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資源價值不亞於稀土,中國曾80%依賴進口,如今化劣勢為優勢

這個資源價值不亞於稀土,中國曾80%依賴進口,如今化劣勢為優勢

鋰礦

近年來,稀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作為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稀土的價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美國通過各種“表演”,讓稀土成為話題點的風口浪尖。當然重要的工業原料並不只有稀土,還有另一種不亞於稀土的資源在在近段時間同樣受到關注,而中國的表現則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有備無患”。

近日,國內外媒體突然把視角聚焦到了另一種礦物資源上,甚至表示這個資源的價值能夠比肩稀土,而這個資源就是鋰。隨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在鋰電池開發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的重要性也逐漸被大眾所認知。

對於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如今我們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以及常見的代步工具電動車,其儲電裝置都與鋰有關。隨著電動汽車的逐步普及,鋰電池在多個高新技術行業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未來趨勢中,鋰資源只會越來越重要。作為電動汽車第一大國,鋰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隨著各國開始大力投資鋰產業,中國又有何奇招呢?

這個資源價值不亞於稀土,中國曾80%依賴進口,如今化劣勢為優勢

中國此前的鋰用量中,有80%需要依賴進口,這就和美國的稀土地位有點像了,因為美國的80%稀土都依賴從中國進口。然而稀土能將美國“卡脖子”,但中國卻不會被鋰“卡脖子”,因為中國早已經預見性地開始了行動。

2015年,中國探明450萬噸的鋰礦藏量,排在世界第6,而到了2018年,中國成為了僅次於澳大利亞和智利的全球第三大產鋰國,在今年6月份,中國還在雲南地區發現了一個預期儲藏量為500萬噸的超級鋰礦,這超過了目前中國所探明鋰礦藏量的總和。目前,中國鋰礦藏量將可能達到950萬噸,僅次於阿根廷,而中國或許將一下子逆襲為全球第二。當然,稀土的例子告訴我們,光有儲量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要看技術,不得不說,我國的憂患意識成為了中國鋰技術不受掣肘的關鍵。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產煤大國,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起到了絕對的主導作用。不過我們並沒有一直坐享煤炭資源的打算,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的“兩彈一星”楊裕生院士帶領下,我國開始進軍鋰硫電池領域的研發,綠色能源的意識也就此打下基礎。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科學家在不斷提升鋰電池的技術。隨後我們也可看到中國電子產業以及電動車產業近年來爆發式的增長,實際上就離不開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這個資源價值不亞於稀土,中國曾80%依賴進口,如今化劣勢為優勢

​鋰電池

不僅如此,中國在半導體行業上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而半導體產業結合鋰電池產業,也將為我國未來鋰產業打下基礎。此外今年7月份,中國科學家還在鹽湖提鋰技術上取得了一個重大的突破。從儲量到提取,從應用到規劃,中國的鋰技術可以說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資源與技術永遠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中國人的智慧就在於先見之明。在鋰產業勢頭興起之時,中國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讓過去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子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