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在中国古代,论军事理论,孙武当属第一,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被后世奉为兵学经典;要论指挥作战的能力,韩信如认第二,则无人敢自诩第一。

韩信以数千乌合之众定秦、攻魏、俘赵、降燕、定齐,留下“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塞堤绝流”“十面埋伏”等经典战役。汉朝八百年之天下,韩信是绝对的第一功臣。

就这样一个功盖天下,被誉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最后却惨死于妇人之手。他的命运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还是他在命运的关键时期走了不该走的臭棋?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细读历史,会惊讶地发现:韩信的一生就是一部屌丝逆袭的奋斗史,从一个钻人裤裆的流浪汉,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再到钟室殒命。他的人生犹如坐了一次垂直过山车。

与刘邦之间的君臣斗法,笔者分析,他至少犯下三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擅自攻打齐国,置刘邦于尴尬之地,埋下仇恨的种子。

韩信威逼燕国投降之后,兵锋直指齐国七十余城。与此同时,刘邦派出了他手下最厉害的辩士郦食其跑去齐国当说客,一番忽悠之后,齐王田广竟同意了刘邦的招降方案,将一级战备令改成了和平改编令。

韩信犹豫之际,身边谋士怂恿,说百战苦功还不如姓郦一张嘴,你能甘心吗?再说汉王让你攻齐,你又没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为什么要停下来,让别人去夺得这天大的功劳呢?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韩信脑子一热,想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训,毅然挥动帅旗抢攻了齐国七十余城,可怜的郦食其成了韩信立下大功的垫脚石。

此事传到刘邦那里,刘邦恨得是牙痒痒的,好你个韩信,竟敢擅自出兵,坏我大事,还折损我一智囊,你韩信的胆子大得没边了。此时韩信手握雄兵十万,且攻城掠地,又远在千里,刘邦只能隐忍不发,默认既有的事实,但在韩信的功劳薄上记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叉。

二、 讨封齐王,愚蠢之极的试探,断送了韩信的政治前程。

当韩信摧枯拉朽攻下齐国,打败前来救援的龙且二十万大军,个人威望、权势达到了巅峰。此时他若攻击项羽,则项羽必亡;若反水刘邦,则刘邦必败;若两不相帮,则成三足鼎立之势。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正因他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向不肯低头的项羽竟派了亲信武涉前来当说客,武涉陈其利害,说:“项王存,则尔存,项王没,则尔终难自保”,“君不从项王,亦宜自谋生路,鼎足而立”。与此同时,身边谋士蒯通亦力劝韩信自立,甚至拿出他看家本领——看相,说“观君之面,不过封候,观君之背,则贵不可言”,并说“天予不取,反受其纠”。

战场上杀伐决断的韩信,在政治斗争上,实在幼稚得可怕。心怀刘邦解衣推食的情分,又怕刘邦玩兔死狗烹的那一套,于是走出了人生最臭的一步棋——讨封齐王。

他的本意是试探刘邦舍不舍得封爵赐禄,会不会记得他韩信的功劳,如果刘邦急眼了,他正好有了自立山头的理由。果然,讨封假齐王的加急信使到来,气得刘邦当场就破口大骂了起来,身边的张良、陈平等谋士一个劲丢眼色,机灵绝顶的刘邦回过味来,话锋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骂骂咧咧地说道:“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嘛“。大方赐给韩信一长串的赏赐,只说了句:”那边的事搞定了,就过来帮兄弟一把“。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好险,刘邦一不小心,差点中了韩信的套,而韩信呢,以为刘邦重情重义,不会亏待他,率领着十万大军把项羽给灭掉了。

三、 错杀钟离昧,自投罗网,失去最后反扑的机会。

项羽死后,天下尽归刘姓,刘邦找了个借口,将韩信调离了齐地,受封楚王,让他荣归故里去了。

楚地虽说辖区变小,但好歹有兵有权,属于高度自治的特区,刘邦也不能随便拿他怎么样。但树大招风,总有一些人到刘邦那打小报告,说韩信要谋反,说怂恿韩信谋反的是项羽手下的一名降将叫钟离昧,把捕风捉影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容不得刘邦不信。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刘邦本来想亲统大军来平叛,谋士陈平进言:“论打仗,您打得过韩信吗“,刘邦回答打不过,”既然打不过,您亲率大军前往楚地,不是逼着韩信造反吗?不如假借南巡,邀韩信过来议事,他既然没有造反之心,总不能避而不见吧?“

可怜韩信,再一次中了陈平的圈套,认为刘邦此来一定是查探他谋反的事情,他没有谋反之心,又不能久拖不去,于是愚蠢的认为杀掉谣言的源头钟离昧,就能自证清白,傻乎乎地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见刘邦。

刘邦岂能再纵虎归山,马上削掉了韩信楚王的爵位,封了一个淮阴候给他,且只能在京城当差,说不好听点,就是被刘邦软禁了起来。

到此为止,韩信已经失去了人生最后反扑的机会,彻底沦为刘邦待宰的羔羊。

韩信为何死于妇人之手?细读历史,你也知道他为什么该死。

结语:

韩信功盖天下,死在吕后手里冤不冤?细读历史,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冤,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在与刘邦君臣斗法中,却一错再错,犯下三个大错,莫说刘邦难饶其不死,即便圣贤如唐太宗李世民,亦难宽恕其罪。

千秋史册向来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列朝列代都是如此,又岂独韩信?千余年来,立大功而善终者,唐有郭汾阳,清有曾文正,两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