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的自私,恰到好处的冷漠,这才算活得通透

前不久知乎有一个问题:生性凉薄的人是什么样的?

小e本以为评论里会是一些让人心拔凉拔凉的故事,结果最热门回答是——我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别人欠我的。

很多读者都表示,这就是自己最向往的状态。

现在的人,怎么越活越回去了?其实并非如此。

01


比起发动家人朋友之力拼夕夕砍价,年轻人们宁可趁促销小薅一把羊毛,能省十来块就是无愧天地;比起往各个群里丢帮忙抢票链接,年轻人们宁可多花一点钱买加速包……

这届年轻人,宁可亏欠钱,也不愿亏欠人。

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东西,想要找到单纯为你好且不计较得失的人,小e认为除了血脉至亲基本约等于无。

朋友固然是老友,但成年人的世界里友谊显得格外珍贵,更需要你耐心去维护,看似便宜的人情,实则特别昂贵——建立起来需要经年累月的相识,而崩塌只在一个眼神一句话之间。

适可而止的自私,恰到好处的冷漠,这才算活得通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

学设计的,一定收到过朋友消息,“帮我设计个简单的logo呗。”

学文学的,一定有朋友请他们帮忙斟酌“文案”“店名”“申请”这些东西。

希望大家知道一件事:帮不帮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02


小e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大学的学姐周末发来消息:“我朋友要开一家餐馆巴拉巴拉,那你帮我取个名字吧。”在她看来,码字就是编辑的天赋,更别提取个三五字的店名,别提多轻松了。

小e非常厌烦这种想当然的“不情之请”,更何况学姐要帮的人我压根不认识,于是直接拒绝:“是你开店我会帮忙想,你的朋友就算了。”

学姐连珠炮似的发来语音,“不帮忙就不是朋友”“我给你发红包”“随便想想就好呀”……


适可而止的自私,恰到好处的冷漠,这才算活得通透



听到这种轻飘飘的话,小e更膈应得慌,直接静音了。

虽然这事已经揭过,但和学姐的关系多少还是崩了点。小e觉得有点遗憾,但也不值得后悔,朋友建立在互相尊重且理解的基础上,倘若对方不能理解,那自然不能视对方为挚友。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赚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没有人为你的未来兜底,你也无需有求必应、任劳任怨。做人冷漠点自私点,其实挺好的。

03


设计专业的朋友新买了电脑,和小e感叹:“又要请人装软件了。”接着朋友解释:“就很麻烦啊,也不想拜托人,每次我都去网上花钱请人远程装。”

小e起初觉得啼笑皆非,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不会装Adobe那一堆软件?

后来又觉得颇有道理:不管什么方式,只要结果是一样的,怎么去做都无可厚非。

毕竟一个人能够做到对自己负责,就已经是功德圆满了。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女主角晶是一个典型的老好人。上司觉得她处事妥帖,恨不得把所有工作都甩她身上;同事觉得她好说话,就连新人小菜鸟都敢疯狂甩锅;客户觉得她脾气好,在她下跪道歉时各种骚扰。

晶承受了很多不属于自己的压力,结果被生活虐成狗,在她笑着答应帮人第一次的事情,就已经注定好了现在的结果。

适可而止的自私,恰到好处的冷漠,这才算活得通透


“好人”与“老好人”的区别在于:好人帮人是想让自己快乐;老好人帮人是不想得罪他人。

当你不去取悦别人的时候,也许会失去某些东西。然而当你拼命取悦别人的时候,你会失去所有。

希望你保持善良的底色,但是再添上一点自私一点冷漠,做人凉薄点不是坏事。因为不想欠人,你就会更依靠自己而不是寻求庇佑;不想被欠,懂得拒绝,你就会活得更加轻松简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