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最年轻的区,周恩来94年前就入住过

深圳,西有南山,东有坪山。

知名度很高的南山区,号称“中国硅谷”,有腾讯、中兴、大疆等巨头公司。但对于2017年才挂牌的坪山区,了解的人就少多了。

坪山区西边是龙岗,西南是盐田,东边是惠州市惠阳区,东南是大鹏新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坪山区在2018年的GDP为706亿元。这个数据不如“老大哥”南山区(突破5000亿元)、龙岗区(突破4200亿元)那么耀眼,但考虑到坪山区成立至今只有两年时间,这个成绩是相当不错的。去年坪山区的人均GDP为2.1万美元,当年中国人均GDP是9630美元。放在世界范围衡量,坪山区的人均GDP和葡萄牙不相上下。

虽然设区仅有两年多,但坪山的历史可不短。从坪山走出去的人,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客家文化

历史上,坪山是客家人从东边进入深圳的第一站。为什么深圳本地居民中,客家人这么多?

明亡之后,郑成功占据台湾反清复明。为防止郑成功势力进一步坐大,清政府在东南沿海采取“禁海”和“迁界”的隔离政策。深圳这个地方先后两次内迁,共向内迁移80里,造成数十万民众死亡。

平定台湾以后,1669年,康熙批准复界。但原迁之民死丧过半,归来者甚少,于是清廷鼓励外地农民复界垦殖。粤闽赣和东江流域客家人,尤其是梅州、惠州等地的客家人,在优惠招垦政策的感召下,纷纷奔赴深圳。

深圳这个最年轻的区,周恩来94年前就入住过

当年来到深圳的客家人,大都是来自今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建起了数百座客家大围屋。其中,龙岗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和坪山大万村的“大万世居”,双雄并立,堪称200年前深圳的“京基大厦”。

以客家人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保留到深圳特区成立前。据《宝安县志》记载:1979年前,客家人占56%,广府人占42%,潮汕人占2%。

改革先锋

1925年10月,周恩来率领黄埔学生军,东征陈炯明时,就曾入住坪山著名的光祖中学,并把光祖中学二楼东南面的办公室当作临时指挥部。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叶锋在回忆录中披露的。

深圳这个最年轻的区,周恩来94年前就入住过

坪山素有“东纵之乡”之称,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以及重要活动地区,有深圳最好的红色资源。坪山党代会上,也首次把“东纵精神”写入区委工作报告。

1945年朱德在《论解放区的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担任过东江纵队司令员、广州市长和国家交通部长的曾生,1910年出生在坪山石灰陂村一户华侨家庭。他领导了一支人数不多,但却具极大影响力的纵队—两广纵队。他的名字和纵队名字在《朱总司令命令冈村宁次投降信》中的关于投降事宜,就与华北聂荣臻、华东陈毅、鄂豫两省李先念将军一起并列作为广东指定代表。

从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岗位上转业后,1960年起,曾生担任了长达7年的广州市长。

1975年,时任交通部长的曾生,同时兼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的董事长。当时,主持招商局日常工作的袁庚,正是曾生东纵时期的老部下,两人又一同被关进秦城监狱长达5年半,感情深厚,配合默契。

1979年,招商局独资开发蛇口开发区。曾生全力支持袁庚的改革实施,并力排众议三下蛇口调查研究。

可以说,曾生为蛇口最初“杀出一条血路来”,打开一道改革的“口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3年,83岁高龄的曾生还亲自为龙华大浪工业村奠基。不久,富士康等企业进驻该工业村。

深圳这个最年轻的区,周恩来94年前就入住过

值得一提的是,袁庚曾任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他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标志。

南方流派

抗战初期,广州和香港等大城市沦陷,华南的文艺中心转移到东江纵队活动的地区。深圳坪山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有“小延安”之称。

这里聚集了保家卫国的东江子弟兵,也吸引了海内外、国统区爱国知识分子和港澳华侨文艺青年及文艺团体到来,包括茅盾、邹韬奋、范长江等知名文化人士。他们是1942年的省港大营救中,被东江纵队从日占区香港营救了出来。

讲中国新闻史,不能忽略抗日根据地的报纸。而在华南游击区报纸中《前进报》堪称佼佼者。

东江游击区办报始于1941年1月,后更名为《东江民报》,报头就是邹韬奋所题。1943年更名为《前进报》,社长为日后参与创办《羊城晚报》的杨奇。前进报社在坪山石灰陂村的时间较长。

1945年11月,部分东纵报人到香港创刊《正报》。1949年10月,黄文俞、杨奇等人秘密离开香港,转道惠阳回广州创刊《南方日报》,黄文俞任总编辑、杨琦任副社长。1957年10月,黄、杨等人创刊《羊城晚报》。

深圳这个最年轻的区,周恩来94年前就入住过

1987年,黄文俞曾经给《南方周末》写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面写下一句厚重的话:“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对不能讲假话。”直到许多年后,这句话仍影响着很多中国媒体人。

发源于坪山的东纵报人粤港两地办报,可视为新闻史的重要篇章。以东纵报人为主的“南方流派”,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着中国的传媒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