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活检报告里提示“上皮内瘤变”,这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任翔宇970


最近一个搞消化科的同学说了一个案例,印象深刻,一个年轻男子长期加班熬夜,觉得胃不舒服,做了个胃镜,发现有胃溃疡,为了以防万一,给他夹了一块黏膜下来,观察到一小片上皮内瘤变,已经有恶性趋势,让他处理掉或者定期复查,结果一去不复返,半年后再来已经恶变,切除了三分之二胃,算是保住了性命,但也损失了健康。

观察食管粘膜和胃粘膜病变,通常都需要做胃镜检查,胃镜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看到病变并能够取活检,胃镜下取活检做病理是明确食管和胃部疾病的首选方式。

上皮内瘤变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除了食管、胃,其他比如宫颈、阴道、前列腺、子宫内膜、肠道也可以发生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形成恶性肿瘤前的一个特殊阶段,细胞形态和细胞排列方式上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明显的改变。以前对于癌变形成前上皮出现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上的改变,病理上名词比较多,包括“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高度癌疑”、“原位癌”等等。为了消除病人听到癌以后的内心恐慌,WHO提出了上皮内瘤变这个概念,代替上述一系列的名字。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其中低级别相当于轻至中度非典型增生,高级别相当于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层的1/3以内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为1/3至2/3,重度为2/3以上。上皮内瘤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癌前病变,上皮细胞已经出现变异了,细胞的形态已经和普通细胞不一样了,如果放任其发展,上皮内瘤变有可能会发展为癌症。但如果及时给与干预及治疗,是可以避免向癌症继续发展的。

目前,对于胃部低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和慢性胃炎的关系密切,经过抑酸保护胃粘膜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部分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可以逆转。但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胃镜随访。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有问题时及时行胃镜下粘膜切除。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积极治疗,指南实际上已经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同于早癌。很多研究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其中部分可演变成早期胃癌,另一部分本身已为浸润性癌,仅仅因为活检取材深度欠佳或取材偏离癌灶造成诊断误差。尽管已经强调多点活检,但实际行胃镜活检时,由于活检深度有限,往往达不到固有层,对于固有层是否有肿瘤细胞浸润无法判断。而且对于早期胃癌,病灶往往属于小区多灶性,内镜下黏膜活检组织量少,取检部位有限,难以对整个病变进行准确评估。这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再做个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粘膜下几层结构是否存在病变。另外做一个腹部增强CT扫描,看看是否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如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局限于粘膜,CT无异常,则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如果已经有浸润癌的依据存在,则最好行根治性胃癌手术。

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切除了之后,不需要做术后辅助放化疗,对生存率也没有影响,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胡洋


当反复长期存在胃痛、胃胀、胃部不适、反酸、烧心时,为了更明确诊断疾病,通常需要进行胃镜检查。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的黏膜,发现并观察可疑的病灶的部位和性质,同时进行取几个部位的胃粘膜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各种疾病的最准确的方法。



通常可以在胃镜活检报告中看到类似这几个关键词“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癌”。看到慢性炎症几个字,可以不用着急,十个人基本九个人做胃镜活检均是这个结果。但是"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异型增生”与“癌前病变”这个刺眼的字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成或尚未完成胃镜检查的患者,常对这些字眼感到惶恐不安。今天,全科鲜医生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合理看待这些“癌前病变”,如何制定合理的筛查策略,早期发现癌症,击退肿瘤君。



从正常的胃,发展到癌变,会经历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癌变这么多病理过程。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均属于“癌前病变”,但是既然是癌前病变,我们及时给与干预及治疗,是可以避免像癌症继续发展的。同时,有相关研究也显示,这些癌前病变发展到癌症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荷兰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大规模研究给出了癌前病变最终发展到癌症的概率到底有多大。该研究共纳入了近10万例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而其中,仅有0.1%的萎缩患者,0.25%的肠化患者,0. 6%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转变成了胃癌,由此可见,这些“癌前病变”的癌变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众不必过于过分紧张。但同时,也不能因为其低癌变率而放松警惕,不积极随访。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新指南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归入胃癌早期。上皮内瘤变又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上皮内瘤变时,需要进行全身性增强CT检查,评估究竟只是局部的病变,还是已经发生了其他部位的转移,只是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胃镜下粘膜切除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术后给与积极随访观察,一般情况下,胃镜下做粘膜切除术者,在术后的第1/3/6/12需要复查胃镜,评估是否复发,以后每年复查胃镜,以筛查有没有癌变的先兆。

我是全科鲜医生,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健康。


全科鲜医生


胃镜活检报告提示胃黏膜有上皮内瘤变是萎缩性胃炎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理变化,也就是萎缩性胃炎发生了不典型性增生,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增生过度引起的。可以说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但不是胃癌,没有必要太过紧张。


对于这一种萎缩性胃炎,就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控制病情继续发展,避免演变成胃癌。小克将具体措施解释如下,供大家了解。

1.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用三联药物两周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避免病情继续加重。

2.服用果胶铋、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猴菇菌片等胃黏膜保护剂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3.服用胃蛋白酶合剂、稀盐酸合剂提高胃液酸度;服用莫沙必利等胃动力药、维酶素以减少胆汁反流及促进食物消化或胃排空。有贫血现象时可以服用硫酸亚铁和甲钴胺辅助治疗。

4.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及不喝烈酒、浓茶咖啡等损伤胃黏膜的饮品,多吃营养丰富的鱼肉、禽肉、奶制品等高蛋白、底脂肪食物。

5.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有恶变迹象时可以考虑选择胃镜下胃黏膜剥离或手术切除治疗。

谢谢阅读!


小克大夫


上皮内瘤变以前叫做不典型增生或者原位癌,现在统一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又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就是因为以前叫原位癌,引起患者的恐慌,实际上还不是癌症,为了不让患者害怕,现在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应的是轻度和中度的不典型增生,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应的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我想你看到这么多的名词,肯定都觉得有点晕了,这些名词都是病理科医生发明的,确实是非常的拗口,解释起来也很费劲,我只能简单的给你解释一下。上皮内瘤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癌前病变,细胞已经出现变异了,细胞的形态已经和普通细胞不一样了,如果放任其发展,上皮内瘤变会发展为癌症。

所以,如果病理检查报的是上皮内瘤变,应该积极的处理,胃镜的发现的上皮内瘤变,应该做手术切掉,由于是癌前病变,还没有变成癌,所以手术不需要在肚子上开刀,只需要在胃镜下切除就可以了,然后把病变的组织整个切下来,送去病理科检查。因为胃镜活检只是取了非常小的病变组织,有可能会出现漏诊,只有把整个组织全部拿去化验,才能确诊究竟有没有少部分细胞已经癌变了。

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切除了之后,不需要放化疗,对生存率也没有影响,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所以,不要害怕,应该感到庆幸,还没有形成癌之前就已经发现了病变。


普外科曾医生


上皮内瘤变就是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这个概念不只出现在胃的粘膜上,食管、结肠、直肠、宫颈活检报告也经常用到这个诊断名词。上皮内瘤变是粘膜组织细胞、结构发生了改变,与正常的细胞、结构有了差别,但是还不具备浸润生长的特征,如有浸润那就是癌了。


根据细胞异型性(同正常细胞比较的差别)大小以及粘膜结构的改变把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内瘤变和高级别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病理学诊断名词)。由于活检获取标本不能代表全部病变以及微浸润诊断相对困难,很多人已把高级别内瘤变当做早癌来处理,事实上许多术前只是高级别内瘤变,术后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在胃腔内呈息肉样、扁平型、或凹陷性生长,若是息肉样生长,也称是胃腺瘤,这是癌前疾病。

不论低级别内瘤变还是高级别内瘤变,建议在内镜下剥离病灶,术后再次病理检查,若发现癌细胞,需进一步检查(超声内镜)胃周围有没有可疑淋巴结转移,如果存在(发生率在15%左右)就需要再次手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如果没有发现可疑淋巴结术后也不需要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如果内镜切除后病理检查没有发现癌细胞,那疾病就不是癌症,要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情况,阳性必须给予根除!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后须每6-12月做1次胃镜复查。我是 ,感谢您的阅读!


刘永毅医生


随着手机的普及,百度医生也应运而生,不管是什么疾病,老百姓都会先上网查询一番,由于对医学术语不能完全理解而带来不必要的困惑。这种情况在消化科的门诊上尤为多见,比如有个患者拿着胃镜报告单让大夫看,紧跟着就说:“大夫,我在网上查过了,网上说容易癌变真的假的?”

让她感到恐惧的是胃镜报告上的这些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活检:(中度)萎缩性胃炎,活动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尤其是这个瘤变让她感到极度不安,上网查询看到上皮内瘤变再发展即是胃癌这种说法后更是坐卧不宁。其实,异型增生(分轻中重型)是病理术语,现在称之为上皮内瘤变(可分高级别、低级别两类),病理特征体现在细胞分化以及胃黏膜组织结构的异常。(轻中度)异型增生相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而(重度)异型增生就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后者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那我们来看看这三种类型在病理层面有何不同,轻度异型增生病变在粘膜浅表,腺管结构轻度异常,排列欠均匀,所含杯状细胞减少;中度异型增生病变的腺管结构形态各异,呈现出分支状,细胞的异型性较轻度显著;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管不管形态还是结构上均紊乱,可有出芽乳头共壁等现象。轻中度的异型增生距离癌变患有很远的距离,疾病发展到了重度异型增生要高度重视,要与胃高分化的腺癌鉴别,定期复查胃镜密切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手术处理。

欢迎关注杏花岛,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杏花岛


  现在人生活水平虽然较高,但是由于社会压力较大,工作辛苦,常不能按时饮食、又加上长时间饮食不卫生、食材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造成了很多人有胃病。检测胃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胃镜。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当拿到胃镜活检报告时,发现胃镜活检报告里提示“上皮内瘤变”,往往有些疑惑,不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检查结果。

  胃镜活检报告里提示“上皮内瘤变”,其实是指不典型增生,也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粘液分泌减少,细胞核细胞浆比例减少,细胞核极向丧失,假多层,细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

  现在国际医学界将不典型增生改称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有两种类型:

  一、腺瘤样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会发展为高分化肠型胃腺癌。

  二、增生性不典型增生:与不完全性肠化生关系密切,被认为可发展为分化差的肠型胃腺癌。

  如果胃镜活检报告提示“上皮内瘤变”,对这一检查结果要高度重视,因为这种情况下存在癌前病变的可能性。但是也不要过于担心,现在也只是存在癌前病变,并不能确定就是癌变。过于担心,焦虑紧张,反而不好。有资料显示,轻度异型增生者癌变率为2.35%,中度者为4-5%,重度者为10-84%。因此“上皮内瘤变”虽然有癌变的可能,但是相对来讲,机率还不是太大。

  在这个检查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轻度不典型增生与炎症引起的细胞再生需要注意鉴别。临床发现有一些病理报告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消失了,可以说这原来就是炎症性反应性再生现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典型增生。

  胃镜活检检查报告不是完全的定论,不是直接判定,它是给进一步病理检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其参考意义虽然重大,但是单一的活检报告还不足以下定论。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简单来说,就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失去正常的细胞结构形态,但是还没有变成癌细胞。在病理学上这个状态称为癌变病变,注意不是癌前疾病。

上皮内瘤变分为三级,轻中重三级,重度上皮内瘤变也称为原位癌,算是入门级癌症或者通俗讲已经发生癌变。但即使是重度上皮内瘤变(原位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没有扩散转移的能力。癌细胞只有突破上皮基底膜,进入黏膜下层,才有机会发生转移,因为上皮内没有淋巴系统结构,无法扩散转移,而黏膜下层具有淋巴网络,可以发生淋巴转移。

胃镜活检发现上皮内瘤变,虽然是细胞改变,癌前病变,但仍是极大的幸运,不用害怕。给患者及时提醒,需要注意了,相当于给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轻中度上皮内瘤变,经过药物治疗和饮食改善后,是可以恢复正常,尤其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半年到一年复查胃镜,如果持续存在类似病变,建议内镜下切除。

但是,对于中-重度上皮内瘤变,建议及时内镜下切除,切断癌变路径。切除后,不是完事大吉,需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防止剩余胃黏膜继续受损伤,发生癌变。


【张成海医生】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追求真实、客观,普及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和转发,持续提供有用的医疗健康(肿瘤防治)科普和肿瘤科工作内容。


北大肿瘤张成海医生


当人们出现胃胀、胃痛、反酸烧心等症状且长期不缓解时,消化科医生会建议做个胃镜检查。当内镜医生发现胃粘膜有异常改变时,会取胃粘膜进行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中,上皮内瘤变就属于胃粘膜病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上皮內瘤变和异型增生,属于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的一种中间状态,上皮内瘤变有低级别和高级别,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更为严重,也就是更为接近早期胃癌的状态,但它还不是癌,也基本不会有远处转移。通过手术行胃粘膜切除可以得到很好地治疗,预后很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汪医生小课堂


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它属于轻度和中度的异型增生。轻度的异型增生需要定期随访,中度的异型增生根据内镜所见,采取内镜下切除。

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属于重度异型增生,或者是原位癌。根据内镜所见,内镜下切除,或者是手术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