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勾兌“安檢查扣品”的生意?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微信群中有人公開售賣安檢查扣物品。根據截圖顯示,這些物品基本為大瓶的防曬噴霧,售賣者稱來自機場、火車站,其中有一些箱子上明確標註了“北京南站”字樣,同時賣家還提供《暫存危險物品通知書》來證明物品來源的可靠性。


誰在勾兌“安檢查扣品”的生意?

配圖均來自中國之聲微博


在“安檢扣押貨品”微信群內,販售者發佈了大量的防曬噴霧和補水噴霧,15元一支,涵蓋眾多品牌。售賣者說,東西主要來自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和首都機場,已經出了暫存期,是沒人要的二手物品,但保證東西都還在保質期內。有編號、有公章、有通知書,這個幾乎板上釘釘的灰黑產業鏈,好像完美回答了“我們被查扣的物品去哪兒了”這個歷史性問題。


誰在勾兌“安檢查扣品”的生意?


作為涉事回收處置公司,北京德安億達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發出聲明——《關於我公司人員違規售賣待銷燬物品的聲明》。聲明中,該公司表示與北京部分火車站簽署了協議,負責對進站旅客被查扣的各類違禁物品及限量攜帶物品進行專業的回收處置銷燬。公司核查發現,公司倉庫看管人員王某某私自拿取部分物品並對外售賣,現已對該人私自拿取的物品進行了收繳,並對王某某進行了開除處理。


誰在勾兌“安檢查扣品”的生意?


揪出了內鬼,但這不能作為事件的終結。幾個疑問需要提出:第一,“北京德安億達”僅僅回應了“部分火車站”安檢查扣品違規流落出來的懸疑,那麼,疑似機場的查扣品究竟是真是假?第二,“王某某”固然被開除處理,但事實上,除了微信群售賣,在閒魚、58同城等二手平臺,類似的“安檢查扣品”照樣存在,莫非這些註冊地遍佈全國的疑似查扣品成了連鎖生意?

當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證公共運輸部門查扣與處置違規物品流程的公正與透明。比如,查扣物品都登記造冊並監督去處了嗎?回收公司對查扣物品可以自說自話嗎?這個灰黑產業鏈,暴露的絕不是一個人的貪慾,而是一整個程序的失守。查扣品都明碼標價二轉手了,回收公司不知道、車站機場不知情,要不是公眾出來喊一嗓子,這些操作流程就可以裝睡不醒?安檢扣押物品如此般被用於牟利,影響的終歸是公共運輸部門的公信力。


誰在勾兌“安檢查扣品”的生意?


安全檢查不是坐地生財的生意。乘客因為公共安全而讓渡的私人物權,當被公共部門格外珍重並敬畏。就算要銷燬,也該有溯源體系;就算可回收,收益也該是公益賬、明白賬——斷不該成為少數瓜田李下者發家致富的“富礦”。車站機場的安檢扣押物品最終如何處置?這個問題,當然應該是“誰扣押誰解釋”。至於社交或電商平臺上這些海量疑似違規品,如此法外之地的做派,監管部門更不能坐視不管。解釋也好、作為也罷,不能總跟在輿情後面被動進行。(鄧海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