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解密电影节】专栏

拍电影网特邀影典网在本平台开设【解密电影节】专栏,旨在为中国的影视创作者介绍和推荐优秀的国际电影节,助力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走向国际。专栏内容包括各类电影节top、著名影人的电影节之路、电影节全流程揭秘、电影节报名和发行策略等,为读者提供“集跨时与即时、活力与沉思、严肃与趣味等需求于一体”的阅读体验。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一直以来,那些在国际电影节拿奖的电影,国内票房往往都不好。

典型的例子就是贾樟柯。他最新一部作品《江湖儿女》票房是7千万,虽然已经打破了他个人的票房记录,但该片的成本高达八千万。而他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仅有30万。

但如果你凭此就认为,贾樟柯应该过得很惨,那就瞎操心了。

实际上,在行业人的口中,情况却是这样——

“贾樟柯从来不差钱,每部作品的国外版权都很吃香。”

《三峡好人》成本600万,但是销售到了75个国家,带来了4000万元的版权收入;《山河故人》成本4000万,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海外版权预售收回成本;《江湖儿女》目前版权也卖到了19个国家;甚至于第一部电影《小武》就足足赚了将近500万。

虽然国内院线不怎么待见他,但他的影片总能顺利找到投资和买家。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贾樟柯用谜一样的“不差钱”方式让那些想“做自己”的电影人既羡慕不已。

而这一切,都源自贾樟柯在国际电影节上打出的声誉 。从1995年到2018年,贾樟柯在48个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过87个项奖项和提名。除开侯孝贤、王家卫这些港台大导演,贾樟柯几乎是最受国际电影节欢迎的华语导演。

那么,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电影节的金字塔顶端的?除了创作才华,在选送电影节方面有什么策略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贾樟柯的“电影节谋生之路”。

1995年 《小山回家》

就近原则——两个香港电影节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小山回家》中的贾樟柯

那一年,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贾樟柯联合学校里的“青年电影实验小组”成员,凑经费、借机器,共同筹拍了第一部短片作品《小山回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贾樟柯将作品送去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ifva),意外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奖金5万港币,并顺势在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

贾樟柯将摄制成本还清后仍有盈余,挣到了自己的电影节“第一桶金”。

1998年 《小武》

首次尝试报名多个电影节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小武》工作照

贾樟柯在1996年—1997年完成第1部长片处女作《小武》,毕业之后,开启了自己的“电影节谋生路”。

第一站:初次亮相重量级电影节,获得周边小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沃尔福冈·施多德奖

第二站:初拿大奖

·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奖金3万美元,约19万人民币)

其他奖项:

·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奖金6000欧元,约4.5万人民币)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

可借鉴点:

1. 导演处女作长片作品,首选对新导演青睐的电影节进行角逐。

2. 多报名电影节,为影片争取更多展示机会。

3. 如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奖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有助于后续的创作。

2000年—2001年 《站台》

初获成功后,再次报奖多个电影节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站台》工作照

第一站:直击重量级电影节主竞赛

·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提名) 、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二站:第二轮找准老熟人

·第22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奖金6000欧元,约4.5万人民币)

(1998年《小武》获得过同一奖项)

第三站(2001年):次年瞄准小众电影节

·弗里堡国际电影节: 费比西奖、唐吉诃德奖

·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可借鉴点:

1. 报奖第一站冲刺重量级电影节。多数重量级电影节对参赛影片有严格的首映要求,在此情形下,报奖第一站将影片首映安排在重量级电影节上,会增大获奖可能性。

2. 拿过奖的电影节要重视,这类电影节对导演有很好的信任背书,获奖几率更大。

3. 多数电影节对影片制作时间有限制,一部影片报奖的有效期约两年,充分利用好第一年与第二年,做差异化报奖。

2002年—2003年 《任逍遥》

保持冲击重量级电影节、知名电影节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任逍遥》工作照

第一站:首站冲击最大电影节

·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第二站:冲击北美老牌电影节

·芝加哥国际电影:最佳剧情片奖(提名)

报奖第三站(2003年):报奖第二年依旧选定老熟人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亚洲剧情片奖

可借鉴点:

1. 上部作品提名过金狮奖,新一部就可以大胆冲击金棕榈。首站获得大奖提名便获得了难得的展示机会,为今后拿奖做铺垫。

2. 选择老牌电影节进行第二轮报奖,在更专业的平台亮相,扩大知名度。

2004年—2005年 《世界》

保持冲击重量级电影节,扩大报奖范围及深度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世界》主创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第一站:首站冲击重量级电影节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第二站:第二轮冲击知名电影节

塔林黑夜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

第三站(2005年):第二年尝试国外的亚洲电影节

·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法国沃苏勒亚洲电影节:国际评审团大奖、大奖金车轮奖(提名)

可借鉴点:

1. “知名电影节”是在“重量级电影节”之后的必选项。

2. 在欧洲有很多独具特色并且青睐亚洲电影的电影节可供选择。

2006年—2008年 《三峡好人》

“冲击大奖+广撒网” 的模式初步形成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三峡好人》获金狮奖

第一站(2006年):首获重量级电影节最高奖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第二站(2007年):开启广撒网模式

·第28届德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

·意大利国家电影记者协会:最佳非欧洲导演奖(提名)

·翠贝卡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

报奖第三站(2008年):第二轮广撒网模式

·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外国导演奖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巴西SESC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最佳外国导演

可借鉴点:

1. 冲击大奖是持久战:《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在获奖历程上的一次高峰,经历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不断冲击不断提名却未获奖项的磨砺后,终获大奖。

2. 大奖后的广撒网模式:在三大电影节上拿到大奖无疑是对影片最好的全球宣传,在大奖光环下,第二轮、第二年甚至第三年要加强影片在全球范围的报奖,借大奖的宣传力度把影片和导演本人真正推向国际。

2008年—2011年 《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

巩固“冲击大奖+广撒网” 的模式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二十四城记》工作照

《二十四城记》

·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提名)、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携《海上传奇》参加戛纳电影节

《海上传奇》

第一站:继续冲击未获大奖的戛纳,入围一种关注单元

第二站:知名电影节收获终身成就奖

·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

·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迪拜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

可借鉴点:

1. 保持大奖出镜率:在上一部影片拿到金狮奖后,继续保持重量级电影节的大奖冲击,保持活跃度和出镜率。

2. 有份量的“终身成就奖”:在经历了第一个电影节获奖高峰后,迎来了知名电影节的认可,预示着着下一个高峰的到来。

2013年—2014年 《天注定》

巩固“冲击大奖+广撒网”的模式,静待下一个高峰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天注定》剧组亮相戛纳电影节

第一站:冲击大奖

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金棕榈奖(提名)

第二站:广撒网模式

·阿布扎比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黑珍珠奖

·丹佛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

·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国际迷影协会奖:大奖

·德国慕尼黑电影节:最佳国际影片奖(提名)

·挪威南方奥斯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

第三站(2014年):再入两枚终身成就奖

·第38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第39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可借鉴点:

1、坚持自己的电影节报奖模式,首选最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

2、保持创作、保持冲击、保持报奖,静待下一个高峰。

2015年—2017年 《山河故人》

依靠大奖提名和多个成就奖再创高峰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贾樟柯在戛纳拿到金马车奖

第一站(2015年):冲击金棕榈

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

第二站(2016年-2017年):

多个成就奖

·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釜山国际电影节:十佳亚洲导演奖

·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

·第18届孟买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

第三站(2016-2017年):国内电影节获奖

·第10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影片奖(提名)、最佳导演奖(提名)

·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可借鉴点:

1. 奖项映照着个人成长:从最佳新人导演奖到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影片奖,再到接连在重要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已造就了自己的另一个高峰。

2. 国内+国外的广撒网报奖模式。

2018年 《江湖儿女》

冲击大奖,步履不停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江湖儿女》剧组亮相戛纳电影节

第71届戛纳电影节(2018):金棕榈奖(提名)

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2019):最佳编剧

纵观贾樟柯的“电影节谋生之路”,平均两年制作一部作品,几乎不间断地冲击世界级大奖,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报奖。

这让他能在国际上不断积累声誉,也帮助他的作品向世界各地发行。

纵观贾樟柯“电影节谋生路线”,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

1. 电影新人从短片入手,短片练好手,长片好上手。

2. 保持创作、坚持自己。

3. 保持报奖,把报奖当成习惯。

5. 学会报奖三步走。

·第一步,把首映留给重量级电影节,冲击大奖。

·第二步,选报知名电影节或特色电影节,尽量覆盖各大洲。

·第三步,每部影片的报奖有效期约两年,重视第二个报奖年。

6. 学会“冲击大奖+广撒网”的报奖模式。

·大奖不易得,新作品努力冲击大奖,获得提名也是极好的宣传机会。

·保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撒网”报奖,以便在全球电影市场中提升知名度、曝光度,加大海外发行、合拍以及获得投资的机会

坚持电影节这条路线,让贾樟柯不必受制于内地院线,能够“做自己”又“不差钱”。

-FIN-

贾樟柯如何“做自己”又“不差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