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對啟功先生的“臨帖七分像”理論怎麼看?啟功的話有道理嗎?

亦涵9966


啟功先生的這段話不僅有道理,而且蘊含著大智慧!啟功先生認為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在於臨帖,我想這是我們都公認的事實。

學習書法不臨帖,就好像走路不穿鞋一樣,是不可想象的。臨帖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古人的書法理論、掌握古人的書法技巧,有針對性的可以訓練,達到技法上的成熟。

但是有些人在臨帖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我。臨帖確實需要先把自己頭腦中對於寫字構型的習慣放在一邊,也就是說先遵照字帖上的要求進行書寫,而這一過程階段,實際上就是捨棄“舊我”的階段。

但是書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藝術,也正是在於每個人所寫的自都是不一樣,如果每個人寫的字都是一樣的,那麼書法也就沒有意思了,所以每個人又要體現出“自我”。但是我們說臨帖需要“放下自我”,現在我們又開始將“體現自我”,那麼這兩者是不是矛盾的呢?

實際上不是,而這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恰恰從本質上體現出了書法學習中的難點所在,也就是說,書法的學習,既要求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本色,但是這個自我本色應該以古代書法家的書法規範為依託,符合古代書法規範的,則是好的、可以被允許的“自我”書寫習慣,而那些不符合規範的“自我”書寫習慣,則是壞的,應該捨棄的“自我”書寫習慣。

而啟功先生提出來的“臨帖七分像”理論,其實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才提出來的。你想,為什麼啟功先生要認為臨帖只需要“七分像”就行呢?實際上很多人覺得臨帖越像越好,這就陷入了一個誤區。

七分像,則意味著有三分是不像的,這三分的不像,你叫它“自我”也好,你叫它創新也罷,總之,三分和七分,是一個分水嶺,他區別了那些完全服從於字帖,以字帖馬首是瞻的書奴,而能夠從自我個性發展、藝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待臨帖問題。

而我們說,如果有人能夠做到臨帖百分之百像,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說明那麼要麼他是一個機器人,要麼他是一個極度沒有自我的人,一個連自我都沒有的人,怎可能寫好書法、表達自我真實的感情呢?那麼這樣的書法,基本上談不上是藝術了。

但是有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自我,求之越深,失之越遠。很多人覺得臨帖臨到十分相似才算好。這不僅僅是喪失創新的問題了,而且還是一個學習書法的目的性顛倒問題。

我們學習其他人的書法,不是為了成為其他人,而是通過學習其他人,來成為我們自己,來寫出自己的東西來,這恐怕是我們進行藝術學習和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

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大需要,而最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自我是實現的需要,這個自我實現,其實就是想成為你自己,想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的需要。在藝術學習中,自我的實現就是自我創新,自我面貌的出現。

而啟功先生從臨帖七分像的理論出發,對於我們臨帖和創新提出了很寶貴的意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


松風閣書法日講


謝謝你的提問,也謝謝邀請。臨帖要“七分像”還是十分像,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看待。

千萬不要把啟功先生說的話,孤立來看。啟功說臨帖“七分像”就有這樣臨帖的道理,但是,我們應該有具體的分析,不要盲從,也不要誤讀。


比如說,初學書法,臨帖一定要按照“十分像”來要求臨摹字帖。而事實上,我們也達不到“十分像”的。

如果能夠達到十分像,這也是初學書法的很大成就了。

那麼,臨摹十分像就是學習書法的目的嗎?

當然不是。學習書法,有一個過程。我們開始要求“十分像”,不是要做一個書法複印件,而是要學習字帖的完整信息。這才是重要的。


為什麼學習書法要學習完整的書法信息?我們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書法家,他的書法固然是“一家之言”,是一個“體”,例如“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等等。

事實上,每一個體,都是豐富多彩的書法融合,沒有一個書法家,只學了一個字帖,所以,我們提倡臨帖要“十分像”,就是要深入體驗書法家的書法學問。

十分像,就是把這一家的書法,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含糊,這樣,你才會學到書法的基本本領,就是用筆和結字。

例如,像不像,是用筆決定的。用筆不對,你怎麼像?


所以,看起來學習書法要十分像,是一個像不像的問題,事實上卻是一個用筆對不對的問題。

為什麼要強調用筆對不對?因為這是書法的基礎問題。

我們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你無論學習駕駛小車還是大車,駕駛原理是一樣的。

所以,沒有稀裡糊塗學駕駛的理由。你不論學會哪一種車的駕駛,駕駛的基礎問題肯定解決了。

如果稀裡糊塗學駕駛,你再駕駛其他車,還是會稀裡糊塗的。

因為,基礎問題沒有紮紮實實的解決,以後還要補課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學習書法一開始,就要以十分像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比如,字帖上的筆畫是如何起筆的?如何行筆的?等等,一點都不要馬虎,才會訓練出一雙會看書法的眼睛。

如果就七八分像,肯定會留下學習的死角,這些死角,也是你看不出來的的書法細節,將來就是學習的短板。

所以,儘量以十分像的標準學習字帖,我們也不一定能夠達到十分像的目的,但是,至少也七八分達到了。

如果一開始就是七八分像的標準,加上學習損耗,就七八分也達不到了。

古人所謂的“法乎其上,僅得其中”的道理,就是說,學習是有“損耗”的。因為你畢竟不是複印機,把字帖能夠複印出來。

例如,臨摹出現長了、瘦了、寬了、短了肥了等等,都是學習損耗。


這就是我們說的,按照十分像的標準,由於學習損耗因素,你只能達到七八分像。這就是“法乎其上,僅得其中”的道理。

所以,學習書法臨帖,不敢以七分像的標準要求學生和自己。

那麼,啟功先生說“臨帖七分像”有沒有道理?

當然有道理。臨帖的方法、目的、任務是不一樣的。

打基礎階段,要十分像地學好一家的字體。有了這個基礎。我們還要學習錘鍊自己應用書法基本功的本領,這個時候,臨摹字帖,就可以臨摹七分像,甚至,七分像也不要都可以。

但是,你拿什麼“七分像”?如果沒有博覽書法經典,廣泛吸收學習其他字帖,融會貫通於心的經歷,你怎麼七分像?這七分到底該像誰?


我的理解是,啟功先生的“七分像”主要是說,可以融入自己的書法理解。

所以,啟功先生的七分像,是有一些創造性的臨摹了。

啟功先生自己的很多臨摹,也都是“七分像”的臨摹,甚至,真的七分也沒有。網友們說,啟功臨什麼字帖,都是啟功體。


這就對了,你想想,你學了幾年書法,能臨摹出“自己體”嗎?

對於書法學習的高級階段來說,七分像也是創作的嘗試了。

如果七分像成功,那麼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時機也就不遠了。所以,啟功先生七分像的時候,他已經是“啟功”了。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

但是,絕大多數的朋友,最好以十分像的標準要求自己。

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十分像臨摹,那麼,創新的機會之門,自然會為你打開的。


千千千里馬


啟動先生說的是對的。許多所謂大師要麼不說真話誤人子弟,要麼就點⋯

第一,你臨十分像可能嗎?回答一定是不可能的。形似10分都不可能,何況神似呢?每個人的心性、修養、習慣、生理特點都不一樣。

第二、你要是追求十分像,你得花多少時間啊,你還要臨其它帖,你把終生都花在臨帖10分像上嗎?

第三、臨帖主要是學筆法,字掌控筆墨的能力,而這也是終其一生的事,何必花在某一帖上呢?

第四、你既使10分像也沒什麼意義啊,你要把自己練成複印機嗎?那就叫寫字匠了,與書法無關的。世界只需要一個王義之,也只需要一個啟功。

第五、你如果真寫成10分了,你能跳出來嗎?你還是你嗎?你自己都沒了,還有何存在的意義呢?

所以,臨帖七分像,三分留自己是對的,也是必然的。人生有限,何必把有限的人生全部消耗在古人的世界裡。

臨帖初其是臨其形以掌控運筆,二期學其如何表現神。三期是吸收各方適合自己的營養,豐富自己的筆墨而已。

千萬不可死臨!











皖客正旺



啟功是近代大書法家,受到很多書法愛好者的追捧,近幾年其書法作品也是水漲船高,隨便一副都能拍得高價,“一副啟功字,一套北京房”並非虛言。

啟功先生生前提出過很多書法理論,最著名的應該就是“結字黃金分割”,“臨帖七分像”也是他提出的一個書法理論,這些書法理論對後來的書法人士影響都很大。

小編覺得,“臨帖七分像”這個書法理論不能片面的理解,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理解。



一、如果是學習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臨帖階段,臨帖肯定是儘可能還原字帖,就算字帖裡某些字有問題,你也要儘量還原,因為那也是一種提升,說明你的控筆能力已經能夠達到指哪打哪的水平,臨帖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控筆能力,如果只能寫到七分像,說明你還有提升空間,還不能運筆自如,隨心所欲,這樣的水平是遠遠不夠的。

二、已經能夠將字帖大體還原,達到控筆自如的水平,想要繼續提升。那麼啟功的“臨帖七分像”理論就能夠用的上了,注意,前提是你可以達到十分像,但是我只用七分,因為剩下的三分我想要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這個過程中,我對書法創作水平進行了一定的訓練,也叫作臨創。

三、再後來,將自己臨摹過程中學會的東西融匯貫通,再來臨摹字帖,這個時候自己的東西就更多了,臨摹的不再是外表,而是字帖的精髓,做到七分形似,十分神似。

四、臨帖的最高境界是:形不似,而神也不似。為什麼這麼說呢?大部分書法者練習字帖都會被字帖束縛,練習越多,被束縛越嚴重,直到寫出來的每個字都和字帖無異,但是沒有一個字是自己的。能跳出束縛的畢竟只是少數,這部分也就是大書法家了。他們的字風格獨特,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思考,繼承的同時創造了新的東西。每個字都有傳統的痕跡,但是又有別於傳統,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也不似的最高境界。

附上小編的書法練習作品,知己差距還非常遠,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喜歡書法的朋友歡迎點贊加關注。


名廬書社許高鑑


這句話非常正確!

拿九成宮醴泉銘來說,如果你臨的十分像那就不是你自己了,就是歐陽詢再世!即使歐陽詢再世也不可能再寫出九成宮!為什麼這樣說?

第一,現代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與古代不同,理念不同!使用的毛筆工藝和造紙工藝也是不同!能做到七分像也就不錯了!

第二,時代不同,即使是當代人與人直接的文學修養也是不同,儒家,道家等等思想的不同,個人修養的不同也必然使每個人寫出的字不同!

第三,古人每日毛筆寫字,當代都是電腦,手機動筆的機會都少了!是必然不會有古人的造詣!

第四,古人是首先是寫字,寫字是為了日常使用,這一種注重法則,法則融匯到日常寫字中!當代多數是為了練書法而寫字!

綜上所述,啟功大師所講的論述是非常正確的!


瑞攀書法


啟功說這話,說明了一點問題,啟功的臨貼功夫不到5分,他的功力也就是一般,甚至不及格,這也為自己臨貼不到位找藉口,也為其它人臨不好貼能借坡下驢,這是誤導學書者,害人不淺,真正臨貼書必須臨到十二分的像,入貼要深,才能更好的出貼,換句話說,共產黨在打天下時,首先必須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根據地必須能非常有效的控制它。而啟功這種七分像的臨貼說法,是根本沒有根據地,沒有自已的地盤談何發展,正因為啟功學書法是半路出家,中年學書法,對書法一字半解,所以他的字不大氣,全是因他早年學畫但不善寫毛筆字,每每完成一幅畫作都要出錢請別人代為落款,久而久之常被人譏諷,所以才在中年後憤發學書,固而對書法的認識淺薄,他的字主要是為落款而用,所以筆畫纖細,更無大家之氣,今人往往不從根本上探討書法之實質,而被某人的名頭所蓋不遺餘力的幫其炒作,無恥的吹捧,棒殺質疑者,對書法不付責任,此乃書法之大不興也。悲哉,悲也。


用戶1451204604546


有道理。我覺得臨習書法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應該體會到這個道理。有人談臨帖,過於糾纏實臨和意臨的概念,我覺得沒什麼實際指導意義,高手和大師才可謂意臨,其他的就實臨吧!實臨才有區分,有精臨,不用說點畫、結構了,連牽絲都惟妙惟肖;有粗臨,有些像,有些是自己的習慣;有盲臨,就是像抄書一樣寫帖的文字內容,根本不像。臨帖七分像,就是實臨中不能亦步亦趨,要有分析和體會,理解它,它的規律性的東西,抓牛鼻子,精臨容易迷失,斷片兒,筆勢、行氣體現不出來(當然一兩個高手也能);但也不能不像,要大多數像,像一半也不行,很容易鞏固錯誤、流於自己的習氣。

比如行書必臨的集王聖教序,要是完全一絲不苟地照著碑刻的拓本寫,不管字間的行氣,不考慮筆勢、字勢的映帶做出調整,臨出來的就是死字。這不是王羲之寫的原帖,是集起來的王羲之的字跡,又刻在碑上拓下來的,例如其中有的字來自蘭亭序,兩相一對照,有很大差異,也就是說,假使王羲之親筆寫了這篇後世唐太宗的聖教序文,必然不是我們看到的這本集字的樣子。


何如習字練拳


呵呵,寫“十分象”的是複印機,普通人臨帖開始是兩分象,後來三分象,達到很高的層次了不起也就“七分象”了,如果你要是八分、九分象,你也不要臨了,你臨帖沒有動腦子,你是死臨帖。











西有吉祥


不要迷信名人,啟功有時說話很逗比的,不可全信。

對學書者臨帖當然越像越好,這樣才能得到古人的筆法。當然不能是描得像畫得像。

當懂得了筆法,再求不像,形成自己的個性才是成功者。

董其昌,王鐸的臨不像,是高手的學習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學的。


真如齋書法


有道理。臨帖是借鑑性臨帖,領會和掌握其精華,為今後創作吸收營養。如果把臨帖當作藝術,且要求臨的一模一樣就是帖奴,動機不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