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張光久


范仲淹的蘇幕遮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說實在的,牛逼的人,幹啥都牛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是最仗義執言的言官,是著名的改革家,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是著名的宰相。同時,在文學史上,特別是宋詞的發展史上,范仲淹應該是開創了宋詞的邊塞詞的詞人,他同蘇東坡、柳永一樣,是宋詞發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范仲淹其實很忙,他基本上沒有時間去寫詞,特別是寫那些磨磨唧唧紅粉味道很濃的詞,他也就是在實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發的時候,偶爾來個幾首詞,但就是這幾首詞,就成為了千古絕唱。

我們在賞析這首蘇幕遮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他的開邊塞詞新聲的一首作品,然後再來看,為什麼蘇幕遮這首詞,被稱為千古絕唱!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上闋寫邊塞風光。塞上之秋,戰地風光萬物蕭瑟,不同於江南的綠意滿眼繁花似錦,悲涼的胡笳伴隨著長河落日,頗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從寫景來看,這首詞已經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間詞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渾,彷彿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

下闋抒情。范仲淹五十歲開始軍旅生涯,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即使是濁酒一杯,但是“舉杯銷愁愁更愁”,鄉思猶如自己的影子,揮之不去。范仲淹雖有鄉關之思,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所以“燕然未勒歸無計”。想到此,白髮蕭蕭的將軍和常年征戰在外的將士們,不禁流下了熱淚。范仲淹留存於世的詞作不多,這首詞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開啟了宋代豪放詞的新聲。

這是豪放風格的詞,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詞,具有開創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看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一個片段: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是不是很傷感?是不是很有畫面感?是不是還有點婉約?是不是有點生離死別的戀愛的感覺?

是的,這首曲子的開頭,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整體上的風格來說,是豪放的,但是在豪放中又有點淡淡的憂傷,在豪放中還有一點清麗,有一點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來自於范仲淹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意境的採集製作能力。

這首詞之所以動人,還在於他不是范仲淹一貫的風格。范仲淹是個軍人,屬於很硬很硬的硬漢的那種,按理說這種男人,寫的詞那絕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那種,但是這首詞中,倒是有一些柔軟,有一些淡淡的悲傷在裡面,所以說,一個大男人要是婉轉起來,真是會讓人莫名感動,讓人受不了,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和特別之處。

此詞為羈旅鄉思之作,有別於柳永和秦觀的小男生的離愁別恨,這首詞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剛正之氣。恰如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所說,“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上片寫秋景,所謂春女思秋士悲,秋天在文人的心裡本來就透著哀愁。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閨思而是鄉思。上闋純用景色鋪墊,為下闋抒情而鋪張。藍的醉人的天空,滿地黃葉堆積,一江秋水遠接天際,遠山含黛,斜陽下芳草萋萋,好一幅塞北秋景圖。

芳草在古典文學中是離別和相思的意象。李後主就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斷腸之語。下闋寫情,“鄉魂”與“旅思”縈繞著詞人,讓他夜不成寐,更何況是做一場回到故園的好夢了。月明之下,倚樓遠望,關山茫茫雲海蒼蒼,哪裡才是家的方向?睡也睡不著,想也不敢想,怎麼辦,只有以酒澆愁,但酒一下肚,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淚噴薄而出,足見詞人的思鄉之苦。所以鄒祇謨《遠志齋詞衷》中說:“範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好玩的國學


范仲淹的《蘇幕遮》是名篇不錯,但若稱“千古絕唱”卻是擔不起的。


還是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是一首雙調,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是一般填詞的套路。

讀詞遇寫景,就得特別注意一下季節了。春秋二季,是古代詩人們最容易抒發感慨,寄寓情懷的時節。這首《蘇幕遮》寫的是清秋景象。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秋季青碧的雲天,寫秋季鋪滿金黃落葉的大地,寫秋季寒煙(這“煙”字不能呆解,就是水汽氤氳的景象。)籠罩的翠綠水面。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色就這麼呈現在我們眼前了。中間一句“秋色連波”便讓這穠麗的秋景無邊無際了,充盈了整個天地。但在這高遠穠麗的秋景之上,詞人給籠罩上了一層寒煙,便讓人感到眼觀麗景的詞人,心中卻縈繞著散不開的愁霧。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寫山、水、天相映相接,境界闊大,但在這闊大的背景之上,詞人種滿了萋萋芳草,彷彿已漫溢天外。“芳草無情”,卻惹來人的無限多情。

本詞上闋寫景,山水相接,天地相連,境界高遠闊大,與一般“逢秋悲寂寥”的調子不同。但在這高遠闊大的境界中,要麼寒煙籠罩,要麼芳草無邊,都潛藏著數不清的愁苦,為下闋的抒情做好了鋪墊。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正是因為心中愁苦不堪,詞人才極目遠眺,想讓這穠麗高遠的清秋景象化解自己內心的無限悲愁,但終究卻是化不掉。


下闋詞人轉入抒情。“黯鄉魂,追旅思”,直接點明愁從何來:原來是羈旅異鄉,思鄉心切,以致黯然銷魂。“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說了一種理想的境界:夜夜好夢,夢迴歸故鄉,與家人團聚。但“除非”二字直接粉碎了這種幻想,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夜夜好夢,自然也就再無法安然入睡了,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張本。“明月樓高休獨倚”這句看似在勸人不要登高望月,卻是在寫自己思鄉心切,難以成眠,只好登高望月,以寄相思。但明月高懸,無言以對,難寄相思,只能借酒消愁,誰知酒入愁腸,愁情更盛,瞬時化作相思之淚,湧流而出。

整首詞由日暮時分的穠麗高遠秋景寫起,寫到晚來羈旅他鄉,思家心切,難以成眠,獨自登高,望月懷遠,借酒消愁,卻相思更甚,融情入景,把相思之愁寫得纏綿悱惻。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整首詞雖然在寫思鄉懷遠之愁,但境界卻穠麗高遠,不給人以低沉之感,新穎別緻,這也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


我是會說話的鍋,鍋有話說。歡迎討論留言,歡迎關注!


會說話的鍋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的結句。



原文如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遮幕.懷舊》整個上篇寫了一個闊遠穠麗、波上寒煙翠的秋景。一甩過去“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窠臼,詞人感慨芳草天涯,卻可賞不可即,芳草無情,落寞在斜陽外。這為下篇的“黯鄉魂,追旅思”詞作的目的作了鋪陳、鋪墊與過渡。

下篇抒情,自己天涯孤旅,夜夜難眠。看到“明月樓高”,思鄉夜月獨倚樓,顯得更加孤單憂愁。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綿綿不斷,越來越愁,欲遣相思卻被相思所苦。最後兩句,抒情深刻,自然而又昇華了懷舊思鄉的主題。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達到最高潮,詞遣高峰卻黯然而止,引人深思、聯想、同情、共鳴。

上篇描景狀物氣勢開闊,下篇抒情真摯深刻。結句將思鄉的烘托到極致,“愁”字變成“悲”字!余光中說李太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與“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有鮮明的對照,李白的酒豪氣干雲,范仲淹的酒纏綿似淚,與“借酒澆愁愁更愁”相比更為深刻,言盡而意猶未盡,境界與手法之高超後無追者。



這句詞道出了範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詩詞裡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兩者之間互為印證。同時,這句詞苦訴了人生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直指每個人的柔軟處,引起學者與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的共鳴,吟誦流傳古今。所以,被後人稱頌之為千古名句!


大漠雄鷹大V


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句子,至少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三、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四、表達通俗簡潔。下面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一詞句。

一、首先看它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主要表達的是思鄉之情。身在異鄉,自然會生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思鄉難歸、思親難見,內心自然是愁苦的。借酒消愁,或者說以酒麻醉,是人們消憂解愁的常用方式,但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方式。因為往往是“酒不能解真愁”,“借酒消愁愁更愁”。范仲淹的表達更進一步,非但沒能消解憂愁,那酒點點滴滴都化成了相思的淚珠。這酒、這愁何等的讓人心碎!這詞句何等的感人至深!

二、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個詞句的中心詞是“相思”,統觀全詞這“相思”指的是思鄉、思親。身在異鄉,又是深秋時候,景色蒼茫蕭瑟,作者的思鄉、思親之愁分外濃烈,濃烈到明月之夜已不敢登上高樓望故鄉,已不能承受遙望故鄉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但又想消解或至少削弱這份濃愁,無奈只能選擇藉助酒來消解,可這酒流入那愁腸之中,並不能麻醉自己,反而讓自己的相思之情更加熾烈,更催生出自己的思鄉、思親之淚。由此可以看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深切的,甚至是刻骨的!

它藝術性地告訴人們思鄉、思親之情刻骨銘心的、是藉助外物難以消釋的,甚至只會是適得其反。這一思想認識是深刻的。

三、看它是否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一個顯著標志是想象性。我們來看,“愁腸”這個詞已具有一定的想象性。“腸”是人體的一個消化器官,本無所謂愁與不愁,但卻稱它為“愁腸”,已含有想象的成分和作用,也就是說已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藝術性。只是在古詩詞中“愁腸”大量出現,已成為常用詞,所以人們已對它司空見慣,不再驚異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事實上,如果單著眼於這個詞的確也不能明顯地體現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句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那麼,讓我們整體地來看全句。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為表達簡潔,我們以下簡稱“藝術性”)就非常明顯了。酒入愁腸,這倒也自然平常,酒喝下去自然是進入腸胃的。可怎麼能“化作相思淚”呢?這違背常理啊!可正是這句的想象性所在、藝術性所在,也是魅力性所在。藝術性很多時候正表現在這種“於理確無,於情可有”的情境中。我們可以想到,作者本是想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忘記思鄉、思親之情,可酒入愁腸愁未解,反而“愁更愁”,作者在醉酒後不由得更加憂愁傷感,更敢於釋放自己的情緒,不由得流出淚水。正是出於對這種情景下,作者展開想象,將已入愁腸之酒想象為化作了自己相思的淚水。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想象,也是一種很藝術性的表達。正因如此,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極具藝術性,極富表現力。

四、看它表達是否通俗簡潔。表達通俗簡潔才能便於人們理解記憶,便於廣泛流傳。“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句只有九個字,卻思想深刻、富有藝術性、而且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這已在前面分別進行了分析說明。所以,這個詞句是符合表達通俗簡潔這一條件的。

正因為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所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能成為千古名句,而全詞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


張東風369


一首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這個問題可以從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蘇幕遮》對後世的影響三個方面簡要談談。

一、出將入相、俠骨柔腸

范仲淹,生於989年,字希文。父親範墉,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於任所。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家。他雖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當時僅有26歲,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薦。他為人正直、關心黎明百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過很多出色的政績。他曾任興化縣令,組織修建海邊堤堰,防範海潮帶來的災難,當地人民為了感謝他的政績,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歲的希文寶刀未老,依然能夠掛帥延州,白髮蒼蒼的他在邊關寫下了廣為流傳的《漁家傲》。後來慶曆新政中他擔任宰相,輔佐宋仁宗進行改革,可以說是個出將入相的國家棟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僅僅是一個心懷天下、保家衛國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書大多隻保存著范文正公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其實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多樣面孔。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表現出來的濃濃憂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讓我們見到了範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單是這一點足以吸引眾人眼球,何況范仲淹腹有詩書,寫首小詞自不在話下。他也有七情六慾,像普通人那樣的人生感嘆,也有憂傷、思念和離愁。他也不單單寫了這一首婉約纏綿的詞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懷舊》:'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可以明顯看出,這首詞同樣像《蘇幕遮·懷舊》那樣溫柔纏綿。這些婉約詞拉近了他與讀者的距離,使范仲淹從高高的神殿下走下與讀者平視,使我們通過作品領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親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陽、點點離思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觸發人們的憂思。這裡的秋天景色空闊純淨,藍天白雲,黃葉鋪滿地面,色彩飽滿明淨。水波盪起,寒煙繚繞,水汽本為白色,但綠水悠悠,寒煙彷彿也被染上了翠綠!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時正是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黃昏正是人們歸家的時刻。主人公獨自站在水邊無家可回,在斜陽的映照下生出思鄉之情。但是岸邊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絲毫沒有憂愁,一直生長到了斜陽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現離思,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也曾寫到:'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提到,以樂景襯哀情,一倍增其哀樂。在這幅美麗的秋夕山水圖中,詞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作者充分發掘中國古代詩詞的意象內涵,把鄉思寫得真摯感人!夜不成眠,魂牽夢繞的是家鄉,高樓的明月共照著遠方的遊子和故鄉,如此層層遞進,輾轉反側,主人公愁思還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澆愁,最終化作點點相思的淚水……

三、綿綿憂愁、反覆吟唱

王兆鵬的《宋詞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詞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排在第32位。可見,范仲淹雖不像柳永、蘇軾、辛棄疾那樣在寫詞方面有特別高的成就和開拓性的意義,但是他的這首詞在後世還是具有很高的影響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將入相之後給眾人帶來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與糾葛。這首詞書寫的是思鄉題材,這種感情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更何況范仲淹憑著他的學識和才氣填下這首小詞,在後世廣為傳唱。受范仲淹的影響,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送別張生時唱的《端正好·長亭送別》,更加表現出戀人之間的難捨難分: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為何能成為幹古決唱?


范仲淹他許多古人一樣不但愛國愛家愛文學,詩篇三百多首被今人廣為傳閱,夲人認為除了文學,他和辛棄疾一樣興國愛國護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人間244850284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望斷天涯,蠱入骨難隨。



825藍色妖姬


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

情如蠱毒,腐痴人入骨。



雪中映梅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是因為他所表達的意思,能夠代表天下所有人的心聲。試問天下?不論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哪個敢保證一輩子無煩,無惱,無憂無愁?誰沒有借酒消愁的時候?有道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直把相思化淚流。人都有無奈的時候正好藉此佳句以釋心結。所以想不流傳千古都不可能。


野鶴伴藍天


仔細進入意境,你就會意會到--酒最後化作了淚,而後又有種淚又化作了酒,或滴入酒中,又進了愁腸。一種雲與雨的惺惺相惜,悲悲切切之感。這就是它千古流傳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