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國的樓市調控,真可謂五花八門,我們什麼都見過。

比如,2016年很多城市限地價,地價達到最高點後,抽籤分配資格。這看的是運氣,於是就出現了某開發商抽中以後激動大跳的情景。後來,當地政府規定,抽籤競得土地者,不能表現得太激動。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

不過,讓房價“消失”這種調控做法,估計大家真心沒見過。近期,深圳樓市唯一官方背書、素有“深圳樓市晴雨表”之稱的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臺,從4月份開始,就不再公佈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金額,媒體也無法據此計算新房、二手房價格。

也就是說,今後,深圳官方平臺完全和國家統計局同步,只有新房、二手房價格指數。想看住房價格水平的,只能指望研究機構、諮詢機構、大型中介等第三方機構。

但是,這些機構的數據,多少是靠譜的,多少是鼓吹房價上漲的,多少是給開發商代言的,自己掂量吧,不做贅言。

或許,此時此刻,大眾更關心的是,深圳房價“突然消失”的背後故事。畢竟,房價“跑路”,還真是一件過於稀罕的事兒!

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1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09年,因為公佈當年全國房價上漲了1.5%,國家統計局被媒體和百姓一通批!從那以後,國家統計局不再公佈商品房均價水平,改為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不過,我們還是能從全國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計算均價。

其實,國家統計局沒有錯,當年是把經適房、限價房、商品房統統算在內,2009年房價確實只漲了1.5%。問題是,這個1.5%沒有太大的意義。

同樣的邏輯,深圳住建局說得也對:深圳的市場規模有限,價格易受結構性影響,直接公示價格信息不能很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

近些年,深圳每年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大概僅為300-400萬平米,只有廣州、武漢等熱點城市的1/3。而且,這類新房僅佔全部住宅(新房和二手房)成交的35%。再考慮到,近年來限購越來越嚴格,類似住宅的商務公寓開始興起,每年的成交量大概是新房的1/3,而人才住房未來要佔到所有新增住房的一半,新建商品住房的成交佔比就更低了。

現在的深圳,500套的一個新盤就是超級大盤了。不難理解,少數單價高、體量大的新盤入市,新房均價一下子就拉高了,這給政府的壓力何其大。

比如,類似華潤城、海上世界雙璽、悅府等集中在南山區的一大票豪宅,以及福田的萬科臻山府等,都是2018年以來入市的體量還算大的豪宅盤。它們針對的消費群體,也是深圳的一小撮富豪人群,特別是南山科技園區那幫高科技、互聯網上市公司大佬們。

不過,這些盤與全市2000萬人口中95%以上的普通人,無半毛錢的關係。它們入市,拉高了全市價格,這有意義嗎?!

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2

2018年,這幾個大盤入市,深圳政府花了好幾個月的功夫,才將價格穩在5.4-5.5萬元之間。

所以,深圳地方政府不再披露新房均價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教科書上經常說,價格是市場經濟無形的手,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準繩。但你要知道,從2016年10月開始,在深圳官方平臺查看房價信息,幾乎就是一條直線,這是一條連心電圖該有的脈衝都沒有的直線。

2016年以來的3年,深圳房價長期穩定在5.4萬,上下幅度波動只有幾百元,不到1%。試問,全球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的房價,會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這個新房價格是做出來的。高價盤與低價盤搭配網籤和入市,讓均價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搭配不了的高價盤,就延緩入市。

深圳為何要這樣做呢?那是因為深圳也有難言之隱。

自從2016年10月開始,全國16個熱點城市,都要求保持房價不能上漲,以控制價格來穩定預期、打擊投機。試問,這樣的價格信息,還是市場化的價格信息嗎?還有配置資源的信號意義嗎?所以,與其再發布這樣沒有意義的價格,還不如干脆取消的好。

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3

問題是,儘管深圳的房價失真,但失真已經兩三年了,2017年不取消,2018年不取消,為何今年取消呢?

一是因為,2016年10月以後,在房價“環比不增長”的調控令下,出現了諸多的亂象。不止深圳,很多城市都在人為操縱數據、延緩高價盤入市、網籤數據高低搭配。

另外,限價導致了愈演愈烈的精裝修維權。價格不能漲,但需求憋得慌,加上高地價擺在那裡,於是,每平米500元標準的裝修,愣被說成是5000元,開發商就靠此來突破限價。結果,去年10月份,住建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了一個文,要求各地不得人為操作數據、不許數據造假。

當然,一刀切的限價,不能不考慮到2016-2017年“地王”、高地價橫行的現實。於是,2018年為了消化這些高價地,各地“做數字”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從2019年開始,揮別過去、另立爐灶、正本清源。

二是因為,2016年以來,深圳的地價不斷走高,房價自然水漲船高,低價盤越來越少,採取“高低價格搭配網籤”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而且,維持均價不漲,給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鎖,這個堰塞湖遲早要洩洪的。

既然數據沒有太大意義了,再發布這類價格,穩定市場預期的壓力越來越大,還不如取消的好。

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4

自去年發佈“二次房改”新政後,深圳未來的住房供應,已天翻地覆。2018-2035年,深圳新增商品住房只佔40%,算是小眾市場。

以深圳居民的需求、資金的體量、投資的活躍度,這個小眾市場的價格,很難壓的住。不過,也不要緊,新建商品住房價格的代表性很差了,它也不再是深圳住房資源配置的準繩。未來,“房住不炒”、租售並舉、迴歸居住屬性、糾偏過去20年過度市場化,這是國家對住房的頂層設計,住房資源配置不再是市場化,而是公共產品導向。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改革再出發的先行地,作為我國房改最先開始的地方,深圳房地產去投資屬性,自然走在前面。未來深圳住房的主體就是人才住房、租賃住房。

所以,即便新建商品住房的價格“跑了”,我們也不要上綱上線。

當然,商品房還非常重要。未來,樓市全面給實體經濟輸血,深圳60%的非商品類住房(保障房、人才房及配套),要靠商品房來配建。因此,未來商品房的價格高一點,沒什麼大問題。

一方面,它佔比只有40%,價格高對多數居民沒多大影響;另一方面,它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大。

不久前,深圳賣了5宗地,每一宗都限總價,政府拿走該拿的,剩下的都配建了人才或租賃住房。因此,配建的人才或租賃住房越多,剩下的可售部門價格越高,這相當於給人才做貢獻。

房價“消失”的難言之隱


5

廣州也是一樣。從去年7月起,廣州不再公佈新房網籤均價,取而代之的是“城房指數”,也就是採用同質可比的特徵價格法,比較同質樓盤本期與上期成交價,計算漲幅。以後媒體和業內無法基於官方平臺“陽光家園”的成交數據計算和披露廣州房價。

因此,未來廣州和深圳都將採用國家統計局的價格指數。客觀講,價格指數更公允,也是國際慣例,比如美國的凱斯-席勒指數(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ex)。基於“同質可比”(同品質、同片區、同戶型)計算的房價指數,消除了房屋的異質性,更能反映市場整體走勢。

但對於百姓而言,房價指數太抽象,還是均價水平更直觀、更實用。就像國外那樣,將一個城市劃為幾百個片區,由行業協會或頭部中介企業發佈片區房價,對買房更有幫助,也是利民之舉。

目前,我國誠信體系尚待完善,行業自律和社會組織建設滯後,具有公信力的行業協會、中介機構比較少。但是,這是一個過程,也是房地產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

另外,對於房屋面積,深圳未來將以交付後實際勘測為準,而非預售為準,也是因為近年來“偷面積”、“高贈送”太頻繁,實際面積被低估。過去,樓市的信息太亂,連合理的房價水平、實際的住宅面積,都搞不太清楚,現在開始迴歸了。基礎信息準確,行業管理才有依據。房價信息失真、沒有代表性,取消是對的,但不能一“跑”了之,還得考慮百姓的需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