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家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

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帮助刘备占取荆州、益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去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五次出兵北伐,最后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家

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大家从小就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对他的印象则是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但是真正的诸葛亮不似《三国演义》中的神机妙算,也不像京剧中的那么倜傥。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道,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有着知遇之恩,他的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对人十分宽厚,治国法律严而公平,但是在后面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就是说带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诸葛亮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做出“隆中对”,已经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有进四川,连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都没有拿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有人也在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家


此外,两篇《出师表》,目前史学家已经考证出《前出师表》才是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则有点可疑。《前出师表》中辈出的人才,到了《后出师表》时期已经所剩无几了!蜀汉之所以能够在四川支撑那么久,与曹魏、孙吴政权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并不是因为四川的人才累累,而是最初来自中原的那批人才。就像马超被列为五虎上将,不是因为他多么的会打仗,而是四川中没有其他的兵源。诸葛亮昔日带进属蜀地的荆襄旧军队,后来不够用了,没有能够及时补充的兵源,所以诸葛亮曾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以求兵源。马家军的基地正好就在凉州,又有羌人作为后援,这就是马超所能得势的重要原因。再后来姜维能在西北维持下去,靠的也是凉州兵,如果没有羌人的军粮与凉州的兵马,他将无以为继。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之时就能往后想到以后要靠着凉州兵,似乎又有点太早。

再说“隆中对”中提到,诸葛亮要一支部队由汉中到长安,然后出关中,另外一支部队从荆州往北打。两支部队呈现出钳形攻势夹击中原,这是“隆中对”的主要论调,而且要一边北打曹魏,一边与孙吴交好,这是他的大战略。

但是往后一想,大战略之后该怎样呢?假如打赢了曹魏集团,南边的孙吴该如何处理?是平分天下还是在打一仗,并没有交代出来,所以这个大战略是有问题的。第二点,当时形势吃绕道从渭水打到长安,再沿着渭水下来。曹操的根据地在河南东边,并不在此,从荆州出来能够打到洛阳,已经算是运气了。

而以前出四川的是走今天的丹江口那条路,叫做商关道。只有从商关一带进入,就可以直驱洛阳了,这才是钳形攻势的运用之处。反过来问,为什么敌对集团不会从商关道打进来呢?商关道虽然是捷径,从商关道出四川很容易,但是进来,诸葛亮早已经在那儿摆着部队守着。这地方穷山恶水,打进去很难。所以他应该在关口要道,驻守一支前哨部队,后面大部队接济这支钱少部队,一波一波地向前打;东边的部队从荆州往汉水的东边打,打到淮水,就可以逼着孙吴非出兵帮忙不可,因为此时已经打到东吴的家门口了,但这是十足的“事后诸葛亮”了。

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家


虽然从这方面来看,诸葛亮的战略似乎有所问题,但是看历史人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回归最初的前后两篇《出师表》分别在不同的背景下,诸葛亮率军出征的心情,《前出师表》是在北伐前夕,诸葛亮表达了受刘备托孤之重,叮嘱后主治国用人的原则,似乎已经预料到了后蜀汉所面对的困境,这时老臣呕心沥血的忠悃之作。

《后出师表》则是他决心在关中渭上屯的长期抗敌的前夕所作。蜀汉已经人才凋零,其实已经无能恢复中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此时像是在做出最后的告别。

也正是这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形象,千百年来令读者对他不能不肃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