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培植孩子灵魂的良善

2018年还剩下最后一天,回首这一年,是自己飞速成长的一年,很多事情在理顺,人生之路也清晰起来。

回顾自己写文的历程,发现一直没忘初心:以自我的成长来带动孩子的成长。写着写着,发现对于孩子的教育之路也越来越明确了。

一直在思索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应该如何才能引领孩子过好这一生?是培养孩子多才多艺,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尽可能高的地位吗?是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告诉孩子,让他替我们圆梦吗?还是和父辈一样,希望孩子按照既定的轨道升学、就业、结婚生子?

今年,写了太多关于这个社会的迷思:浙大博士自杀、重庆幼儿园门口砍人、12岁少年杀母......

写的同时,心也是痛的。而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揭露出一个真相: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功利性和适用性,而忽视了教育孩子对生命的尊重,而教育孩子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因为没有生命,所有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

教育的最高境界:培植孩子灵魂的良善

01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深以为然。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暴风雨后,沙滩上有很多倍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这时一个小男孩不停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一个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回大海。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条......”男孩不停捡起一条条小鱼扔回大海。

这位男士深受感动,和小男孩一起忙乎了起来,丝毫没有顾忌别人异样的眼光。

教育之道,在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外界所动。而这一切的起点应该是从尊重生命开始,唤起自身的“善根”,才能焕发人性之光。

教育的最高境界:培植孩子灵魂的良善

02

一位美国中学的校长,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看多了生命被摧残、被蹂躏,从集中营出来后,他格外珍视生命。

每位新教师加入他的学校后,他都会将以下这封信交给他们:

“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有累世以来的贪嗔痴慢疑,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意思是,每个人都和佛一样,具足慈悲,只是因为妄想执着,掩盖了人性的光辉,所以导致人心险恶。

因此,教育应该肩负激发人心向善的使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经验的累积。否则,一个受教育者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这方面的教训罄竹难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学生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和自己的获奖同学;

斯坦福华裔女博士欧阳相宇,因嫉妒别的同学不但学业优秀,而且社交广泛,投毒毒害多名同学;

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杀死了被车撞的人;

清华大学留美女博士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复旦大学投毒案;

马加爵残忍锤杀室友......

目前,学校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导致有些学生漠视生命,凶案时有发生。

一位日本教育学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

“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这种情怀,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人生在世,一切皆是体验。如果,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仇视社会、仇视他人上面,而走上不归路,这样的人生,是丑陋的,毫无价值可言。

珍爱生命,哪怕是一丛野花、一条小鱼,也给它们应有的尊重,这才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该有的情怀。

教育的最高境界:培植孩子灵魂的良善

03

生命具有不可重复性,正如同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生命。我们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对人生、对宇宙充满敬畏。

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哪怕是无情的花草树木。因为,敬畏之心由此而来。当一个人对无情的花草树木都充满怜惜之情,更不用说对于高级生命了,人性之善便由此产生。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

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为自己的孩子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听大自然的呼吸,赞叹那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伸手救助那些无助的弱小生灵,培植孩子灵魂的良善,是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