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斜阳照,秋草黄,炊烟起,梦里回故乡!

家乡茅草房屋顶的缝隙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总飘着浓浓的乡愁。飘雨的日子,当炊烟升起时,雨,似乎慢慢地识趣地停了下来,即便是寒风逼仄,也能感受到一番暖意随之而至。有炊烟而起的囱,贴地而起,那是故乡的根,是游子漂泊灵魂的栖息地。

我的家乡是离县城60多里的小山村,小时候看着炊烟望着远方,长大后,炊烟成了最想靠近的浓浓乡愁。

身在都市,几乎看不到炊烟。看到的只是笼罩的雾霾,汽车尾气的烟雾,烧烤升腾的狼烟,还有化工厂高高矗立的烟囱里肆无忌惮的散发的黑烟……

都市的繁华、霓虹灯的闪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职场打拼的起起伏伏,让多少人迷离了双眼,看不清来时的路。

深秋,卸下一身疲惫,再一次回到故乡,去寻找那炊烟,寻找那来时的路。

一路上,想象着年少时故乡炊烟的模样:农忙时,农村的早晨是见不到炊烟的,大人们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干完一阵农活后,一般都到了上午10点多了,这时候孩子们也已经放学回家,早饭和中午饭便凑到一块吃。下午的炊烟更难得一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一进家门,天色已暗,即便生火,也难以分清是烟还是雾。

只有到农闲时节,才能细看炊烟的模样。冬季是北方的农闲季节。冬季的炊烟显得有些瘦弱,凌乱无序的摇摆看不出终究飘向何方,而在冰冷有雨的季节里,冲淡了寒意,厚重了思念。炊烟直上时,涌上心头的乡愁便也接踵而至。

一条熟悉又陌生的柏油路躺在面前,儿时的土路不见了,茅草房、土坯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粉刷一新的墙壁上画满了人物与花草,充满了诗情画意,路两旁,栽植了冬青等各类花草和高大的乔木,在这寒冷的季节仍充满了浓浓绿意。我特意细看了厨房,拔地而起的泥巴砌垒的烟囱哪去了?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吗?

大哥、大嫂把我迎进家门,我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他们。哥哥笑着说:"这多亏了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家家户户都翻盖了新房,修路、改电、架桥、通自来水、通天然气、大街小巷进行了绿化、亮化和美化,开发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这不,不少城里人趁周末节假日来我们这里游玩呢!"

听完大哥的介绍,我恍然大悟,在如今的煤电油气时代,原始又贴地气的生火做饭,已慢慢地销声匿迹,而不远走的还是故乡。无碍又无妨,无声又无息,奢华的社会烦扰、弥漫的浮躁之风刮不去它那质朴纯真的气息。炊烟在升时,是舒展着的一副无瑕美妙的画卷,是奏响的一曲幸福和谐的乐章,是薪火相传的万家灯火,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吹老了岁月,作别了年幼的时光,再也回不到从前。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又见炊烟,又见到了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样子,漂浮上空的炊烟,你要去向何方?

作者姓名:李兴甲

作者简介:在乡镇、街道工作20多年,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稿、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著有乡村记忆之散文集《记住乡愁》;乡村记忆之纪实文学《一个乡官的手记》;乡村记忆之长篇小说《乡官实录》;个人论文集等著作。

散文:又见炊烟

散文:又见炊烟

散文:又见炊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