也最为复杂的一场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常委、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84年在北京逝世。

粟裕

云南王龙云、卢汉兄弟

民国期间,位于西南边陲的彩云之南,一共诞生了四任云南王,而其中两任,是出身彝族的龙云、卢汉兄弟。龙云和卢汉自1927年发动政变,先后成为云南统治者以来,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人一共统治云南长达22年之久。

龙云

龙云和卢汉都是云南昭通人,卢汉是龙云的表弟。两人都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并一直在滇军中任职。除了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军阀,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龙云和卢汉麾下的滇军,在两人的领导下,一直在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卢汉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龙云和卢汉先后宣布起义,并加入新中国。

白崇禧

国民党新桂系三巨头之一,桂军最具军事天赋的“小诸葛”白崇禧,也是一名少数民族出身的名将,他是回族出身。民国期间白崇禧,在将星如云的国民党军队中,其军事才华依然出类拔萃,甚至被称为“国民党将领中最具才干的一个”。

白崇禧

白崇禧是广西桂林人,自幼成绩优异的白崇禧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回到广西陆荣廷的桂军中任职。在陆荣廷被孙中山击败后,广西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看到机会的白崇禧联合黄绍竑和李宗仁,成立定桂讨贼联军,白崇禧担任参谋长。

白崇禧

这支定桂讨贼联军从5000人起家,在白崇禧等人的指挥之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先后击败盘踞广西的各路诸侯,并击败前来干涉的6万余滇军,一统广西,刚刚三十出头的三人成为了广西的统治者。

随后,白崇禧率桂军参加了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两广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场战争,屡有胜果,因其显赫的战功,也被誉为“小诸葛”。

白崇禧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白崇禧随蒋介石到台湾,却不料成为笼中鸟,不但没有丝毫权力,连生活都一直处于特务的监控之中,在台湾极为不得志。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逝世,死因至今不明。


鸢飞九天2018


近代史上有无数少数民族名将,比如说回族的马济、彝族的卢汉、白族的杨杰、满族的关向应等人。但本人今天要说的是两位生前一直以汉族自居,却在去世后被划为少数民族的名将,他们是粟裕、白崇禧。

这两位的赫赫战功无需多言,粟裕将军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战沪宁杭无一不是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例。白崇禧指挥的龙潭战役、桂南会战等也是硕果累累。本人今天着重说下他们的民族成分。

粟大将生前一直自认是汉族的,这个问题粟大将甚至和领袖当面承认过。但80年代重新划分民族成分,粟大将的族群经过追根溯源后却被发现是少数民族,也就是侗族,于是粟大将也就成了少数民族了。

而白崇禧生前也是一直以汉族自居,但根据国民政府的五族共和理论,信奉伊斯兰教的老白却被国民政府钦定为回族,据说白崇禧曾在一次会议上愤怒质问国民政府专员:鄙人是信奉回教的汉人,你把我们划为回族是何居心?但也无济于事。于是白崇禧回族的身份也被确定了。

我们看到,民族问题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都信仰、血缘逐渐融合交汇,于是民族成分就成了一个可左可右的问题。


林屋公子


近现代史上的少数民族名将,自然首推蒙古族的开国上将乌兰夫和壮族的开国上将韦国清。粟裕大将生前一直自认是汉族人,虽然现在被列为少数民族,但不应扭曲本人意愿,就不把粟裕大将列为少数民族名将了。

开国上将蒙古族名将乌兰夫

乌兰夫(1906-1988),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1925年入党,同年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是苏联和国民党关系密切时期,苏联人为培养中国革命者专门开设的大学,国共两党大批高层人物如蒋经国郑介民邓小平左权等人都曾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1929年从苏联回国,在内蒙古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乌兰夫作为蒙古族的代表人物,在抗战中对动员蒙古族参与抗日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内蒙古是较早整体解放的省区,乌兰夫功不可没,乌兰夫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创始人。

在整个蒙古族历史上,乌兰夫都是排名前列的伟大人物,有人认为乌兰夫是仅处于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甚至有人认为乌兰夫已经超越了成吉思汗。

1955年,乌兰夫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

(乌兰夫)

开国上将壮族名将韦国清

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县人。192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参加了白色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

抗战中,转战多地,屡有战功,1944年成为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中,以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的身份参与了围歼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中,参加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

建国后,担任驻越南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指导参与指挥了越军抗法战争中的奠边府等重大战役。

1955年,韦国清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

(韦国清)

说韦国清是壮族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伟大人物,应该争议不大。


仁勇校尉


1951年国庆节的时候,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兴致勃勃地观礼。毛泽东问粟裕是否是苗族人,粟裕回答老家确实有很多少数民族,但他是汉族。1986年1月,经粟裕的老家会同县政府核查,当地的粟姓居民确属侗族。这样,在粟裕将军去世多年以后,他被确认是侗族人。在我国近代史上,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名将还有很多。在1955年授衔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就有来自9个少数民族的39位将军。下面我们介绍其中的几位。


韦国清上将(1913―1989):广西东兰县人,壮族。192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入编红7军。两年后转为党员,进入苏区,参与反“围剿”。长征时任干部团特科营长。后任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团长等职。

抗战期间,韦国清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校长,坚持在前线办学。1940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等职,率部开辞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9旅政委、旅长、淮北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等职,参与指挥山子头战役、津浦路西部队作战、攻克泗阳雎宁等战役。

抗战胜利后,韦国清任新四军2纵副司令员、司令员、政委等职,参战宿北、鲁南等战役。在白塔埠之战中,全歼国民党42集团军主力,俘获集团军司令郝鹏举。孟良崮战役中,率部阻敌打援,保证主力部队全歼张灵甫部。

1948年3月,任苏北兵团司令员,参战淮海战役,率部切断杜聿明部向永城的退路。次年2月,任3野10兵团政委参战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后挥师南下福建。福州战役后任福州市委书记、市长。

建国后,韦国清赴越南援越,回国后任公安军副司令员。后历任广西省长、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6月在京病逝。

杨至成上将(1903―1967):贵州三穗人,侗族。黄埔军校五期生。曾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随部队到达井冈山任红4军连长。在长征中,担负部队后勤工作,千方百计保障部队物资供给。1936年后军委后勤部长。


抗战期间任军委供给部长、黄河两延卫戌司令员等职。1938年冬赴苏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41年苏德开战,杨至成与刘亚楼等人被迫滞留蒙古。

1946年1月,杨至成回国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两年后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长。建国后历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在京病逝。

李涛上将(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瑶族。1926年加入党组织。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1929年进入苏区任第7师政委等职。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李涛率部配合兄弟部队顽强作战,全歼张辉瓒第18师师部和两旅,并活捉张辉瓒。随即又重创谭道源部。1931年5月,李涛率部在东固以南交战19路军,俘获师长公秉藩。9月,在方石岭歼韩德勤、蒋光鼎一部,韩德勤乔装改扮,落荒而逃。


1932年,李涛任红39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战期间,李涛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后任第18集团军司令部高参、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部部长等职。建国后任军委技术部长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在京逝世。

廖汉生中将(1911―2006):湖南桑植县人,土家族。1928年参加工农武装斗争,两年后参加游击队坚持反“围剿”斗争。1933年在贺龙、关向应的介绍下加入党组织。后任红3军政治部秘书、第九师政委、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1935年11月参加长征。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政委,参战雁门关、晋西北战斗。1939年任独立2旅副政委,参战齐会、陈庄歼灭战。1943年任358旅副政委,次年任新四军第3军分区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一纵政委等职,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参战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等找斗。1949年任解放军第1军政委,转战陕中、青海。

建国后,历任第一军政委、青海军区政委、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6年10月在京病逝。

欢迎补充。


岁月是一条河流


文武双全的韦国清上将,广西壮族人

韦国清,原红七军老干部,早年参加了白色起义,工农红军时期曾担任干部团特科营营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红军大学教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军政干部。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九旅旅长和第四师副师长等职,参与了开创苏北抗日根据地,其中1943年率部参加的山子头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大员韩德勤。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华野第二纵队司令和苏北兵团司令等职,其中指挥的白塔埠战役,以一个纵队击溃国民党第42集团军并活捉司令郝鹏举,写下了军旅生涯中光辉的一页。1950年,韦国清率领军事代表团赴往越南,帮助北越胡志明建立红色政权。


解放军后勤之父杨至成上将,贵州侗族人

杨至成,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曾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等人开赴井冈山,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军队后勤工作和军校教育工作,默默地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一干就是四十几年。从红军时期到抗战爆发前,杨至成所率领的干部不仅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学校,培养了我军第一批我后勤干部,也为红军长征途中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后勤支援保障,被毛主席称之为“红军大管家”。抗战爆发后前往苏联继续深造后勤建设,回国后将我军的后勤工作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林彪的四野顺利进行辽沈和淮海等战役提供了物质保障。建国后,杨至成结合自己多年的后勤工作经验创办了不少军需院校,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无数军事、政治和后勤经济人才,杨至成是我军后勤最主要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当之无愧的“后勤之父”。

不怕万一就怕万一的万毅中将,辽宁满族

张学良曾有著名的两位副官,一位是开国上将吕正操,另一位就是万毅中将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1930年晋升少校副团长,担任了张学良临时副官。东北军撤离到关内后,1936年初任东北话627团中校团长,,也是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抗战爆发后,万毅率领东北军57军672团血战连云港重创日军而一战成名,时人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解放战争时期,万毅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万岁军38军前身),率部驰骋东北战场,四战四平、三下江南、会战辽西等,成为了林彪四野旗下一员悍将。



赛门之略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回民支队》,这恐怕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唯一一支少数民族建制部队了,司令员马本斋,同时兼晋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他率领的回民支队曾威震冀中平原,先后歼灭日伪军36000余人,有“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美誉。



(马本斋将军画像)

马本斋将军是河北献县人,原名马守清,回族,16岁时“闯关东”去了东北,投身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当兵,1924年被保荐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从排长干起,一路升到奉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年仅28岁。“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张学良和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愤而解甲归田,辗转回到家乡务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入华北,马本斋与弟弟组织6、70个回族青壮年成立“回民抗日义勇队”,自发武装抗日。1938年5月,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发展成为近700人的部队,正式改称“回民支队”,配合八路军不断打击日伪,成为冀中平原的抗日骨干力量。



(回民支队训练)

马本斋将军不仅本人带兵有方骁勇善战,更是满门忠烈,日寇为消灭回民支队不择手段,在汉奸的带领下突袭抓走了马母,企图要挟马本斋降日,马母白文冠老太太为不影响儿子的抗日决心,绝食七日而死;马本斋的大哥被日本人杀害,三弟重伤造成一级伤残,全家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巨大牺牲。

孝子马本斋惊闻母亲噩耗,悲痛中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



(回民支队战士)

1942年,回民支队转战到冀鲁豫边区,这是黄克诚将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马本斋兼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领回民支队在河北、山东和河南的交界地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两年间大小战斗上百次,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毛主席听闻事迹后,夸赞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六年多的征战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拖垮了马本斋将军的身体,终于积劳成疾,1943年底颈后长出毒疮,仍然带病指挥部队作战,1944年初彻底病倒,是年2月7日因急性肺炎逝世于冀鲁豫军区医院,年仅43岁。

(回民支队电影剧照)

马本斋是少数民族当中的抗日名将,解放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牺牲后延安举行了专门的追悼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笔题写的挽联是:

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