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小火车18艘先用着!

首批小火车18艘先用着!

大国海军自然需要大舰。这是因为大舰除了外形威武、威慑力强大外,大舰的适航性能更强,航程更远,可以远渡重洋环球作战。而千把吨的战舰,最多只能在基地附近转转了。多造大舰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就是大舰的吨位造价,其实普遍要比他吨位小一半的战舰更低。比如一艘加长武松的造价,基本是一艘小火车的63%,而一艘小火车的综合战斗力,几乎可以顶2.8艘武松。这样每吨小火车的造价要比加长武松低,而平均每吨小火车的战斗力又比每吨加长武松高不少。也就是整体算下来,一吨小火车的综合效益要比每吨武松高很多。可能有人认为多造武松和加长武松的好处,是2艘可以布置在两个战略方向,而一艘小火车只能部署在1个战略方向。但在实战中却不是这样的,因为综合能力不够,真正实战中一个战略方向,可能需要部署4艘武松。

而同样的作战环境,可能只需要部署2艘小火车就已经足够。这样算下来,同样的经费,建造更多的小火车其实更划算。小火车说到底是第4代智能化盾舰,甚至若把伯克3算第4代,小火车甚至可以算是典型的第5代战舰。而武松和加长武松和伯克2一样,只能算是第3代盾舰。这样一来小火车的战略意义,基本相当于重型5代机的战略意义。谁都知道,空军装备再多的3代半也不能代替5代机。因此同样原理,生产再多的武松和加长武松,也不能代替小火车上规模数量的意义。作为外人都能想到这一点,作为规划部门,更能想清楚这一点。不过就像某位海军专家说的:就算现在规划部门,也不敢确定未来5到10年到底要生产多少艘某个型号的主战舰艇。因为现在全球战略环境实在变化太快。现在能做好3到4年的生产计划,已经不得了。

首批小火车18艘先用着!

而当前是具体下达的生产任务和配套经费往往比预想的还要多。在战略压力不断加码的情况下,自然是用得顺手的战舰,越多越好、一加再加。在当年只有2艘052C的时候,谁能想到后来又加了4艘;而有了6艘052C的时候;谁又能想到武松会有24艘!恐怕这个24艘也是阶段性的。因此瀚海狼山前几天推文说小火车最终会有32艘,也只是10年的大体规划。而现在的战略环境,说10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在已经有了8艘小火车已经亮相的情况下,未来3年再加订单已经是必然。那么加多少呢,很简单?可能是每年都加3到4艘,也就是是未来3到4年,10艘起步,12艘算正常!再往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小火车从切割钢板到服役,正常需要大约3年半到4年的时间。因此这个10到12艘的新订单,实际上可能已经开始切板了。目前是南北2条线,将来不排除再上一条新线,这样未来有48艘小火车和升级型号也没什么奇怪的。虽然表面上加的订单不少,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在补课。这属于技术全面突破后的上数量,就像高考临考前一个月的突击复习。可以说准备的越是充分,面临战略环境的巨变才能越发从容,才能在任何讹诈面前闲庭信步。

首批小火车18艘先用着!

前20艘小火车仍然以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防卫载机大船为主。20艘以后才主要考虑大气层外反导和电磁新概念武器。当然也不排除18艘以后先造2艘新概念批次的试验舰。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南北两条线同时突击载机大船和小火车,还有附带的加长武松,明显要相互占据高级技工的总量。不过在前4艘大吨位载机大船厂房生产告一段落后,小火车的突击会立即进入快车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