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來自於精子還是卵子?

對精源學說的最大挑戰,來自於發現了血液循環原理的解剖學家威廉·哈維

生命来自于精子还是卵子? | 专栏 ·科技小史·

沈辛成青年作家,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

1648年,當16歲的安東尼·馮·列文虎克來到阿姆斯特丹的時候,他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科學家。當時他只是個學徒,生父早逝,生母改嫁,列文虎克被送到一家麻布店學生意,四年之後,他回到老家代爾夫特自己做起了男裝生意,幾年之後,列文虎克成了代爾夫特治安官官邸的管家,有了固定收入和安穩生活之後,他開始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的愛好中去——磨鏡片。

大航海時代,望遠鏡在歐洲運用廣泛,荷蘭成為了鏡片製作的重鎮,17世紀中期的荷蘭已經有了光學技術雛形的行業文化。望遠鏡技術還催生了顯微觀察。1667年,英國人羅伯特·胡克出版了《顯微圖譜》一書,書中記錄繪製了胡克用他的顯微鏡所看到的雪花葉片、跳蚤蠅頭,微觀世界的神奇震撼了歐洲全境。在該書的序言中,胡克描述了顯微鏡及其鏡片的製作方式,列文虎克痴迷於鏡片製作正是受其啟發。

毫無正規訓練的列文虎克成功地製作出了當時歐洲放大效果最強的鏡片,放大效果接近300倍,看到了與胡克眼中完全不同的顯微世界。1674年,

列文虎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觀察到單細胞生物的人,他將這些在雨水、池水、井水,甚至唾液中游動的小東西命名為“微動物”(animalcules)。三年之後,列文虎克和他的學生在列文虎克自己的精液中,第一次觀察到了精子,這後來成為了他留名醫學史的重要貢獻。

精子的發現為17世紀的歐洲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關於生命的起源。人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母體能夠誕下一個迷你的小人,這個小人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是當時西方最具智慧的人們極力想要回答的。長久以來,人們一直知道性與生育有關,卻無法參透其中的奧秘。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和亞里士多德等提出精源學說,認為人的生命的“精華”來自於父親所提供的精液,母體只不過是一個容納其成長的器皿罷了。

在當時形成這種說法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相比起母體內女性生殖系統的精密運作,精液更容易被觀察到。中世紀的歐洲鍊金術士們給這一說法加碼,提出了用精液製造“複製人”的構想:將精液封存在瓜中,並置於馬的子宮中40天直至發臭,在看到內部有運動跡象時將其取出,這時就會看到一個類似於人的生命體,它全身透明,沒有身體,此後用人類血液餵養,並在馬的子宮內保持恆溫,40周之後一個幼童即可成型,與母體中誕生的別無二致,除了尺寸上小上很多。

對精源學說的最大挑戰,來自於發現了血液循環原理的解剖學家威廉·哈維。哈維發現了卵子的存在,因為卵子是肉眼可以觀察到的,通過對比動物構造,哈維指出“一切生命皆來自於卵”,關於生命起源的爭論由此分為兩派。由於動物的卵易於獲得,解剖發現它們皆是在出世之前就已經具備了成體的基本特徵,一時間卵源學說聲勢大振。

但列文虎克之後,精源學說又得以復興。荷蘭人尼格拉·哈梭克借用卵源說的構想,在1694年出版於法國的一本顯微學著作中,繪製了他假想的生命來源,亦即在每一個精子的頭部之中,有一個微小但卻已經成型的人蜷縮在內,等待進入母體成長。哈梭克的手繪在我們今天看來只會覺得很萌,但在當時卻給人們出了一道道德難題:如果每一個精子裡面都有一個既成的生命,精液當中有如此大量的精子,何以雌雄交配後多是一個嬰兒降生,其餘的生命就都這樣浪費了嗎?上帝創造我們,難道就是這麼揮霍草率的嗎?

為了自圓其說,精源論者生髮出了更多理論,比如其他精子會揮發到空氣中去,這些微粒被男體吸入,重新成為創造生命的養分,至於這個所謂的“揮發”是如何發生的,他們並無法說清,精源學說漸而失勢。

17世紀晚期,受精過程被發現,人們這才終於超越了精源卵源之辯。此一時期,富翁遺孀開始追求政治權利,西方社會的女性地位開始提升,不得不說真是一場美妙的巧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