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5月13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房,29岁的周洋(化名)正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活动锻炼。4月30日,从51岁的周洋父亲体内获取的1.8米长小肠顺利移植到周洋的身体里,现在“运转”正常,两人都在顺利康复中,因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致广泛肠切除”,一度只有39公斤的周洋,体重也逐渐接近生病之前水平,达到48公斤。这也是西南地区首例小肠移植手术。

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周洋术后

小伙患“肠系膜上动脉血栓”

10天内两次手术切除小肠

周洋的哥哥周华(化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16年,弟弟就有了肚子痛的症状,还经常拉肚子或者便秘,他一直以为是胃病,也吃了胃药,但没有效果。2017年11月,在广州的周洋工作时突然腹痛倒地,全身抽搐,冒冷汗,紧急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血栓形成导致小肠坏死,不得不急诊切除了坏死的肠段,8天后,因为坏死仍在蔓延,又第二次做了切除手术,周洋腹内的小肠部位仅剩下65厘米,手术之后存在消化吸收困难。

2018年,周洋从广州回到四川,因为后续的静脉营养维持不好,他的体重从生病前的52公斤一路下跌,2019年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时,身高168厘米的他体重仅有39公斤,属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小肠移植手术成为唯一的治疗办法。

“我们三个的血型都是O型,配型都成功了,但我爸坚持要用他的(小肠)做移植。”周华说,此时,弟弟已经无法走路,生活不能自理,必须要有人照顾。

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周洋手术后可以自己下床洗漱

爸爸的1.8米小肠

截取移植到儿子体内

“正常人的小肠长度在4-7米,平均长度在5米左右,对于供体来说,截取不超过2米,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赵高平介绍说,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功能衰竭、短肠综合征、肠吸收功能不良、肠运动功能不良、系膜根部肿瘤或癌及家族性息肉病等等,都需要考虑小肠移植。“如果不做移植,依靠长期的肠外营养,肝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加上长期静脉输液,也会可能产生静脉血栓。”

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周洋在病房里活动锻炼

4月3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团队为周洋做了小肠移植手术,从周洋父亲体内获取的1.8米小肠,在器官灌注后,小肠移植到了周洋的体内,手术时间7个小时。“整个手术过程中,小肠缺血的时间只有1小时35分,这是亲体移植的优势。”赵高平介绍说,相较于遗体器官捐献的不确定性,亲体移植有更多的准备时间,移植小肠缺血时间短,活力最好,排斥反应也比较轻。

术后7天,周洋父亲就顺利出院,周洋也恢复良好,每天已经能下地锻炼1个多小时,在病床床头,还挂着7、8个气球,都是周洋恢复锻炼使用的。

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家属给医生送来锦旗

术后要过恢复关

重点是抗排异和抗感染

虽然完成了移植手术,但对于周洋和医护人员来说,术后还有抗排异和抗感染的关卡要闯。

小肠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富集器官,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网,肠系膜淋巴结含有大量淋巴细胞,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可高达87.8%,移植后9个月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发生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有30%-50%。

“小肠的血管非常细小,只有5-8微米,相当于0.008毫米。”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黄晓波介绍说,手术吻合难度大,术后会不会产生血栓,这些都是风险因素,一方面为了防止血栓,需要使用抗凝剂,但患者身上还有几个手术创面,血液凝结减弱会不会导致出血,方方面面必须考虑平衡,也必须事无巨细。

黄晓波介绍说,目前,虽然还只能喝水、不能进食,但周洋的肠道功能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也能够下床活动,顺利的话,再有半个多月,周洋就能够出院了。

据了解,自1994年,我国开展首例遗体供者小肠移植后,国内迄今共完成小肠移植手术近40例,1999年成功施行国内首例亲属供肠的活体小肠移植,目前共完成此类手术16例,最长存活时间已经20年,称为国际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换肠人”之一。

根据欧洲医学文献数据,肠功能衰竭的年发病率估计为2-6.8例/百万人口,四川省内每年大约有160至540例患者发生肠衰竭,估计目前每年适合小肠移植手术的病人在50例以上。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西南地区首例!51岁爸爸把1.8米小肠移植给29岁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