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僵尸车的存在?

踏浪无痕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飞速提升,城市的道路交通日趋拥挤,停车难成为每一个车主绕不开的话题。开车10分钟,停车1小时,已经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除了车多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停车如此困难呢?其实还有一个小原因,便是——我们经常能够在公共停车位、地下停车场、路边等地的僵尸车,而且数量还不少。

这些车辆落满了灰尘,有的车甚至连四个轮子都不知所踪,它们长期霸占着停车位,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们都知道,在中东的一些富裕国家,曾出现过不止多起百万豪车被废弃的事情,“丢弃”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要了而已。土豪的世界我们也许不懂,那在我们身边数量庞大的僵尸车,同样是因为车主有钱任性而弃之不理的么?实际情况未必有那么简单。

首先,亟待申请报废的车辆。

亟待报废的车辆在僵尸车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车辆有的已不具备驾驶条件,但有的还是能够正常上路的,为什么车主宁愿将它丢弃成为僵尸车,而不愿意将其报废呢?

申请车辆报废必须具备相关车辆夫人基本材料,僵尸车的车龄平均在10年左右,行驶里程超过20万公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难免会出现证件丢失,不齐全等现象。这一情况导致车辆没法走正常的报废程序,所以车主就干脆把它们停靠在闲置的停车位或者停车点后,便置之不理。

即使有的报废车辆证件齐全,车主也需要填写各种申请表格,当事人盖章签字,跑机动车解体厂等相当繁琐的流程。由于整个流程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完,许多车主也无力耗费时间、精力去申请报废,找个地方将其丢弃反而成为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还有一部分需要报废的僵尸车因为行驶年限较长,根据国家机动车报废标准能拿到的补贴过低,甚至还不够弥补车主申请报废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车主主动放弃申请车辆报废。

笔者就曾经听一位朋友说过,他的面包车申请报废时,前后奔波了数次,最后仅拿到50元的补贴,早知道卖废铁也比申请报废强。同样的,市民李先生有辆蓝色小轿车成了“僵尸车”,他之前也考虑过将车拖到汽车回收公司去报废。但经他了解,租用拖车费差不多要200元,而他可领到的报废款也就在200元左右,一笔账算下来根本划不来,李先生也就没了积极性。

其次,有“案底”在身的车辆。

这里所说的有“案底”并不一定是黑车、水车,被盗抢车辆,当然这些车辆很有可能成为僵尸车。

一种是违章车辆,由于车辆的违章较多,车主并没有及时处理,长时间未处理的违章产生了相当多的滞纳金。车主想要重新启用或者报废车辆必须先清除所有的违章记录,缴清罚款。试想,如果一部车有好几万的罚单,把车卖了还不值几万,谁还愿意补缴罚款呢?再加上长期闲置的车辆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需要在修理之后才能上路,车主觉得并不划算,所以直接丢弃而置之不理。

还有一种是不达标车辆,国家相关法规规定,新车6年一审,6年内每两年去车管所盖一次章;7-15年的车辆,每年审查一次;15年以上的车辆,每半年审查一次,如果不去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车,就会被要求强制报废。长期停放的僵尸车明显早已经超过了规定年审期限,车主与其花时间和精力申请复检或者租拖车拖走强制报废,不如弃之不闻不问。

同时,国家对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制定越来越严格。每出一个新的排放标准,就意味着一批老车要被淘汰。目前,在一些城市国四标准的车辆上牌都很困难了,国二国三这些没有达到排放标准的车型,已经到了被引导报废甚至强制报废的阶段。很多停放的僵尸车都是老旧车型,排放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制定的标准,如果车主驾驶车辆强行上路将会被处以罚款200元,扣3分。执法交警将当场暂扣车辆行驶证,车主必须在7日内进行维修整改,凭复检合格证明才能把行驶证换回。对于车主来说,驾驶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上路明显得不偿失。

总体来看,这些有“案底”的僵尸车,放着不动比动起来更省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车主宁愿长期闲置这些车辆成为僵尸车而不去驾驶的原因了。

最后,确实是被丢弃的车辆。

僵尸车中确实有一部分是被被人遗弃不要的车辆。有的是当初作为占位用的车辆,久而久之就废弃了;有的可能是套牌或者查封车辆,无法处理后就一直停放着;有的可能是车主因为移民或者其他原因直接放弃的;前文所提到的黑车、水车,被盗抢车辆也是产生僵尸车的一个重要来源。自然,车辆被丢弃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最终的结果却只有一个。

不管怎么说,僵尸车占用了公共资源,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势必会引起其他车主的不满。同时,这些长期停放的僵尸车也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发生燃油泄漏、旧电池释放有毒、有害液体,车内零部件老化引发自燃等危险情况,严重危及他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strong>

写在最后: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僵尸车,很多人建议立法,在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限后,对僵尸车进行集中管理或集中处理。如果僵尸车还能够达到使用标准,车主或者社会有关管理部门可以选择捐赠或者低价卖给需要的人;或将其卖给旧车回收中心,进行机动车的再利用。

那么,对于这事儿,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