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直觉的、无意识的,后者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但是由于人类大脑的天生惰性,很多时候,快思考会占据主导。在很多决策上,快思考更容易做出判断,更容易导致冲动、偏见和失误。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动用慢思考去弥补,才能提高决策质量。

历史上第一位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叫丹尼尔•卡尼曼,他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叫行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认知、情感、心理、人格等,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对经济决策产生作用。他有一本经典的著作叫《思考,快与慢》,对人类思考系统提出了很深的见解。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1、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特点

上面说过,快思考就是直觉系统,运行速度快,不怎么消耗脑力,不用意识控制。而慢思考则是有意识进行,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主动控制。这听起来很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当你看到一张女士的照片,她头发是黑的,眼睛很大,皮肤很白,下巴尖尖,很漂亮。你看,这些判断对你来说,几乎是自动完成的,是无意识的,而且毫不费力。而当你面对一道乘法计算题时,比如18乘以22,你可能知道大概范围,但除了专门训练过的人士之外,如果你不花点时间去计算的话,就无法得到答案。这个计算过程需要集中注意力,还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这就是慢思考在发挥作用。

所以简单来说,快思考就是依赖直觉,人类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过往经历和记忆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它不用推导或计算,通过直觉就能得出结论。而慢思考依赖理性,你得主动把节奏慢下来,运用刻意的推导和计算,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到结论。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一个人的思考过程都是快思考和慢思考合作的结果。你想想,当你清醒、精力旺盛时,两个系统都处于活跃状态。快思考不断给慢思考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觉等,直到快思考运行遇到阻碍时,才会向慢思考求助,也就是说直觉遇到麻烦了,理性才会出面解决。

但是由于慢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愿意多付出这些注意力。在这种惰性之下,慢思考往往会对快思考直观判断无条件的接受。而直觉也就成为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

2、慢思考会导致什么样的偏见和失误

卡尼曼对直觉导致的偏见和失误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书里也列举了大量现象,总结出比较典型的三种偏好和四种效应。我们可以叫它们慢思考的“七宗罪”。

第一、典型性偏好。就是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背后的概率。比如,一个人在地铁上阅读《人民日报》,然后让你猜他的学历,是有博士学位,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想都没想,选择了有博士学位的这个选项。但实际上从概率上来说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而快思考对看报纸这个典型特征会过分关注,很容易让你忽视基础概率,这就是典型性偏好导致的偏见。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第二、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比如,你看新闻,发现上个月发生了一起飞机相撞事件,那你出远门就容易选择开车或是坐火车。如果依靠理性,你应该会考虑很多东西,或是去计算事故的概念才对,但是快思考会把“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弄混,宁可做直觉判断,也懒得启动慢思考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因果性偏好。思考系统有个特点,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用快思考解释因果时就很容易发生偏见。比如,看中国队跳水比赛,一个一流的运动员做出了一个完美动作,下一次就很有可能出现失误,快思考会把这个事件做因果分析。要是下一次动作表现不好,你会认为运动员已经领先了,所有特别紧张,发挥失常。要是下一次动作表现得更好,你就会认为,运动员拿到高分了,心情放松,发挥更好。但这样的判断往往没有什么事实根据,只不是快思考自动生成的因果关系解释而以。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第四、光环效应。指你接受一些信息之后,就会影响你对事物整体的判断和理解。比如,有一个实验,假设有两个人,用一组词语对他们进行描述,让志愿者分两组对他们进行评价。其中一个人把褒义词放在前面,比如聪明、勤奋,把贬义词放在后面,比如冲动、固执。而形容另一个人也用一样的词语,只是把顺序换一下,贬义词在前,褒义词在后。结果评价第一个人的志愿都认为他是个好人,而看第二个人都认为这人有问题。而且还有解释,第一个人首先是个聪明人,所有他有理由固执,甚至这种固执是值得尊重的。而第二个人首先是个冲动、固执的人,这种人越聪明就会越危险。你看,同样的词语会因为顺序的不同,对先了解的信息就会先入为主。这就是光环效应导致的偏见。

第五、锚定效应。指你评估一个未知事物时,会估计一下参考答案,然后再来调整。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对参观森林的游客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山上最高的那棵大树是高于海拔1200米,还是低于1200米?第二,你认为那颗树海拨有多高?这样问,这个1200米就会成为游客头脑里的一个锚定值,在这个锚定值下,游客的回答平均答案是842米。而如果把第一个问题的数值改成180米,游客对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变成了282米。你看,锚定值的变化,会让判断出现多大的偏差。

第六、框架效应。指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医生在描述某个手术病人生存情况时,会有两种方法:一种说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术后3个月会有10%的死亡率。这两种描述含义是一样的,但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还是一般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第七、禀赋效应。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时,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在学术上,禀赋效应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按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对得失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对获得时,你会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险;相反,在面对损失时,你会不甘心,变得容易冒险。比如,现在你急需用钱,而钱都在股市,你必须卖出一部分来应急,这时候大多数人很容易选择卖出正在盈利的股票,而拿着亏损的股票,这往往是最坏的选择。前景理论还认为在损失时遭遇的痛苦感要大大地超过获得收获的快乐感。比如你早上捡到了2000块钱,但下午又丢了2000块钱,这时候你的心情肯定不会好,因为捡到的惊喜远远抵不了丢失的痛苦。

上述七宗罪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固有特点,在它们的影响下,快思考和直觉判断会导致你出现判断失误,产生偏见。

3、决策者该怎么做

既然偏见和失误往往与快思考的主导地位相关,那么,要解决问题,从原理上来说是很简单的,就是放慢速度,主动激活慢思考。

卡尼曼教了我们两招,第一招叫事前验尸。听起来有点恐怖,方法的核心是让我们要对一件事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会失败,然后写下导致失败的各种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排序。当你把所有导致失败的因素都解决了,那么说明这件事是对的,是可以做的,这样可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冲动还是理智,决策思考的快与慢

第二招叫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然后再回到决策上的讨论。

这么做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慢思考系统运转起来,尽量避免快思考的直觉思维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