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在中國陶瓷藝術中,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品種。它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藝術風格,它是一種實用與美高度和諧而又妙不可思的特種手工藝品。用以盛茶,“外類紫玉,內如璧雲”;賞其風采,“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麗嫻如佳人;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紫砂壺以素面素心的特徵著稱於世,古今往來,愛壺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鍾情於紫砂壺的。明代李漁曰:“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紫砂壺成為名器名陶,它與宜興地區產茶和飲茶風尚也有一定關係。明代中葉以後,它又見重於士林,於是逐漸形成了壺藝、詩詞、書畫、篆刻相兼於一體的紫砂茗壺,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而蜚聲海內外。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原礦紫砂泥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原礦紫砂泥

畫龍點睛說“氣孔”

品茗賞壺,巡茶滿盞之時,一把壺的出水如何,常是眾目關注的焦點,若是出水如柱,平穩而順暢,直入杯底靜默無聲,定會贏得嘖嘖稱讚,讓人喜形於色。壺的出水問題,歷來一直受到眾多名家裡手們的重視,也是玩家選壺時必不可少的一項測試內容。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好的出水,實際上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壺型、流型、流的位置、流管內壁、嘴的口徑、網孔形式、網孔孔徑、網孔出水的有效面積等等,但有一細微之處常被忽略,那就是壺蓋上的“氣孔”。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出水如柱,平穩而順暢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出水如柱,平穩而順暢

把玩茗壺,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壺內滿水後,傾倒出水時,其水流呈現出跳躍狀,還伴有“突突突”的聲音,或水流扭轉泛花,伴有“吱吱吱”的聲音。究其原因,此現象是由於在傾倒出水時,壺體內立即處於負壓狀態,並通過壺蓋上的氣孔,吸入壺外的空氣進行補充,若氣孔的孔徑過小,則空氣進入壺內時受阻,形成間歇性“氣塞”,最終影響到水流呈現脈衝式跳躍狀,並伴有“突突突”的聲音;或由於氣孔的孔徑過小,空氣進入壺內時的流速過高,產生嘯叫現象,發出“吱吱吱”的聲音。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流管內壁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網孔形式

由此可見,氣孔孔徑的取值,直接影響到了茗壺的出水流態,猶如畫龍點睛,“點”好了,功得圓滿,滿盤皆活,“點”不好,功虧一簣,徒留遺憾。

紫砂泥料是這樣練成的

紫砂頁岩生成於甲泥礦層的夾層中,大多是從深達數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礦井深處開採出來的,並且以深層礦體的質地較為優良。然而剛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體(常被稱為生料),質堅如石,需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方可成泥(熟料),用於製作。

其工藝處理流程如下:礦體開採 → 挑選礦料(生料) → 露天堆放(風吹雨打、日曬夜露數月甚至數年) → 自然風化(礦體成為鬆散小顆粒) → 除去雜料 → 礦料粉碎(用石磨或輪輾機碾碎) → 礦料過篩(根據泥料要求的目數,用不同規格的篩網篩選) → 配料混合(純原礦泥料無此工序) → 加水拌和(大缸中) → 練泥(手工泥採用人工木杵槌練或足踏或用滾石碾爛等,機制泥則採用機器設備真空攪練) → 掇成溼泥塊(手工泥切片成塊,機制泥擠出切條) → 陳腐養土(多放置地窖陰溼處和套缸內,且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 → 熟料(使用前還需要再對泥料練制一次,方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勻度)。紫砂泥料就是這樣練成的!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礦體開採,挑選礦料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露天堆放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自然風化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除去雜料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礦料粉碎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礦料過篩,配料混合,加水攪拌,練泥,掇成溼泥塊,陳腐養土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熟料

紫砂泥料為什麼要陳腐

泥料的陳腐亦稱陳化,古名養土,俗稱困料、困泥。即儲泥。紫砂礦泥加工工序之一。

紫砂泥料和瓷器的瓷土相比,紫砂泥料有著很大的差別,不同點在於瓷土的主要成分是高嶺土,瓷土不需要陳腐後再用,而紫砂泥料卻需要陳腐後再用,紫砂泥料陳腐的時間就如同古代釀酒中的“女兒紅”的道理是相通的(女孩出生時就釀好),時間越久越好。那麼紫砂泥料為什麼需要陳腐呢?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紫砂礦石製作成泥料

紫砂礦石風化後,碾磨成泥粉,再加水攪拌均勻,製成泥塊,此泥塊存放在陰暗潮溼的地方,這個存放的過程就是“紫砂泥料陳腐的過程”。紫砂泥料經過陳腐,有利於泥料氧化和水解反應的進行,陳腐的同時兼具細菌作用,促使有機物的腐爛,併產生有機酸。泥料中的有機質成為膠狀體後,可塑性會進一步提高,更利於製品的成型與燒成。陳腐時間越長越有利,經長時間陳腐的泥料燒成後和未經陳腐的相比,會因火氣退卻而變得柔和玉氣,其色調也會有所加深。如在相同的燒成氣氛及溫度下,陳腐過的泥料做的壺更和潤。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清水泥

紫砂壺泥料為什麼要陳腐時間越長越好

紫砂料陳腐的過程可以增加泥料的粘性,增加泥料內部各種組成物質的兼容性。經過陳腐的紫砂泥料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可以降低燒製的溫度,因為燒製的溫度低了,燒製的風險相對也降低了,而且古代都是龍窯,龍窯的溫度一般比較難超過1000度,所以在過去有些高溫泥料,就必須要陳腐,否則就燒不透,達不到最佳燒製效果。陳腐的時間越久,其燒製溫度下降的越多。現代窯技術的改良,窯內溫度可以超過1300度,所以有些高溫泥料不怎麼久陳腐也可以拿去燒製了。

2、陳腐過的泥料,所做出的紫砂壺,經過燒製後其新壺的“水色”就很好看,這樣的壺也很好養出效果,養出包漿後的紫砂壺更加具有“玉質感”。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陳腐老紫泥泡養前後對比

3、工手們用陳腐過的泥料做壺要比不怎麼陳腐的料要好做,料的泥性比較好,粘性也比較好,這樣紫砂壺去燒製時也不太容易會開裂。

4、可提高、增強可塑性。

5、可減少成型和乾燥時開裂。泥料陳腐時間愈長,所製陶器質量愈好。

我國古代陶瓷製作中,認為儲泥陳腐是一個部驟,陳腐時間大多在一年以上。

老泥、新泥其實是不少壺友存在的一個誤區。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經過了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了,都可以說是老泥。平常所說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陳腐期上區別而已。泥料的陳腐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一下。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泥料陳腐在倉庫中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陳腐泥料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陳腐泥料

陳腐期久的泥料色澤相對於陳腐期短的泥料要溫潤,可塑性要高一點。感覺沒有那麼硬。陳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壺無水色,較難看。陳腐期長的有水色,較好看,經過泡養,溫潤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潤古雅,可比三代銅器。

紫砂壺壺底,應與全壺一氣貫通。方與圓、凹與平、圈足與起腳、筋紋與樹樁等形式,多種演繹,表現極為豐富。一般可分為平底,一捺底,加底,釘足底,梯形託榫足等。

紫砂壺的壺底不但有造型美與功用性,還是一把壺的“身份證”。從最初的壺底光禿禿,到大彬壺竹刀溼刻留款,再到曼生壺時代的棄款鈐章,以及現在蓋章又加款。刻壺的名稱、獲獎說明、紀念壺編號甚至一兩句相關詩詞。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平底是最為樸素的底,如一張大餅貼在壺底上。這種底也叫自身底,也有叫截底。為壺身自然平封的一片泥片。形制拙樸,手法簡單,結構簡潔明快,茶壺安置也妥妥地。萬事萬物,看似簡單,卻並不一定簡單。這樣的底,做起來容易,燒製好就不容易了。燒製後要不變形,不起翹,方能修得正果。

平底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一捺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種式樣,原因在於,紫砂一般不上釉,沒有燒成時粘黏到棚板或者匣缽上的憂慮。在處理圓形器紫砂壺上,一捺底十分貼切,顯示出乾淨、利落、洗練、靈巧的紫砂壺底部形態。

一捺底也叫羅漢底,就像在球面上按捺癟陷成的凹窩一般。窩是凹進去了,那周邊自然就凸出來了,這凸出的周邊就做了壺足。

一捺底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加底也是一種常見的壺底。也有種叫法:假底。從製作手法上,分為圈足和挖足兩種。

如果不是直接貼泥片,是直接另做的圈形貼附到壺底作為壺足的則叫圈足。

製作壺坯時候,如果是在底面上附一層泥片,然後挖去中間留下週邊之一圈為壺足的,這種叫挖足。

加底與壺體身筒連成一體,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獨立性,為暗接,或者叫暗加;加底明顯凸出身筒輪廓之外,有相對獨立性的,為明接,或者叫明加。前者如秦權壺,後者如柱礎壺。

加底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釘足也是一大類常見的壺底形式。適合在上小下大紫砂壺造型中使用。來源於青銅器的鼎足或者其他式樣的足。是一大類常見的壺底形式,適合在上小下大的紫砂壺造型中應用,穩而不滯,透著靈氣。

圓器多用三釘足,方器多用四釘足。釘足一般不高,又叫“滴水”足,朝下的頂端,像一滴水將要落下的球面,追求的還是自然之態。釘足形狀有短柱、圓柱(錐)、雲肩(如意)等。

釘足底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梯形託榫足也稱作“挖犴門”,“連角足”,在方器的各面開挖,形成扁梯形託榫足。

“犴門”是“狴犴[bìàn]門”的簡稱。紫砂方器的底部,開挖矮而寬的敞口,形成扁梯形託榫壺足,其形似“犴門”,故俗稱“挖犴門”。

梯形託榫足

紫砂知識,玩壺須知


藏壺最忌諱抓過壺底看名頭,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證”在此招搖撞騙。所以正確讀出“身份證”所發出的諸般信息,也是鑑別該壺真偽的有利佐證。

一把好紫砂壺的誕生都是獨具匠心,需要師傅精心去思量去考究,才能使得整體協調,比例恰當,每把壺的完美呈現都實屬不易,所以作者追求的工藝,同茶道所追求的意境一樣:“淡泊和平,超世脫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