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汗血馬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若要問威武霸氣,恐怕很少有王朝能與漢朝相比,自漢武帝以後,漢朝一直對異族秉承高壓,強硬的政策。而這些強硬的政策除了軍隊以外還有使節,在漢朝人看來,對於蠻夷不能一味運用懷柔之術,否則這些蠻夷很容易蹬鼻子上臉,以為漢朝在刻意討好他們,從而輕視漢朝。所以漢朝使節在對外交往中往往會採用及其強硬的舉措,絲毫不顧及蠻夷君主的面子。但是要強調的是雖然漢使飛揚跋扈、霸氣十足但很少有國家敢於殺害漢使,因為他們知道殺死漢使會發生什麼後果,“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絕不是一句空話。而實實在在是懸在蠻夷君主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汗血馬的故事

為了尋求更好的馬種,漢武帝派使節去大宛國用重金購買傳說中的汗血寶馬,然而大宛王認為汗血馬是國寶,不能輕易送人,所以予以拒絕,由於沒有完成使命,漢朝使節勃然大怒,當著大宛王的面敲醉了作為國禮的金馬。感覺受到侮辱的大宛王,立即下令殺害了大漢使節。在大宛王看來,漢朝離自己國家有萬里之遙,中間還隔著一個帕米爾高原,漢朝定然不會派兵來報復。然而大宛王想錯了,漢武帝認為沒有得到汗血馬是小事,但是他殺害漢使事大。如果不對大宛國加以懲罰,西域各國恐怕都會輕視我大漢。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汗血馬的故事

於是漢武帝派遣李廣利帶領數萬大軍進攻大宛國,然而由於準備不周,路途遙遠,這次攻罰宣告失利。對於李廣利的失利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又調集七萬大軍,動用數十萬人為軍隊準備輜重,面對強大的漢軍,沿途西域各國紛紛打開城門向漢軍提供後勤。經過艱難跋涉漢軍到達大宛,並很快攻破外城。大宛的貴族驚恐不已,於是殺死大宛王向漢軍投降,並拿出城中所有的汗血馬讓漢軍挑選。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汗血馬的故事

漢軍回朝後,漢武帝將大宛王的頭顱懸於北間,而北間是專門供外國使者居住的地方,其目的不言而喻。在強漢的震懾下,西域各國紛紛歸降,再也不敢輕易碰觸大漢的虎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