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天天說吸貓、吸貓,如果我問你這麼一個問題:你知道“貓”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呢?我會不會被當作智障?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確實,除了漢語學家或者中文愛好者,很少會有人去計較一個字的由來。

在漢字中有音、形、義之分,因而“貓”字也同樣包含這三個方面的意思。

先從音出發,很多人認為“貓”字是根據貓的嗚叫之聲而來的。

“貓”字古代有莫交切和武瀌(biāo)切兩種讀法。上面的上古音,第一個是莫交切的,第二個是武瀌切的,這兩個分別對應普通話的māo和miāo。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今天普通話中的“貓”只有第一個音,而第二個音miāo在西南官話以及閩、客、粵、湘、贛等方言中有所保留。

很顯然這是對貓叫的擬聲。這個介音r甚至還生動地表現出了貓叫的開頭有時會有的顫音感,而維基百科中對“喵”的定義,列出的所有語言裡貓叫的擬聲詞都沒有體現這個“顫音”的。

海外漢學家Schuessler(許思萊)認為“貓”在上古漢語中很可能沒有 r 介音,而是這個字的擬聲性使它變成了中古二等。

可能是因為二等的發音舌位靠前,更接近貓叫。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古次濁聲母(m、l 等)的平聲在今天絕大多數方言都讀陽平(普通話裡的陽平就是第二聲),但“貓”字在不少方言裡是讀陰平的(普通話裡的陰平就是第一聲)。

這是因為高調有表親暱、表小稱的作用。貓主子實在太可愛了,所以全國人民紛紛選擇用更高的聲調來稱呼貓。

在中古晚期平分陰陽之後,陰調通常比陽調高,所以很多地方“貓”就讀的是陰平,而不是本來該讀的陽平。甚至有些地方“貓”是專門的小稱調。又可見,華北不少地方“貓”是讀陽平的,這與那些地方的陰平比陽平低不無關係;陰平比陽平低的話,轉讀陰平就表達不了小稱的意義了。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許思萊把“貓”在普通話中讀陰平的原因也歸為擬聲性,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貓叫聲並沒有確切的音高走向。小稱變調才是更準確的原因。

“貓”由於在閩語一些方言中也讀陰平因而被歸入原始閩語的mh[m̥],但這或許只是後世才產生的小稱變調罷了。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不過,還有人把形和義結合在一起去推測,認為貓的名字是因其能捕田鼠,保護禾苗。

宋代陸佃在《埤雅》中就是這樣解釋的:“鼠善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之字從苗。”

古文《逸周書·世俘》有記載,貓跟老虎、犀牛、熊等大型猛獸並稱,這裡的貓並非指家貓,而是大型貓科動物。大型貓科動物所發出的聲音自然跟“喵喵喵”不同。因此,貓究竟是不是狀聲詞,其實還有待考證。

虎、熊、牛、蛇、犬、豕、象、蚓、兔、鳥等動物泛稱,多是象形字,搞不好貓這種常見的生物也是象形字演變而來。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新造象形字貓

其實古人對貓的喜愛一點不亞於現代人,陸游這個貓奴曾寫過一首《嘲畜貓》——“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

意思就是貓有魚吃便什麼都不顧,任憑老鼠在身邊縱橫。他吐槽貓,有吃的就忘了自己是誰了吧,你個喵竟然有兩幅面孔。


對外漢語錦囊丨「貓」的讀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一句話總結,陸游對喵的感情,大概是大概是:你我本無緣,全靠你有顏!

今天就先說這麼多,小編先去雲吸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