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這兩天在閱讀美國兒科協會期刊時,看見一篇發表於去年8月份的文章,正好切中如今大眾的認知誤區,所以想寫些什麼。

文章名叫《Simple prescription: Pediatricians have role in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through play》,有點長,但主旨很簡單,講解的是玩耍對促進兒童身體和認知方面發展的作用

報告概述:遊戲是早期發展與啟蒙中的一個基礎且重要的部分,能促進孩子一生中所需技能的學習,並使其社交能力與認知增強,壓力得到緩解。

兒童和家庭健康心理社會方面的委員會主席FAAP表示,玩耍是孩子大腦的構建,能增強其結構與功能,這也是記錄兒童玩耍價值的大量數據證明的。

因為遊戲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主動參與並發現其中的快樂,從而用想象力將現實與虛構的元素連接起來。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但由於社會對孩子學業成就的要求,導致家長們對玩耍中學習的關注減少。

儘管學齡前的孩子確實能從學習的內容中獲益,但這個程序相比20年前,有了更多的說教成分。

如果把目光放到孩子以後的成功上,更重要的並非結構化學習內容,而是孩子在玩耍中學到的協作、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那麼,關於發展孩子的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的處方藥,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01處方藥——玩耍

■對於兩歲前的孩子,應當開“每天陪玩”的處方。在這個生命最初的階段,寶寶需要與周圍的人多加接觸與互動。

■嬰兒時期開始,父母就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非語言表達。比如微笑、目光以及咿咿呀呀不成系統的發音。在這樣的互動中,也能為將來的陪玩打下基礎。

鼓勵寶寶進行自由無規劃的玩耍,大人不做安排與干涉,讓孩子完全主導,對於激發內在驅動力和創造力而言都很重要。

■讓孩子學會“玩中學”,而非接受填鴨式教育,是學齡前的重點。有利於大運動、精細運動、情緒語言表達、社交能力和執行能力的發展。

讓孩子玩耍果真有這麼大的作用嗎?美國兒科協會提出的這個處方,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首先,這個玩耍是孩子與真實世界的人或物體進行互動的方式,而不包括玩電子遊戲、玩手機的行為。

當然,家長也不能把玩耍簡單理解為在公園的草地上肆意奔跑,這只是玩耍概念的其中一種。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02玩耍的內容與分類

1)運動玩耍

這就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在室外上躥下跳、不受束縛、無規劃的撒野。

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孩子主動玩耍才算,抱著或推著孩子在公園散步,並不能算作其列。

2)創造性玩耍

主要是孩子使用一些身邊常見的物品,比如勺子、筷子,或家長購買的玩具,積木、拼圖、橡皮泥等進行組裝變形的活動。

這屬於早期的藝術啟蒙,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之所以叫創造性玩耍,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完全依靠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家長不能給孩子圖紙或在旁邊一步步示範,教孩子做成固定的形狀,這就違背初衷了。

3)思維鍛鍊玩耍

這是指孩子運用自己的專注力解決某一個問題的玩耍活動。比如,拼圖、搭積木、開九連環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從而起到鍛鍊作用。

4)假裝遊戲

也可以稱之為角色扮演遊戲或過家家,包括和芭比娃娃玩耍,或扮演醫生、消防員、廚師等各種角色,是進行幻想並在其中習得技能的一種玩耍方式。

比如從手邊隨機拿起一個積木,放在耳邊當做電話撥打,都能算做假裝遊戲。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5)學習類玩耍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玩中學”、寓教於樂,畢竟遊戲本身就是孩子瞭解這個世界的重要媒介。而學習類玩耍,更側重學習一些比如益智類桌遊、讀繪本等。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03孩子玩耍有何好處?

當前社會的悲哀是,父母都將遊戲看成玩物喪志的一種標誌,特別見不得孩子玩,一看見孩子放下課本,在外面多玩一會兒,就焦慮得不得了。

其實,這樣的家長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他們都把玩耍放在了學習的對立面。

可不要忘了,玩耍本就是孩子的天性。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兩種兒童不喜歡玩,一種是弱智,另一種身患疾病。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孩子玩遊戲就像科學家做實驗。探究的意義在於尋找生活中的各種意外,而孩子玩遊戲時就是在進行這個步驟。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就像他們拿起一個球往牆上打又彈回來,看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覺得沒趣,於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折騰玩具,如果發現結果和設想中不同,就會表現得很開心,這其實就是孩子探索欲的火種。

另一位哲學家伊塞亞·柏林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狐狸和刺蝟:讀很多書的人像刺蝟,把一本書讀透的人像狐狸,更能理解複雜世界,這就是靈活性,孩子能在玩耍中獲得。

◆玩耍的意義

1)獲取對世界的自我認知

孩子的空間,不僅僅是一個遍佈道具的外在世界,同時還是內在世界的一種投射。

孩子依靠從母親身上感受到的安全感,通過遊戲這個空間,起到銜接體的作用,去觸碰外在世界。

美國人類學家認為:20世紀前半頁,是兒童自由玩耍的黃金時代,那時的童工剛走下歷史舞臺,孩子們有一大把的時間專注於玩耍,無所緣起,隨性而至,也是探索欲和自我認知最為強烈的時代。

但從60年代開始到現在,隨著城市化的變遷,學校佔據了孩子越來越多的時間,反而退化了。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2)情緒感受力的增強

在遊戲期間,孩子會無條件相信自己的感官,如知覺力、能動力和情緒感受力,而後調節自己的身體,以獲取想要的效果。

這是以孩子為主動支配靜止玩具的過程,與此同時顯現出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便會躍躍欲試,主動上去拿,這就是一種愛的佔有。

3)獲得掌控力

在遊戲世界裡,孩子是操縱者。其主動幻想,也是讓孩子的精神世界從遊戲中獨立出來的基礎,使其具備掌控自我世界的能力。

4)理解真實的人性化關係

在遊戲中,孩子能與一切事物產生人性化、溫暖的關係。他們為玩具賦予生命,或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會愛,促進社會情感的發展。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04關於“玩中學”的深入探討

在上述所提到的5類遊戲中,相信家長們都更偏好思維鍛鍊玩耍或學習類玩耍。

但我要告訴大家,孩子任何一項技能或能力的發展,都是一個整體運行的機制,單一性培養達不到家長想要的效果。

就像思維鍛鍊玩耍,需要孩子具備較強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否則就可能因畏難情緒而發脾氣,索性放棄。

只有監測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並嘗試著向大人尋求幫助,才能暢通無阻地前進。而情緒和語言能力,需要通過運動遊戲和假裝遊戲培養。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也就是說,單純寄託於讓孩子玩某一種遊戲來發展認知能力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運行的機器,少了某一個齒輪的運作,就會罷工。

對此,家長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不要認為孩子玩耍就是腦袋空空,實際上這恰恰是他學習需要打好的基礎。

有時父母想要的東西多了,就會迷失初心,產生一些違背兒童發展規律的行為,而後得到一個不理想的結果。

發展認知、語言等各項能力,美國專家開出“處方藥”:玩耍


​05鼓勵孩子玩耍,家長應該做到什麼?

■給孩子專門的玩耍空間與時間,最好相對安靜空曠一點。比如一個房間或客廳的某一個角落。除了讓孩子自由遊戲外,家長偶爾也要放下所有事情,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和他一起享受整個過程。

■提供充足的玩耍道具,除了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玩耍,讓他多接觸葉子、花草、沙子、石頭之外,父母還可以購買一些益智玩具或DIY玩具,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鼓勵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能得到與家人相處得不到的東西。比如通過分享和交換玩具,提高社交能力。

■在安全前提下,給孩子儘可能多的自主權,不限制孩子玩什麼,怎麼玩,玩多久。在孩子保持專注的時候,不要打擾干涉。這種最大化的自由,會讓孩子的各項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美國兒科協會開出的這個“處方藥”,不知各位父母是否願意為孩子提供呢?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