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季汉辅臣赞》记载:诸葛亮献策在江滨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季汉辅臣赞》记载:诸葛亮献策在江滨


在三国时期的史料中有许多信息都否定了宛城地区为刘备三顾地的可能性。

  • 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证明宛城地区当时在曹操手里。诸葛亮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盘躬耕,刘备也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盘三顾。
  • 又如三国时魏国京兆鱼豢撰写的《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后(孟)公威思乡里欲北归。”孟公威的家乡汝南在宛城以东,显然宛城地区不符合“欲北归”的地理方位。
  • 再如《魏略》和西晋司马彪编撰的《九州春秋》都记载:“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诸葛)亮乃北行见备。”“北行见备”也明确了诸葛亮在樊城以南,绝不在樊城以北的宛城地区。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季汉辅臣赞》记载:诸葛亮献策在江滨


以上史料都间接否定了宛城地区作为刘备三顾地的可能性。那么三国时期有直接指明刘备三顾地的史料吗?还真有。

蜀汉有一位大臣名叫杨戏,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人,曾担任过诸葛亮的丞相府主簿。他写过一篇赞美及评价蜀汉君臣的文章,名为《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论赞体的杰出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

其中,对诸葛亮的赞是这样写的:“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该文第一句提到“献策江滨,攀吴连蜀”。这里的“江滨”是哪里呢?有人认为这是指刘备兵败长坂坡退到夏口时,诸葛亮建议求救于东吴。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种说法只是断章取义而已。我们就从文义来分析一下。
  • “献策江滨”和“攀吴连蜀”从文义上讲可以是递进关系。即“攀吴连蜀”可以是对“献策江滨”的进一步解释说明。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在夏口建议刘备求救东吴勉强可以算作“攀吴”的话,那么“连蜀”又从何说起?当时刘备朝不保夕,危机迫在眉睫,怎么会有心思想到遥远的“连蜀”之事?事实上史书上也没记载当时诸葛亮献过“连蜀”之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臣寿等言:......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可见夏口献策仅指“攀吴”没有“连蜀”,这就与杨戏赞文中的“攀吴连蜀”不相符了。
  • “献策江滨”和“攀吴连蜀”从文义上讲也可以是平行关系。即“献策江滨”和“攀吴连蜀”代表的是诸葛亮两大不同的功绩。可是前文分析过“献策江滨”是诸葛亮在夏口建议刘备求救东吴,本身就是“攀吴”,后文又提“攀吴”,不但重复啰嗦与简洁对帐的骈文文风不符,而且不再是两类不同的功绩了,又变成了前文所说的递进关系,即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同时“连蜀”功绩又与事实不符,前文引用陈寿的三国志提到诸葛亮曾帮助刘备“攀吴”打败曹操,但却没有提“连蜀”的功绩,只说“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可见“连蜀”的事实操作上与诸葛亮并无关系。这同样不符合赞文中“攀吴连蜀”的表述。
  •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知“献策江滨”绝不可能是指在长江边诸葛亮在夏口建议刘备求救东吴。

所以这里的“献策江滨”就只能是指诸葛亮在汉江边的隆中向刘备献”隆中对“之策,为刘备集团的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这里的"跨有荆益”就是“连蜀”,"结好孙权"就是"攀吴”。也只有在《隆中对》中才能同时体现的"攀吴”和“连蜀”的内容,才符合杨戏赞文的内容。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季汉辅臣赞》记载:诸葛亮献策在江滨


同时隆中的地理位置靠近汉江也满足“献策江滨"的条件。南北朝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沔水就是汉江。这里明确记载了隆中就在汉江边,明确记载了刘备三顾之地就在汉江边的隆中。

因此这里的诸葛亮“献策江滨”,指的就是靠近汉江边的南阳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绝不可能是长江边的夏口,更不可能是距离汉江以北一百多里外宛城地区。


杨戏做为诸葛亮丞相府主簿,当然对诸葛亮生平事迹会有清楚的了解。而他赞美诸葛亮的“献策江滨”具有明确的地理指向,是探明刘备三顾地真实位置的有力依据之一。

同时前文提到的《隆中对》记载“荆州北据汉沔”,《魏略》记载“刘备屯于樊城……(诸葛)亮乃北行见备。”都或明或暗的点明了刘备三顾地与汉江的关系。多种史料相结合都印证了刘备三顾地就在隆中的历史事实。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季汉辅臣赞》记载:诸葛亮献策在江滨


综上可知,根据三国史料《季汉辅臣赞》诸葛亮“献策江滨”的记载证明:刘备三顾地就在汉江之滨的隆中,不可能在汉江以北一百多里外的宛城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