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张光久


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说实在的,牛逼的人,干啥都牛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文学家,是最仗义执言的言官,是著名的改革家,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是著名的宰相。同时,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宋词的发展史上,范仲淹应该是开创了宋词的边塞词的词人,他同苏东坡、柳永一样,是宋词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范仲淹其实很忙,他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写词,特别是写那些磨磨唧唧红粉味道很浓的词,他也就是在实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发的时候,偶尔来个几首词,但就是这几首词,就成为了千古绝唱。

我们在赏析这首苏幕遮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开边塞词新声的一首作品,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写边塞风光。塞上之秋,战地风光万物萧瑟,不同于江南的绿意满眼繁花似锦,悲凉的胡笳伴随着长河落日,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从写景来看,这首词已经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间词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浑,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下阕抒情。范仲淹五十岁开始军旅生涯,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即使是浊酒一杯,但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乡思犹如自己的影子,挥之不去。范仲淹虽有乡关之思,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想到此,白发萧萧的将军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范仲淹留存于世的词作不多,这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新声。

这是豪放风格的词,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具有开创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看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一个片段: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是不是很伤感?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是不是还有点婉约?是不是有点生离死别的恋爱的感觉?

是的,这首曲子的开头,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整体上的风格来说,是豪放的,但是在豪放中又有点淡淡的忧伤,在豪放中还有一点清丽,有一点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来自于范仲淹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意境的采集制作能力。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还在于他不是范仲淹一贯的风格。范仲淹是个军人,属于很硬很硬的硬汉的那种,按理说这种男人,写的词那绝对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种,但是这首词中,倒是有一些柔软,有一些淡淡的悲伤在里面,所以说,一个大男人要是婉转起来,真是会让人莫名感动,让人受不了,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和特别之处。

此词为羁旅乡思之作,有别于柳永和秦观的小男生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刚正之气。恰如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所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上片写秋景,所谓春女思秋士悲,秋天在文人的心里本来就透着哀愁。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闺思而是乡思。上阕纯用景色铺垫,为下阕抒情而铺张。蓝的醉人的天空,满地黄叶堆积,一江秋水远接天际,远山含黛,斜阳下芳草萋萋,好一幅塞北秋景图。

芳草在古典文学中是离别和相思的意象。李后主就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断肠之语。下阕写情,“乡魂”与“旅思”萦绕着词人,让他夜不成寐,更何况是做一场回到故园的好梦了。月明之下,倚楼远望,关山茫茫云海苍苍,哪里才是家的方向?睡也睡不着,想也不敢想,怎么办,只有以酒浇愁,但酒一下肚,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泪喷薄而出,足见词人的思乡之苦。所以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中说:“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好玩的国学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名篇不错,但若称“千古绝唱”却是担不起的。


还是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一般填词的套路。

读词遇写景,就得特别注意一下季节了。春秋二季,是古代诗人们最容易抒发感慨,寄寓情怀的时节。这首《苏幕遮》写的是清秋景象。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季青碧的云天,写秋季铺满金黄落叶的大地,写秋季寒烟(这“烟”字不能呆解,就是水汽氤氲的景象。)笼罩的翠绿水面。秾丽高远的清秋景色就这么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中间一句“秋色连波”便让这秾丽的秋景无边无际了,充盈了整个天地。但在这高远秾丽的秋景之上,词人给笼罩上了一层寒烟,便让人感到眼观丽景的词人,心中却萦绕着散不开的愁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写山、水、天相映相接,境界阔大,但在这阔大的背景之上,词人种满了萋萋芳草,仿佛已漫溢天外。“芳草无情”,却惹来人的无限多情。

本词上阕写景,山水相接,天地相连,境界高远阔大,与一般“逢秋悲寂寥”的调子不同。但在这高远阔大的境界中,要么寒烟笼罩,要么芳草无边,都潜藏着数不清的愁苦,为下阕的抒情做好了铺垫。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心中愁苦不堪,词人才极目远眺,想让这秾丽高远的清秋景象化解自己内心的无限悲愁,但终究却是化不掉。


下阕词人转入抒情。“黯乡魂,追旅思”,直接点明愁从何来:原来是羁旅异乡,思乡心切,以致黯然销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夜夜好梦,梦回归故乡,与家人团聚。但“除非”二字直接粉碎了这种幻想,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夜夜好梦,自然也就再无法安然入睡了,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张本。“明月楼高休独倚”这句看似在劝人不要登高望月,却是在写自己思乡心切,难以成眠,只好登高望月,以寄相思。但明月高悬,无言以对,难寄相思,只能借酒消愁,谁知酒入愁肠,愁情更盛,瞬时化作相思之泪,涌流而出。

整首词由日暮时分的秾丽高远秋景写起,写到晚来羁旅他乡,思家心切,难以成眠,独自登高,望月怀远,借酒消愁,却相思更甚,融情入景,把相思之愁写得缠绵悱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整首词虽然在写思乡怀远之愁,但境界却秾丽高远,不给人以低沉之感,新颖别致,这也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


我是会说话的锅,锅有话说。欢迎讨论留言,欢迎关注!


會說話的鍋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的结句。



原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遮幕.怀旧》整个上篇写了一个阔远秾丽、波上寒烟翠的秋景。一甩过去“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窠臼,词人感慨芳草天涯,却可赏不可即,芳草无情,落寞在斜阳外。这为下篇的“黯乡魂,追旅思”词作的目的作了铺陈、铺垫与过渡。

下篇抒情,自己天涯孤旅,夜夜难眠。看到“明月楼高”,思乡夜月独倚楼,显得更加孤单忧愁。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绵绵不断,越来越愁,欲遣相思却被相思所苦。最后两句,抒情深刻,自然而又升华了怀旧思乡的主题。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达到最高潮,词遣高峰却黯然而止,引人深思、联想、同情、共鸣。

上篇描景状物气势开阔,下篇抒情真挚深刻。结句将思乡的烘托到极致,“愁”字变成“悲”字!余光中说李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鲜明的对照,李白的酒豪气干云,范仲淹的酒缠绵似泪,与“借酒浇愁愁更愁”相比更为深刻,言尽而意犹未尽,境界与手法之高超后无追者。



这句词道出了范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诗词里得到了深刻的诠释,两者之间互为印证。同时,这句词苦诉了人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直指每个人的柔软处,引起学者与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吟诵流传古今。所以,被后人称颂之为千古名句!


大漠雄鹰大V


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三、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四、表达通俗简洁。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词句。

一、首先看它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身在异乡,自然会生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思乡难归、思亲难见,内心自然是愁苦的。借酒消愁,或者说以酒麻醉,是人们消忧解愁的常用方式,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方式。因为往往是“酒不能解真愁”,“借酒消愁愁更愁”。范仲淹的表达更进一步,非但没能消解忧愁,那酒点点滴滴都化成了相思的泪珠。这酒、这愁何等的让人心碎!这词句何等的感人至深!

二、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个词句的中心词是“相思”,统观全词这“相思”指的是思乡、思亲。身在异乡,又是深秋时候,景色苍茫萧瑟,作者的思乡、思亲之愁分外浓烈,浓烈到明月之夜已不敢登上高楼望故乡,已不能承受遥望故乡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但又想消解或至少削弱这份浓愁,无奈只能选择借助酒来消解,可这酒流入那愁肠之中,并不能麻醉自己,反而让自己的相思之情更加炽烈,更催生出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泪。由此可以看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切的,甚至是刻骨的!

它艺术性地告诉人们思乡、思亲之情刻骨铭心的、是借助外物难以消释的,甚至只会是适得其反。这一思想认识是深刻的。

三、看它是否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想象性。我们来看,“愁肠”这个词已具有一定的想象性。“肠”是人体的一个消化器官,本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却称它为“愁肠”,已含有想象的成分和作用,也就是说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只是在古诗词中“愁肠”大量出现,已成为常用词,所以人们已对它司空见惯,不再惊异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事实上,如果单着眼于这个词的确也不能明显地体现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么,让我们整体地来看全句。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表达简洁,我们以下简称“艺术性”)就非常明显了。酒入愁肠,这倒也自然平常,酒喝下去自然是进入肠胃的。可怎么能“化作相思泪”呢?这违背常理啊!可正是这句的想象性所在、艺术性所在,也是魅力性所在。艺术性很多时候正表现在这种“于理确无,于情可有”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本是想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忘记思乡、思亲之情,可酒入愁肠愁未解,反而“愁更愁”,作者在醉酒后不由得更加忧愁伤感,更敢于释放自己的情绪,不由得流出泪水。正是出于对这种情景下,作者展开想象,将已入愁肠之酒想象为化作了自己相思的泪水。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想象,也是一种很艺术性的表达。正因如此,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极具艺术性,极富表现力。

四、看它表达是否通俗简洁。表达通俗简洁才能便于人们理解记忆,便于广泛流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句只有九个字,却思想深刻、富有艺术性、而且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这已在前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所以,这个词句是符合表达通俗简洁这一条件的。

正因为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所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能成为千古名句,而全词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张东风369


一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苏幕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谈谈。

一、出将入相、侠骨柔肠

范仲淹,生于989年,字希文。父亲范墉,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家。他虽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当时仅有26岁,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荐。他为人正直、关心黎明百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过很多出色的政绩。他曾任兴化县令,组织修建海边堤堰,防范海潮带来的灾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他的政绩,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岁的希文宝刀未老,依然能够挂帅延州,白发苍苍的他在边关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渔家傲》。后来庆历新政中他担任宰相,辅佐宋仁宗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个出将入相的国家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天下、保家卫国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书大多只保存着范文正公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多样面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表现出来的浓浓忧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让我们见到了范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单是这一点足以吸引众人眼球,何况范仲淹腹有诗书,写首小词自不在话下。他也有七情六欲,像普通人那样的人生感叹,也有忧伤、思念和离愁。他也不单单写了这一首婉约缠绵的词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词同样像《苏幕遮·怀旧》那样温柔缠绵。这些婉约词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使范仲淹从高高的神殿下走下与读者平视,使我们通过作品领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亲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阳、点点离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触发人们的忧思。这里的秋天景色空阔纯净,蓝天白云,黄叶铺满地面,色彩饱满明净。水波荡起,寒烟缭绕,水汽本为白色,但绿水悠悠,寒烟仿佛也被染上了翠绿!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时正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正是人们归家的时刻。主人公独自站在水边无家可回,在斜阳的映照下生出思乡之情。但是岸边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丝毫没有忧愁,一直生长到了斜阳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现离思,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曾写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在这幅美丽的秋夕山水图中,词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作者充分发掘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内涵,把乡思写得真挚感人!夜不成眠,魂牵梦绕的是家乡,高楼的明月共照着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如此层层递进,辗转反侧,主人公愁思还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浇愁,最终化作点点相思的泪水……

三、绵绵忧愁、反复吟唱

王兆鹏的《宋词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排在第32位。可见,范仲淹虽不像柳永、苏轼、辛弃疾那样在写词方面有特别高的成就和开拓性的意义,但是他的这首词在后世还是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将入相之后给众人带来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与纠葛。这首词书写的是思乡题材,这种感情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何况范仲淹凭着他的学识和才气填下这首小词,在后世广为传唱。受范仲淹的影响,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送别张生时唱的《端正好·长亭送别》,更加表现出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初夏染指忧伤151113280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为何能成为干古决唱?


范仲淹他许多古人一样不但爱国爱家爱文学,诗篇三百多首被今人广为传阅,夲人认为除了文学,他和辛弃疾一样兴国爱国护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人间244850284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望断天涯,蛊入骨难随。



825蓝色妖姬


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情如蛊毒,腐痴人入骨。



雪中映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意思,能够代表天下所有人的心声。试问天下?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哪个敢保证一辈子无烦,无恼,无忧无愁?谁没有借酒消愁的时候?有道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直把相思化泪流。人都有无奈的时候正好借此佳句以释心结。所以想不流传千古都不可能。


野鹤伴蓝天


仔细进入意境,你就会意会到--酒最后化作了泪,而后又有种泪又化作了酒,或滴入酒中,又进了愁肠。一种云与雨的惺惺相惜,悲悲切切之感。这就是它千古流传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