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丘中趣”是什么意思?

XUEBIN2159473711


宋代诗人晁冲之有诗言曰:

此老绝潇洒,久参曹洞禅。

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

树小风声细,岩深日影圆。

江湖不归客,相对一茫然。

我们也经常以"胸中有丘壑",盛赞别人,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古诗词呢?

其实古典诗词描写丘中趣的诗词相当多,那么笔者就宋代"对象世界的人文化"来剖析丘中趣。

首先,丘壑在宋诗中上升到突出地位。

人文意象主要是指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金石古玩、服饰器物、园林亭馆等人类智力活动的文明产物。宋人爱卧游,十分喜爱盆景观赏,所谓丘中趣常常是他们怡然自乐的文人生活写照。

宋代山水画家以现实为关照,寄情山水的同时也仔细描摹山水。荆浩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太行山……因惊奇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万本方如其真";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创作态度严谨、勤奋,一丝不苟,功力精湛。描绘的对象不同,绘画技法会随之改变,甚至一幅作品中,因物象不同,笔墨技法也变化万端。苏轼也有专门的文章用于画论研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近树用双勾法,远树用点簇法,飞瀑用留白法,奔湍用勾线法,山石的皴染,直岩用直点法,横岩用横岩法,斜岩用斜点法。不同的物象,分别运用了不同的笔法,以配合不同的物理、物性。丘中趣渲染的层次十分丰富,与其他景物相得益彰。


其次,山丘在宋诗中具有人文化的倾向

"江山如画"——"天然图画"的转变

直接将自然风景本身视为主动供入观赏的画屏。"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源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齐鲁大地气候相对温润,山峦清润秀丽,烟云清旷,正是李成作品的特色,关陕天高地旱,山岭险峻,将外在丘壑诉诸于画。这是丘中趣的雄壮之美。江南四季如春,山林平缓连绵,烟雨朦胧,这里的丘壑美表现出抒情气质。画家运用的各种皴法与他们所生活的各地实景相对照,无不吻合无间。如实描绘在自然中的真实感受,是一个总的时代审美趋向,燕肃师法李成善画山水寒林,特别注重写实,平生所画都是眼见的实景,从不凭空想象,他认为这样的创作才能不失自然。

万岭郁丛丛,盘云气势雄。纵横谁画笔?屈折自屏风。

也有直接将自然景象比拟具体的画作或某位画家的笔法。如:

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

独坐水轩人不到,林如挂《冥禽图》

唐人"以画为真",宋人"以真为画",宋人还以真为文,为诗,为书法,为篆刻,为棋局等: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平蔚上曰。

沙水眇相合,扁舟在画屏。

啄草鸟雀踪,篆字遣纵横。

最后,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在宋诗的广泛运用。也是自然物象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以物为人"的手法的大量运用。如:

《午酌对盆兰有感》:山中酒一樽,樽前兰一盆。兰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乘醉读离骚,意欲招湘原。湘原不可招,桃李花正繁。春事已如此,难言复难言。聊借一卮酒,酹此幽兰根。或者千载后,清香满乾坤。

又如:《盆池荷花》:根向盆池束,华敷菡萏丛。细擎深院宇,低袅半窗风。蘸水凝绡翠,当轩试脸红。化工虽力浅,犹折小莲蓬

综上,丘中趣表现为山水间的造法自然,于文人情趣水乳交融。


一往文学


“丘中趣”在诗词中应用得并不多,可摘几例:

一闻丘中趣,再抚黄金徽。(唐·刘禹锡)

每想丘中趣,如悬空外音。(元·范梈)


寂历松上声,逍遥丘中趣。(元·傅若金)

不习丘中趣,安知静者心。(明·林大钦)

这里的“丘中趣”与“丘中琴”意思相同。

“丘中琴”,即山中弹琴。典出:《尚书大传》:子夏曰:“弟子受书于夫子者不敢忘,虽退而岩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作壤室,尚弹琴其中,以歌先生之风,则可以发愤矣。”

又例: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魏晋·左思)

但对丘中琴,时开池上酌。(唐.白居易)

缅怀篱下菊,结念丘中琴。(明.王明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