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和70后你还记得你读小学初中学费多少吗?

九度温暖


我是六零后,那个时候的学费我记得是2元钱,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还给免学费。

我们那个年代,家家都好几个孩子,都要上学,到了该交学费的时候,也是一比不小的开支,我们家五口人,三个孩子,收入也就几十块钱。

开学时,交学费得6元钱,一个本7分钱,橡皮2分钱,铅笔1毛钱,每个孩子5个本,一块橡皮,3支笔……

因为学生多,学校都是半天课,上下午换着上。课堂作业也不是很多,有的是时间玩,比起现在的孩子,我们还是幸福的多。

那个时候没有课外的补习班,大家学习条件都一样,很公平,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毕业了都一样去下乡,然后回城分配上班,到我们80届毕业,就不要求去下乡了,直接可以随父母单位上班了。

不像现在市场经济,条件拉开了学生的距离,有钱的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找更好的工作,有比较才会产生差距,产生压力。

我们那个时候,能吃饱饭,有学上已经很不错了,没有闲钱去补习,那个时候学生学习跟不上,到老师家去补课全都是免费的。


墨缘怡情


我是70后出生,80后上的小学。

上小学一年级,现在印象还非常深刻,第一学期交的学费是2元钱。学期期末结束时,还退回来5毛钱。

上初中时,初一时交多少钱,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一学期学突然提高了,一下子涨到28元。

为什么这个钱印象深刻了,还是因为那时农村穷,家里面平时根本就没有现钱。我回家说起这28元时,母亲突然感到惊讶,说按照第一学期为我准备的钱不够了,可家里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于是就上邻居家借钱。

可那时家家都穷,借了好几家连同母亲预先准备的钱加起来才凑够28元学费。

现在的学费动辄几千或者上万,那时交的钱真是微乎其微,可是就那么点钱,即使在当时也是一个家庭不小的开支,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读书,学费是常常拖欠的。

我因为在学校成绩好,再加上父母要强好面子,不愿意孩子在学校让老师催逼学费没面子,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省下点钱,把学费凑起的。

现在虽然交钱费用高昂,但是大部分家庭能够轻而易举地交起学费。过去交钱虽小,但却充满苦涩,现在交钱虽多,但同样加重家长负担。如果能有今天的收入,还交过去那么点学费,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就太幸福了!


乱语三千


虽然回答了此类问题在网上经常收到喷子的一堆口水,认为回忆过去是历史的倒退。但是,我还是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是为了让更多的后来者知道,我们曾经是那样过来的,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

我读小学一年级是在1974年,那一年我很清楚,我的学费是一学期一元钱,杂费(应该是书本等费用吧)是一元五角钱,所以一学期开学的时候要交两元五角钱。这个钱看似不多,但当时农民收入又有多少呢?

七十年代初,老家的一个男人干一天活算一个工,收入一毛四分钱,也就是我爸干一个月,他一天一个工,工分折算成钱,一个月才四元二角钱,女人干活工分要打八折,我妈一个月下来工分折算成钱才三元三角六分钱,两人合计加起来一个月收入七元五角六分。爸妈全年无休,合计起来一年的总收入了90.72元。

这个钱是不能领钱的,每年春秋两季收了麦子和稻子,各家按人口从生产队领麦子和稻子,大人和孩子各有各的标准,那些粮食也同样会折算成钱。如果一年的收入超过了稻麦钱,多余的部分过年的时候可以领回现金,反之如不足,则叫超支,得从家里拿钱去补上那缺额。比如说一些人家孩子多,领的口粮多,超支自然就会多。我们家当时五口人,父母加上奶奶以及我和我妹,算是人口比较少的。我的一些同学家里兄弟姐妹五六七八个甚至更多,超支情况严重者特别多。很多人家没办法,让年长的孩子早早退学,回家务农,可以挣一些工分,减轻家庭的负担。小学生刚毕业在村里上工,刚开始一天大概五分工。

到了第二年,我妹也上学,我就觉得家里的开支捉襟见肘,一开学就要交五元钱,相当于父母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的一大半了。拿不出钱来,我爸总是让我们先去学校报到,说他会去跟老师打招呼晚点交。可是,我和我妹妹就是磨蹭着不敢去学校,怕老师批评。现在想来,那时候因为家中没钱退学的人太多了。

当年也不可以干副业,号称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是,到七十年代末渐渐松动了,比如说养个羊之类的拿去卖,以此贴补家中开支。我小时候放了学就是家中打羊草的主力。除此之外,有一阵流行养安哥拉长毛兔,一年可以拔几次兔毛,供销社收购,可以挣点零花钱和给孩子上学读书的钱。有一阵子还流行种甘蔗,收了拿街上去卖,削了皮切成段,五分钱一段。有次我爸去卖甘蔗,在削皮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据然把腿上削掉一块肉,留下一块疤,说出来都是泪。而那块削甘蔗皮的刨刀,至今还在爸妈家中。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夏天自留地里的南瓜拉了藤以后,种胡萝卜之前,大概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抢种一季小青菜秧,老家唤作鸡毛菜。犹记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跟我爸蹲在地里拔菜,就着旁边的河水洗干净小菜秧上的泥,然后码得整整齐齐,第二天挑到镇上去卖。那时候小菜秧两分钱一斤,一担才两块钱。

如今,城市里那样细嫩的小菜秧,最贵的时候要卖到十块钱一斤,甚至更高。我从来没有买过,从那些菜摊旁边走后,却每每想起当年起早摸黑跟着父亲种菜卖菜的情景。

初中的时候学费涨到了两块,杂费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反正读着读着,中途就有同学零零星星地退学了,也不知道是因为读不下去,还是家里不让上了。而退学者也以女同学为主,她们回家就会成为很好的劳力,即使年龄不够不能下地干活,在家里洗衣煮饭、养羊喂猪,外加带弟弟妹妹们。所以跟她们比起来,至少在那个年代,我比我的同学们要幸福得多。我也偶尔会帮着干些农活,拔秧、插秧、除草、割麦、割稻、翻田我都干过,但都是在不上学的辰光。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记忆中我是1977年上小学1年级的,学杂费是一学期1.5元。

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大集体,全村分成若干个生产队,社员一起出工,一起收工,生产力非常落后,社员所赚工分折合人民币大约每工1角左右,每月全勤的社员最多只能赚到3元,所以孩子们入学的学费大部分家庭都无法交纳。



好在当时国家有一项助学政策,就是对农村有困难的家庭实行学费减免,一般家庭每个孩子都有5角至1元的学费减免,当时我就获得一学期5角的减免,也就是一学期只需缴1元的学杂费,而邻座的一位女同学居然获得全额减免,真正的免费上学,令人非常羡慕。



这一助学政策持续了4年,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取消,因为那时候生产队已经解散,农村分田到户,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那年我读书的学杂费是一学期5元,后来上初中一学期就要12元,初三毕业那年一学期已经涨到40元了。


榕江春


我是六零后,对自己上学时候的学费,多少还有点印象。

我记得上小学时,学费不超过两元钱,到了初中,最多的一次也就是五元钱。

现在的孩子一听到这个数字,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像是开玩笑。

但这确确实实就是那个时候的学费。

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课外书,上小学一年级就语文和数学两本书,一本书就几毛钱,就这样少有些人还上不起,和我同龄的人有好多没进过校门。

那时候不只是因为穷上不起学,也有对人对学业不重视,尤其是女孩子,不上学的更多,在家不是帮父母带孩子就是下地干活挣工分。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除了大姐没进过学校之外,我们四人都初中毕业了,虽然文化不高,但那个时候能念完初中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有不少是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那时候的学习条件也是与现在无法对比的,我记得读一年级的时候,住的是人家的一间民房,门窗都是木头做的,屋顶是平的,不是瓦房,房顶上长满了野草。

上学用的桌椅都是自己带的,一个小板凳,一个小长方形的坐椅,就是全部家当。

到了初中,条件稍微好点,住上学校盖的瓦房了,门窗都换成玻璃的了。桌椅也是新做的,桌子都带抽屉了,可以放书本了。

上小学时,我们还点煤油灯,为了省油,大家的灯芯一个比一个小,就像小黄豆粒,也不知道那时怎么上晚自习的,搁在现在都无法想像,可那时候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觉得煤油灯不亮,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有电灯了,终于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

几十年过去了,如果谈起我们的小时候的生活,就像童话世界一样让人无法想像,但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学期几元钱的学费,住在透风漏雨的土房子里,就像贫困山区里的孩子,穿着补丁衣服,露着脚趾头的鞋子,头上,身上爬满了虱子,说真的,都不如现在的小狗小猫干净。

一点不假,那就是我们的原始生活。





waug村妇


这个问题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我是60后,家在豫东农村。那时候家里很穷,但上学好象还没有什么负担,记得每学期学费加书钱,课本费等共几毛钱吧,一学期只交一次钱,再没有其他的费用了。不过,那时候的本子和铅笔总是不够用的,铅笔是削成了铅笔头,拿不住了还在用;本子是写了正面写背面,写满了每一页不能再写了才算写完。书包,文具盒,橡皮擦是从没有的,一个班内只有少数几个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才有,让人很是羡慕。

那时候没有幼儿园,更没有学前班。上学前还是懵懵懂懂的,不认识什么字,也不会背什么诗。大家上学时,好多同学还带着弟弟,妹妹。记得书本上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五个字。上学第一位老师是邻村的一个老头,很亲切的,很耐心的。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记着他的音容笑貌。

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村子里上的。村子里教学质量说不上好,但培养了很多人。高考恢复后,许多人都考入了大学,从农村走了出去,直至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贺兰上空的云


太记得了,是2元钱,那时候的2元钱是个不少的数目,贫困户的孩子学校就把2元学费给免了,那时候孩子单纯到傻,给他免了2元学费他特别自豪,到处显摆他不用拿那2元的学费了,好像别人都不如他有本事似的。
那时候2元能买好多学习用品
,铅笔1毛一支,本子2毛,铅笔盒5毛,2元线能买半书包学习用品,那时候谁铅笔盒是满的,感觉相当于现在的土豪。俺家穷,铅笔盒从来没超过五支铅笔,本子用完了还要用反面。那时候都穷,也没有什么丢人不丢人的。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真幸福。



我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不要学费,到了三年级才开始要的,一年2元,我这人比较怀旧,小时候的事基本都记得。


.


大眼赵姐


我是60后。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八九岁了,生产队里总有人,来我家动员我父母让我上学,都没得到允许。因为我得哄孩子,照看弟弟妹妹。

直到10多岁才被允许上小学。那年生产队里那人给我送来了新课本。新鲜的墨香,从书本里散发出来,至今记忆犹新。

没有学费,一直上到三年级,我从没记得交过学费。

到了四五年级,才开始交。也只是一元,两元;三元就算多的了。回家就得小心翼翼,先跟母亲说了,母亲再缓缓地从父亲手里要出来。不到最后缴费期,我是拿不到的。

小学的学费,在小时的心灵里是种可怕

的梦魇。

可我却那么喜欢上学。升初中的时候,在我们

那个班里,我的成绩最好。同村几个女孩子,只有我考上了初中。或许是父母感到了自豪。父亲竟然很大方的为我交了学费!初中第一学期,学杂费68元。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进步,日子开始愈来愈好过。当然学杂费也交的多了。一学期一百多至二百多左右,一学年也就是三百多左右到不了五百。

那时,还没实行义务教育。对些落后农村来说,也算压力了。

几十年前的事了,记得没那么清楚了。对比现今的学生生活,真是天壤之别啊。


手机用户13616464329z


学费,听父亲说大概是1.5元到2.5元之间,不过当年父亲的工资是每月38元,在当地算高工资了。

学杂费有6元左右,主要是书本费。

当时家庭比较贫困,只有父亲有工资,母亲生病,作业本除了学校发的很少在外边买,都是用父亲单位的表格裁剪装订而成,用表格的背面做作业本的正面,需要写汉字的就自己在这样的本子上用铅笔画好田字格,现在看来很low,当年并不觉得,班级里的同学也几乎没有因此嘲笑我的。

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年的语文老师,当年曾经拿着我和父亲自制的作业本在讲台上甩着说这是什么东西,至今引为奇耻大辱!

对学生阶段的老师几乎都心有敬意,唯独这个语文老师,我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曾经是他的学生!


钢笔刀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我们却用最低的缴费,享受着快乐的教育

三水三心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作为70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上小学。那个时候,为了实现“就近入学”,每个村子都有一所学校。

学校是由村民们自己筹集物资修建的,一般也就四间大瓦房,只有三个年级。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也是由村委会聘请的的村里比较有文化的人。这些老师,农闲的时候,就给我们上课,农忙的时候,还需要回家种田。

所以,老师给我们上课,相当于一份兼职(主要职业还是农民),自然收入也不高。而我们交的学费,就是老师一个学期的收入。

卖个关子,由于一个村子只有三个班,相当于2-3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在一起读书,所以,人数还很不少。我记得我们班,当时有7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交2元钱,一学期就是140多元钱,这些钱,就是老师的工资。

或许有人好奇,那书本要不要钱呢?

其实,我们的书本,一般都是上一个年级留下来的,如果人数增加了,老师就用工资够购买几套——循环教材,我们几十年前都在使用了!

大约到了80年代后期,也就是5、6年级的时候,学费涨到了10元,因为实行六年级,没有就得书可以用了。因为要毕业考初中(那时,考不上是不能上初中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还购买了了练习册。

但由于实在太穷了,有的同学,连10元钱都交不起!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带我们去挖野菜和草药买。春天,去挖猪屁股(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川渝地区的知名野菜),夏天,去摘夏枯草,秋天,还可以打桐子(一种可以榨油的果子),然后把买这些东西的钱,贴补哪些是在交不起学费的同学。

到了中学,学费一下子就涨了起来。初一的时候大概是40多元,到初二初三就需要交100多元了。一些同学因为家里穷,实在交不起学费,最后辍学了。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78个同学,后面陆陆续续转学来了接近十个吧。最后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只有不到50个同学了!

那个时候,虽然穷,但我们接受的教育,相对还是比较纯粹的——没有人补课,没有没日没夜的作业,放学之后还要帮家里做事——可以说,我们当时接受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这是不想今天那么丰富多彩罢了。

只是现在,虽然完全义务教育了,看起来公办学校的收费也已经几乎没有了,但上补习班、各种活动的费用,相当不菲,一个孩子,一学期花个几万元,相当平常。而如果就读民办学校,花费更为可观——小学六年,仅仅学费都是好十多二十万,如果加上补习等,五十六十万轻松平常!

作为教育人,我真的有时候在想,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