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難忘內江70年」沱灌工程: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見證:難忘內江70年」沱灌工程: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講述人:

江定川,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原隆昌縣文化館館員。1964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中學教師;1979年調入原隆昌縣文化館工作;2004年退休。

背 景:

沱灌工程——隆昌市(原隆昌縣)沱江石盤灘水輪泵站提水灌溉工程的簡稱,曾經是位居四川省第一、全國第二的江河水輪泵群提水灌溉工程,民間稱之為“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見證:難忘內江70年」沱灌工程: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沱灌工程石盤灘樞紐區全貌(李光恢攝於1992年夏)

1979年,我來到隆昌縣文化館工作。因工作安排,需要撰寫隆昌縣水利電力志,為此,我查遍了歷史資料,現場採訪親歷者,知道了沱灌工程修建中的許多故事。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內江實施了幾個重大工程,全面佈局水利和農業項目工作,取得實效。沱灌工程的成功修建,就是其中之一。

從1972年8月破土動工,到2002年第三期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沱灌工程建設歷時30年,累計投資1.5億元,投工5500多萬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712萬多立方米;投入水泥5.2萬餘噸、鋼材5000噸、木材4800立方米、炸藥1000餘噸;永久性佔地8000餘畝、臨時性佔地3200餘畝,移民安置970戶、4348人。

政策支持資金保障,沱灌工程進展順利

據我瞭解,沱灌工程能順利修建,原四川省委書記楊超功不可沒。

1974年春,石盤灘大壩合龍在即,資金欠缺,但省上遲遲沒有撥款,沱灌工程面臨著即將停工的嚴重局面。楊超曾在隆昌工作過,深知隆昌乾旱缺水,制約著經濟發展。為此,他作出指示,要求有關部門迅速做好工程資金、材料及計劃安排,務必及時到位。

後來,在攔河大壩石方安砌的緊要關頭,水泥運輸跟不上,這直接威脅著大壩的安全。沱灌工程指揮部再次向楊超彙報,楊超馬上讓其秘書饒趣聯繫西昌鐵路分局安排車皮,使水泥及時運達工地,加快了攔河大壩的安砌速度,保證了大壩的安全合龍。

1987年,沱灌石盤灘電站2×1500千瓦機組併網發電投入運行時,楊超又為電站親筆命名。至今,“隆昌沱灌水電站”七個大字還懸立在發電站的樓頂。

「見證:難忘內江70年」沱灌工程: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沱灌總乾渠邊牆安砌(曾凡湖攝於1974年春)

“在外縣施工,要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與當地幹群搞好關係,佔用外縣的土地要按規定作經濟賠償……”在隆昌沱灌工程修建中,原省計委主任李極泰的建議讓我印象深刻。

由於工程量浩大,項目申報、審批是個大問題,李極泰建議工程規模暫按“中型”上報,把工程建設的審批權侷限在省一級,有利於加速工程審批。隨後,他又授權農業處具體承辦沱灌工程申報手續,落實了工程年度下撥資金、器材等建設計劃。在興建沱灌石盤灘2×1500千瓦配套電站時,李極泰還來到現場考察,確定從實際出發,修建壩後式電站。

可以說,沱灌工程每年的年度計劃資金、物資的落實,都是省委、省政府在對全省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投資平衡的基礎上,對隆昌特別優惠的結果。作為隆昌人,我很感動。

團結協作八方支援,沱灌工程終結碩果

隆昌沱灌第一期主體工程,在與隆昌毗鄰的內江地區內江縣修建。那時,隆昌屬宜賓地區,與內江縣的接觸和協調,是通過內江地區水電局電力科科長袁進義牽線搭橋的。

20世紀50年代初,袁進義在隆昌從事水利工作,對家鄉的水利狀況深有了解。通過他,隆昌、內江兩縣領導在一起討論協商,很快達成共識,簽訂了協議:內江縣同意隆昌在沱江石盤灘攔河築壩,修建水輪泵站,提水灌溉隆昌農田;隆昌同意內江縣沿總乾渠灌溉內江縣耕地,無償提供部分用水量。雙方的高姿態,體現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

後來,隆昌在測量輸水總乾渠線路走向時,從內江縣新中、椑南兩個公社地盤上經過,椑南公社黨委書記李朝炳積極向當地幹部、群眾宣傳解釋,為測量人員帶路,還安排測量人員在椑南牛棚子場鎮上吃住,讓他們深受感動。

由於沱灌工程首先要在沱江攔河築壩,涉及航運交通問題。截流要停航,影響航運工人收入;船閘建好後,進出船閘還要付費,對航運部門來說,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實際問題。

1972年夏末,隆昌縣武裝部長、縣革委會主任、沱灌民兵師師長肖培田率縣水電局工程技術人員何譯賢、餘存琮前往內江中心航管站,協商攔河築壩有關航運事宜。

內江中心航管站站長態度非常誠懇,全力支持隆昌在石盤灘攔河築壩,雙方當即簽訂了協議,報省交通廳備案。

沱灌工程建設期間,工程指揮部僅有載重汽車3輛、中型拖拉機5臺,而且都是關心、支持沱灌工程的各有關單位、各方人士無私援助的。

「見證:難忘內江70年」沱灌工程:內江的都江堰,隆昌的紅旗渠

▲石盤灘水輪泵機組吊裝(曾凡湖攝於1975年夏)

宜賓地區派出4輛載重汽車,長期支援沱灌運輸;隆昌石油運輸大隊、晨光化工廠、駐隆解放軍332部隊、自貢電廠等單位先後派出運輸車輛支援沱灌工程建設;隆昌縣農機廠、隆昌白水灘煤礦、工農煤礦支援隧洞掘進鼓風設備;石油井下作業處、隆昌鐵路大修隊各派出1臺推土機及駕駛員到古宇廟水庫工地支援大壩的碾壓工程建設;隆昌縣城區黨政事業機關單位職工成批到古宇廟水庫工地挖運土石方,參加水庫工程建設。

看到各方齊心協力趕來支援,我們每一個隆昌人備受鼓舞,幹勁更足。

艱苦奮鬥精神永存,沱灌工程永鑄豐碑

1972年8月,沱灌工程動工,時值我國計劃經濟困難時期,物資極為饋乏,人民日常生活都很困難。

主體工程(第一期、第二期工程)歷時8年,有37人為工程捐軀,307人因工緻殘,293名縣、區、公社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長期堅守工地,同水利戰士一道,甚至大年三十也沒有離開崗位。

1973年12月23日11時許,城郊民兵團數百名水利戰士,冒雨在水輪泵房工地施工,不料,裝載著千斤石料的滑車突然脫鉤,從軌道上端轟隆隆地飛滑而下。

“滑車了,快跑!”在滑車道終點附近值班的李德先見狀趕忙呼喊。當時,有兩個行人從滑車道經過,李德先奮不顧身撲過去,把行人推開,自己卻沒來得及躲閃,當場昏迷過去。由於當時條件艱苦,沒有像樣的醫療設備,加上交通不便,晚上8點李德先才被送達縣人民醫院,終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於24日清晨停止了呼吸,時年21歲。

沱灌工程城郊民兵團在工地上為李德先舉行了追悼儀式。按當時政策,以最高標準對其家人進行了撫卹,並對其捨身救人的事蹟廣為宣傳報道。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全縣42個公社上萬人組成民工專業隊,以民兵建制為單位,沿施工地段安營紮寨,常年戰鬥在沱灌工程第一線,艱苦奮鬥、苦幹實幹,把自己火熱的青春、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沱灌工程,用隆昌人不朽的精神,鑄就了一座永久的豐碑,實現了引沱江之水、潤隆昌之民的宿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