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5歲老人隱居黃土溝,60年只做1種上門生意,感嘆後繼無人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1000-12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在我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些新型的塑料和金屬容器早已代替了陶製品,現代人的生活中陶器的用途也只僅在於一些花盆,用量的縮小讓所從事這項行業的藝人也放棄了手藝,另謀出路,而在山西平陸黃土大溝的一處地坑院裡這種古老的製陶工藝還在繼續,而且還供不應求,一起

圖片上這位老人名叫祖世光,今年75歲,他老家是河南人鞏義市人,14歲那年隨著叔叔來到這個小山溝裡開始學習製陶,60年過去了,叔叔那輩的老手藝人早都老去了,和他一起學制陶的師兄弟們都已早早改行了,現在只有他一人獨自在大山裡堅守著叔輩們所傳下來的一個老手藝,儘管時代變遷,但是祖師父用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默默的為我們講述著一位老手藝人的執著。

近日一行人又一次翻山越嶺幾十裡山路去拜訪祖師父,在他的地坑院上面看到院子中央堆放著土坯,他家的小狗看到有人過來,搖頭擺尾的叫喚了起來,祖師父的之逃命作坊沒有院牆,裡邊的房子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起的土坯房子,它靜靜的坐落在一個綠樹掩映的山坳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農村手工藝作坊的標準地方。


走過一段羊腸小道,下到祖師父的院子裡。老人家正在將制好的瓦盆搬到院子裡晾曬。

看到老朋友過來,老人家放下手裡的活計,招呼我們到院子裡坐下來,和他作伴的小狗狗緊跟身後。

祖師父幾十年來做的都是瓦罐瓦盆偶爾也接一些陶器花盆,老人家說這門老手藝距今都有上萬年曆史了,是有人類以來比較早的老手藝,自己的祖先都是世代居住在山區生活的農民,為了養家餬口家裡人讓他跟著叔叔學習了這門手藝,他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干就是60年。

老人說這裡的對面就是三門峽,這幾十年自己一個人在做的這個土陶製品就是喪葬用品,當地人去世後都要用一個瓦盆和瓦罐罐,他一年只做5000個,多了不做,一個能賣3-5元錢,這個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人做了,是獨家生意,但是市場還有需求,需要瓦罐瓦盆的客商都是先交錢訂貨,才能排隊為他們製作。但是他現在有個無奈就是到了自己這一代傳承出現問題,這也是他這幾年很煩心的一件事。

這就是祖師父的製陶作坊,由於這個村子早在30多年前村民就全部搬離了,現在就他一家在這守著整個村子,村裡沒有住戶所以就沒有自來水和電,不過他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老人家說這活就是個技術加體力和功夫活,自己每天睡到自然醒,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休息,從來不強求自己,做飯吃飯也沒有個飯點,餓了就吃,自由自在,一個人寂寞了就走著去2裡外的小鎮上轉轉。


老人說大山裡的農民種地都是靠天吃飯,只有手藝人無論那個年代都不會餓著肚子,先祖們也是堅信這個流傳了數百年的道理,所以始終在傳承著。自己在14歲時跟著叔叔學做製陶,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自家都很少餓肚子,家裡的日子都比別人家要過得相對要好點,所以自己也堅信老輩人說的道理。

朋友問他沒有電怎麼幹活啊,祖師傅說他做活從來不用電,自己用的製陶工具都是叔輩們留下的,一個用木頭做的轉輪,用一個棍子使勁把轉輪轉動起來,然後接著慣性,很快把泥坯拉起成形,然後腳當剎車,使勁踩住轉輪減速,再把成形的陶器擺放在眼前的橫板上,晾乾後再放入窯中燒製成陶器!整個做陶器的過程根本不用電!這技術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沒有幾年的功夫還是比較難的。

老人說河南老家還有一大家子人,老伴一般三個月過來看他一次,給他送點換季衣服,自己也是自由慣了,不想回家種地,現在兒子看不上他的手藝,也外出打工去了。老伴在這住上幾天就要回家照看家裡的那一攤子,時常都是他一個人佔著一座大山,當地村民都說他像個隱士,但是自己覺得更像個山大王。


老人的院子旁邊就是他的原料庫,祖師父說,他們就是看上這個地方的紅土層了,這種紅土裡面含有料角石,經過篩子篩選後就是上好的製陶原料,這也是他幾十年離不開這個地方的主要原因。

陶器製作各道工序的技法和銜接也是很講究,配土,合泥,制模,修型到燒製,一件陶器從生坯到做成大約要6道工序,時間在2周左右。

老人說自己年紀大了能耐得住寂寞,年輕人不行,一是覺得掙錢少,二是耐不住寂寞,還有一天天老是給黃泥巴打交道嫌棄這工作不乾淨,沒有人願意學,自己現在真上了年紀幹不動了,心裡想著趕緊收個徒弟,要不這個老手藝還真的在自己手裡斷了。圖為一坨黃泥巴在祖師父的手裡3分鐘就神奇的變成了一個大瓦盆,他面前的收音機就是用來和他作伴的。


晾曬的半成品他要一個個再過一次手,看看有沒有瑕疵,他說他早先做過做工講究的陶器,那就是藝術品,做一個前前後後要好幾天,現在乾的這不是藝術品,但是也不能馬虎。

老人說現在大家都搬到了山外面,這裡時常就是他自己獨自一人,伴著收音機裡的聲響,日復一日的重複著相同的工作,天天就是吃飯睡覺製陶,雖然從不強迫自己幹活,但是循環往復,弄得自己都快成機器人了。每天干完活老人家最愜意的一件事就是坐在門檻上抽一袋旱菸,他說只有這個時候是最放鬆的。

這是一窯燒製好的陶器,老人說,一窯差不多能燒製600-800個,燒一次窯要用3天兩夜不能閤眼,每次都要燒壞幾十個。

老人點上蠟燭,在窯裡檢查燒好的陶器,他說雖然不值錢,這種器物也不是需要多麼精細,但是作為手藝人,他還是要守好手藝人的底線,儘量做好每一件物器。

祖師父展示他做好的瓦罐,這樣一個小罐子要價3元,老人家一天不停可以做上上百個半成品。

在祖師父說山的對面就是老家,山那邊有老伴孩子,等自己實在老的幹不動了他就會回去,離開這個他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老人的話語裡更多的透露著無奈。

告別祖師父,70多歲的老人家一個人又在默默地忙碌著,院子裡只留下了他堅守的身影和陪伴他的小狗。

當下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老手藝老作坊都在慢慢消失中,這些老手藝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不能因為社會的發展變化讓這些老手藝後繼無人。各位親你們如何看待老收藝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