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豫西地區連續下雨,好不容易出現一個好天氣,約了幾名攝友一起進山採風。剛走進一條山溝,遠遠看見河灘對面搭著一些窩棚,一位大叔從地裡摘了一些新鮮蔬菜,到小河裡洗了洗,回到用木板和石棉瓦搭建的棚子邊上,可能是準備做飯。最近兩年扶貧搬遷力度很大,怎麼還會有人住著這樣簡陋的棚子呢?我們決定過去看看。
從公路到對面去,需要先過一個“吊橋”。在河南西部山區農村,只要是下面懸空的棧道木橋,老百姓們大都稱之為吊橋。公路到河灘,大約有1.5米的高度,為了節省壘砌斜坡的石頭,當地人用木杆和木板做了一塊斜梯,方便人畜上下路面。由於這些年很少下大雨,河水才過膝深,中間擺著幾塊大石頭,踩著石頭就可以過去。
一排四五間簡易的棚子,基本是用木杆、塑料紙、石棉瓦等搭建而成。距離棚子不足10米遠的地方,就是新村,很多人家都是兩層樓房小院,最差的也是磚混平房。大叔的棚子裡圈著一大一小兩頭牛,有一個棚子沒有門,是用兩塊床單充作了簾子。
過河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用舊石棉瓦圍起來的房子,正對著門,擺著一張床。所謂的門,也是兩塊不同的門板湊在一起。一根筷子粗的繩子,一頭拴著牛舍門,另一頭順著木柵欄,伸到石棉瓦棚子裡,應該是用於防盜。
大叔正在屋子裡切菜,耳朵有一些不好,喊了幾聲,他才聽見,回頭看了一下,表情有些驚愕。說明來意,大叔笑著說:“天老下雨,我種了一些秦椒,都膿了,準備切切,給它炒一炒,炒熟了灌瓶子裡,能放到過年。想啥時候吃了,就剜出來吃。”
我們到大叔家的時間已經是將近9點,大叔似乎剛吃過早飯,還問我們吃飯了沒有,掀開鍋蓋,要拿老伴兒蒸的豆角南瓜菜包子給我們,說:“就是呀,你們要是沒吃飯,這倆包子還是熱的,別嫌髒,挺好吃的。”外邊的鍋裡,還剩有少半鍋玉米粥,裡面煮著老南瓜。大叔說中午添一點水,熱一熱,省的重新燒湯。豫西農村老人大都喜歡喝粥,稱之為“喝湯”,兩個人一頓飯也就是兩三碗水,很多老人都是早上做一鍋,吃一天。
案板上是大叔正在切的辣椒。因為住在河灘邊上,棚子四面透風,冬天很冷,老人就種了一些辣椒,等到冷的時候放到菜裡面,增加熱量。
大叔姓李,今年66歲,兒子就住在村子裡面,大叔指著村口的兩層樓說:“俺娃子家,就是那一家過去,第三家。”房子是近幾年才蓋成的,地方不大,只有一個廚房,上歲數的老人和年輕人吃不到一起,再加上李大叔養了一輩子牛,就收集了村裡人拆舊房子的椽子、石棉瓦,在村邊上搭建了這一排窩棚。看到大叔的衣服沒有拉鎖,用一根繩子繫著,問他有沒有厚衣服,沒有了下次給他帶一件,大叔連說:“有有,俺娃子買的有。”
“在村裡頭養牛不中,過來過去,牛拉屎管不住,淨給打掃衛生的添麻煩。出了村,大河灘裡牛隨便屙尿沒人管。”李大叔原來住在山裡面的一個小村子裡,危房改造搬到了新村,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養牛的地方,新村裡都是水泥路面,家家門口放著垃圾桶,再說院子裡本來地方就小,牛也就沒有地方拴了。“別的不會,生產隊那時候就放牛,放了一輩子牛。人家還說讓我把棚子拆了,說影響不好,棚子拆了,我咋養牛?”
廚房隔壁的棚子,也就是那間沒有門,用兩塊舊床單充當門簾的地方,裡面放著不少農村常用的傢什兒,柳條編成的籃子,竹筐,用來曬糧食的簸籮,以及不多的紅薯。
李大叔告訴作者:家裡蓋房子花了不少錢,兒子也沒攢多少錢,自己就給了一些。去年花一萬多塊錢,買了一頭母牛,今年下了一頭小的,到冬天估計還不能賣。自己有心臟病,老伴兒腦血栓,一天就算不吃飯,也都得吃藥,一年光醫藥費都得2000塊以上。要說前幾年吧,手裡還有點錢,現在過得是有點緊巴了。
住室的旁邊,是別人家的地,主人為了送孩子上學,搬到城裡住了。李大叔就用牛糞做底肥,種了一些豆角、辣椒、南瓜,領著我們看他種的蔬菜,大叔還說:“你們車上有袋子沒有,有了,下地摘點豆角,吃不完,村裡人誰家沒菜了,都來摘。”
我們回到公路上的時候,村裡一位大媽跟李大叔說了一句什麼,抱著孩子到菜地裡,一會兒就摘了半袋子豆角,看來大叔種的豆角的確像他說的“吃不完,村裡人誰家沒菜了,都來摘……”。在規劃好的新村裡養牛,確實不合適,不過一位66歲,還有心臟病的老人,住在村邊窩棚裡,似乎也有點不合適。朋友們,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