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稻共生”走出脫貧致富好門路——記永新三灣鄉汗江村村民康海龍

□ 本報記者 羅來剛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4月的永新,沉寂的土地再次甦醒,忙碌的備耕圖景處處可見。

永新縣三灣鄉汗江村湖面上組村民康海龍站在田埂上,臉上寫滿得意:“誰能想到,這個基地成了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康海龍說的好門路是指“鱉稻共生”,田裡既種水稻,又養鱉,全程綠色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鱉稻共生”綠色生態產業不僅讓康海龍脫貧致富,還成了他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4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汗江村,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向群山深處走去,見到了正在除草的康海龍。

康海龍今年48歲,雖然頭上有些許銀絲,精神氣卻十足。“趁著今天天晴,趕緊把草除完,好早日開工。”說完,康海龍又忙了起來。休息的間隙,康海龍向記者講起了他的脫貧故事。

2000年,康海龍和龍仁香結婚。婚後,兩人在永新縣城開了家副食品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收入還算不錯,平均一年能賺4萬多元,不過店只開了6年就沒繼續做下去了。”康海龍笑著說。

天有不測風雲。2011年,康海龍的女兒出生時發生窒息,被緊急送往吉安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治療。“當時被嚇壞了,好在女兒順利脫離危險。”談起當時的情形,康海龍仍心有餘悸。

2012年,康海龍的80多歲老母親不小心摔了一跤,愛母心切的他立即返回家鄉。“摔到了骨關節,醫院治療後又能走路了,我以為母親並無大礙,誰知2013年又突然癱瘓在床。”康海龍說,這兩次看病,基本花光了他多年的積蓄。

母親癱瘓期間,康海龍靠打零工為生,平均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當時母親需要人看護,家中還有兩個小孩要讀書,壓力非常大。”康海龍說,後來,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他看到了希望。

考慮到康海龍的實際困難,村“兩委”於2013年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幫助康海龍順利脫貧,鄉黨委、政府不僅為其提供了生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還為其小孩辦理了‘雨露計劃’,並將其納入低保,代繳醫保社保等。”三灣鄉人大副主席、扶貧工作站站長郭茂榮向記者介紹道。

一系列的幫扶政策不但減輕了康海龍的家庭負擔,更激發了其內生動力。每逢清明、國慶、春節等重要節日和高溫乾燥天氣,身穿工作服的康海龍,手拿鑼鼓,吹起口哨,在村組和巡邏區宣傳森林防火知識,並警示村民禁止野外用火。

“護林員1年有1萬元收入,再加上我和妻子打零工的收入和其他政策補助,一年收入有4萬多元。”康海龍說,2016年,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鄉村兩級的精準幫扶,他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一次聚會,“鱉稻共生”落地生根

“唉,這麼好的田地,就這樣荒廢了。”每每看到村裡荒廢的田地,康海龍不由地嘆息。對田地有想法的康海龍,並沒有停下致富的腳步,他一直想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一次偶然的機會,康海龍嗅到了商機。

2017年正月,康海龍受高橋樓鎮的朋友胡海雲之邀,前往其農莊參加開業典禮,在胡海雲的農莊裡,康海龍瞭解到“鱉稻共生”綠色生態產業。

“朋友2014年就開始搞‘鱉稻共生’產業,不僅搞得非常好,而且形成了規模。”康海龍說,那次聚會後,他萌生了利用荒廢田地發展“鱉稻共生”產業的想法。為確保該產業的可行性,康海龍主動邀請鄉村兩級幹部和胡海雲實地考察。

“這裡真適合‘鱉稻共生’嗎?如果不適合這地不就又荒了?”考察時,康海龍心裡七上八下。“自然條件真不錯!發展‘鱉稻共生’產業這裡更合適!”胡海雲的一番話,讓康海龍懸著的心落了地。

說幹就幹。為了將田地連成片,康海龍跑遍了每家每戶,磨破了嘴皮。在鄉村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馬華軍的幫助下,他成功流轉了土地100餘畝,目前投入生產面積60餘畝。

“鱉吃掉稻田裡的害蟲,水稻便不容易生病,而且鱉的排洩物又是水稻豐富的肥料,這樣綠色生態養殖出來的鱉和稻穀不僅不愁銷路,而且能賣上好價錢。”康海龍的話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可記者在田埂上仔細觀望了半天,一直不見鱉的蹤影,康海龍笑著說:“鱉是個喜潔怕髒、喜陰怕風、喜靜怕驚的動物,現在都藏在田裡,是看不到的。”憑著對鱉生活習性的瞭解,康海龍儼然成了村裡的“土專家”。

2017年底,康海龍創辦了永新縣龍青種養專業合作社。經過一年的前期投入,2018年,合作社開始盈利,當年收益達5萬多元。康海龍養的生態鱉不但被縣城的酒店和上門收購的客戶搶購一空,還引起了浙江一公司的興趣,打算與他簽訂產銷協議。“生態養殖的鱉能賣到120元一斤,有機大米也能賣到十幾元一斤,利潤非常高。”說到此處,康海龍臉上樂開了花。

多方邀請,帶領貧困戶齊脫貧

一人致富不算富,共同脫貧才能達小康。

“雖然脫了貧,但他仍不忘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馬華軍告訴記者,康海龍不僅在思想上為其他貧困戶鼓勁,還在基地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貧困戶賴相庭,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因肺結核病致貧的,得知我沒工作,康海龍便主動邀請了我。現在,我每個月在基地上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賴相庭說。

看到康海龍因“鱉稻共生”產業鼓了錢袋子,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進來。貧困戶江明山與江昔華更是將小額信貸的10萬元直接入股合作社,並簽訂協議,在保證本金的條件下,每年固定分紅2400元,年限2年;部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則通過投勞的方式增收,合計年收入可達5萬元;面對鄰村慕名前來學習養殖技術的貧困戶,康海龍都傾力相授。

“找貧困戶入股、做事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他們脫貧,我請人首先找的就是貧困戶!”康海龍說。

三灣鄉黨委書記邢鐳對康海龍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點贊,他說:“康海龍通過自身的勤勞,敢想敢幹敢創新,讓荒蕪的田地變成財富,日子越過越好。同時,他還現身說法,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

“接下來,我打算對稻穀進行有機認證,註冊商標,並辦個加工廠,實現產包銷一條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下半年,我爭取將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50畝。”站在田埂上,康海龍的腦中正規劃著未來,“我的夢想就是將基地打造成一個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山莊,帶領汗江村村民脫貧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