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前后的甘肃兰州,黄河岸边的古城墙及当时的百姓生活


1920前后,兰州的集市。狄化淳,比利时传教士,1920年左右在甘肃传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关于兰州地区的珍贵照片,内容包括街景集市、城楼建筑、社会风貌等。

兰州,古称金城,有“固若金汤的城池”之意,在古代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及西域各民族与中原王朝联系的纽带,也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图中是在黄河船上拍摄的兰州城墙,远远看去非常壮观。

节日中的场景。兰州之名始于隋朝。隋开皇三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此后兰州二字常见于史册。

兰州城黄河岸边。清康熙五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行政中心。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1920年前后的兰州,背靠土墙的乞丐。晚清至民国早期,由于西北地区持续发生战乱,使得本来就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的西北显得更加的落后,许多村镇荒废,出现大量的流民及乞讨者。

节日中的场景,留发辫的男人。尽管此时离大清灭亡已近十年,但这里还是有人留有发辫。

兰州城西门城楼。历史上,兰州曾多次筑成。至明朝初期,兰州建成内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承恩门,西门永宁门,南门崇武门,北门广源门。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城门随着坚固的金城城墙一起消失历史中了。

兰州一条主要街道,不过人似乎并不多。

流动的食摊。

1920年前后的兰州,黄河岸边的西瓜市场。

衙门大院的侧门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