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遇见过很多人,可是我们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确实,为了钱和梦,我们不得不在人生的修罗场上厮杀。别人说读书可以明智,我们就拼命的学习;别人说经历丰富可以提高认识,我们就到处游走增加见闻;别人说掌握大量信息才可以夺得先机,我们就不停的搜索资料。但是结果却是,我们累成了狗,却依然没有活得像个人样。

其实,毫无原则的追逐别人的经验,自己没有产生新的认和,别人的经验就不过是一袭华美的袍,装点了你的人生,却于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真正的改变。

真正要让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对你造成正面的影响,这都需要深度思考。只有你进行了深度思考,曾在你生命中与你相遇的东西才会扎根在你的生命,焕发出生命的色彩,生长出真正属于你的、对你的人生有用的东西。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考只能停留在浅层,无法进一步深入,不是我们不想进行深度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进行深度思考。

任何一件事情的表面总是千缠万绕、层层包裹,没有一定的技术和耐心,我们是无法到达事物的本质的。但是萧亮在《深度思考》中帮我们从入门构建起深度思考的“六步养成法”,为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创建了思考的底层逻辑,帮我们破解99%的浅思考困局。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作者萧亮,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他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长期为谷歌、微软、脸书、甲骨文等世界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和专业支持,是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在这本书里,他着重讲到了在现在漫天的信息,“权威”的信息真的权威吗?权威的信息真的对你有用吗?我们要怎样摒弃“理所当然”、用真正不受束缚的方法去思考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一、我们有哪些思维误区?

1、以为爱思考就是会思考

我们经常以为爱思考的人就是会思考,其实那只是你的内心戏丰富。比如对方来你家做客,你坚持请别人吃饭,别人不吃,你就会得出许多荒谬的结论:嫌我做的饭不好吃、瞧不起我、不想和我做朋友……其实原因只可能是对方肚子不饿。

这种爱思考的人不仅内心戏丰富,还喜欢瞎操心,有强烈地控制欲。他们把别人弄的很累,也把自己折腾得够呛,等到遇到真正要思考的事时,却像一只无头苍蝇,拿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

2、以为最关键的可能是无用的信息

我们总是容易被表面眼花缭乱的景象所迷惑,以为别人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就是想击中我们的要害,吸引我们自投罗网,让我们误认为他们说的正是我们急需要的,但等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建议,才发现那些东西无关紧要,甚至成了我们生活的累赘。大多时候别人提供的信息其实与我们的需求并不匹配。

3、别人给出的答案以为是自己的思考

人类天生具有惰性,总希望一切能手到擒来,自己能一步登天,但是所有的获得都必须付出艰难的探索与跋涉,这就与我们天性不符,于是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公司与个人,不停贩卖自己的思想与答案,像什么“30天让你月入过万”、“我是怎样年入百万”的干货大行其道,事实证明我们报了很多课程,虚心地学习了很久,自己的境况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4、随大流,以为大家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

时代快速发展,昨天还跟我一起遛狗吃火锅的朋友,今天却发现他已改头换面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把自己抛弃了。于是我们痛定思痛,看别人干嘛我们就干嘛,渴望一夜暴富,结果我们却摔得很惨。

5、以为思考了,就是正确决策

有时候,我们以为不思考一味跟风会失败,我们仔仔细细地思考过了,情况就一定会有所不同。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太天真了。因为再好的战术,都顶不过一个错误的战略。

6、把思考当做说服别人的武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有一种人总是逞口舌之快,以为说服了别人他就赢得了全世界。但是不顾事实的谬论,他赢得越爽快,失败得就越迅捷越惨重。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他们从不坚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总是不停的在现实里试探,找到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现实中相同的问题,并不是写在考卷上的题目,他们总有着千差万别的细微差别,任何时候都要以事实出发,用辩证的方法去有针对性的作出决策。

二、怎样去进行深度思考?

浅思考在本质上属于静态思考,理想化地认为思考的条件恒定不变。深度思考则属于动态思考,即认为任何用来思考的条件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真正的深度思考,是建立在具体事物上的动态思考之上,能够在运动之中层层剥去事物的表象,找到事物的内核,也就是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在《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就详细介绍了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这六步的养成,帮我们打造深度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1、定义

定义就是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知识、思维区别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分辨出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

定义外部信息就是要找出有用信息中的微小错漏,从多方面去考察问题本身,包括人性的复杂和任何小概率事件。

当然,要做到准确定义外部信息,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这是有许多硬性条件的。首先我们有具有足够的知识,去解析这些有用信息,然后要具有刨根问底、不达到终点不罢休的耐心与专注。

但是在判断这些信息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包括个人的立场、倾向性、猜测、有意和无意之间大脑对信息的改造,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尽量加固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一个更开放、更开明地态度来处理这些信息。

如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跳出固有的局限,作者提出了以下八项改进心智模式的方法:

学习

自省

总结教训

通过更换环境来变更思维路径

避免选择性观察

情景规划法

从深度会谈到深度思考

坚持与持续的修炼

我们都是从一步步的学习当中进步、在与外部交流中获得新的认知、在不断的行动中获得自己的经验,真正做到能够成为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清楚自己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希望并主动寻求别人讨论自己的观点,欢迎他们来发现推论中的破绽;

第三,希望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想听到、看到不同观点所凭借的依据;

第四,主动增加新的信息渠道,随时修正自己的结论。

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对事物做出了定义的能力越强,思考就越精准。

2、抽离

思考是一个我们大脑与外部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定义是整理、简单化外部信息,而抽离是放空、简单化自身思维。

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从事物中抽离出来,才能一个更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事物,才能以一个全局性的眼光看明白事物的整体趋势。抽离是一个转换视角、并使自己大脑放空的一种反向思维模式。

正确思考的姿态有三点:

1、不偏离思考的主要目标(目的纯粹)

2、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持续思考)

3、规避复杂和表情的无关现象(直达本质)

思考需要目标明确,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并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掌握返璞归真的技巧。

爱因斯坦说:“每当我的头脑没有问题思考时,我就喜欢将已经知道的定理重新验证一番。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让自己有个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快乐。”

我们平时思想上又太多的干扰、陷入思考的死胡同时,脑子会越思考越狭隘,这时候不如放空,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当你觉得大脑力有不逮时,就卸下重担,享受些许轻松时刻;

第二,定期安排不思考的阶段,让大脑彻底休息,以调节思维的敏锐性;

第三,不是任何事都有思考的必要。比如今天吃什么,朋友已经决定了就随她吧,没有必要去考量其中的每一种营养成分对身体是不是有用。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抽离,让自己暂时的做一个甩手掌柜,充分享受,不用去考虑它的意义。你会发现这一个最放松的状态,你的大脑也感到最愉悦,绝妙的点子会轻松地冒出来。就像巴菲特、乔布斯这样的商场精英,他们都有度假的习惯,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去放松放松。这就像房子住久太脏了,我们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房间的面貌就会马上焕然一新,同样,我们的大脑也需要不定期的除陈革新,使他永远保持活力。

3、辨别

当我们用定义整理好外部信息、用抽离调整好自己的内部状态之后,我们就要从这些有用信息当中辨别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看似有用其实是受固化思维影响的、哪些是可以接近事物本真的内容。

信息都有它的时效性,但是我们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则,往往被我们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可打破的规则。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掣肘,但这正是我们急需要打破的。

乔布斯在苹果一体机上市的时候,大胆的去除了软盘驱动器。但在当时,设计师和厂商,包括用户都已经习惯了软盘驱动器的配置,虽然A盘因为储存能量小很少被用到,但大家都认为那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甚至设计师都已经习以为常的接受了它作为一个摆设,不肯将它去除,乔布斯针对这个问题毫不客气的指出:“我知道你们对可能植入的这些功能有几千个很酷的主意,当然我们也能够做到。不过,我们不要这些主意,那太寒碜了。创新不是对一切都说Yes,而是保留它最重要的功能,对其他的一切说No!

强大的辨别思维能力包括:

1、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

2、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

3、熟悉各种思维逻辑。

要从大量的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中进行理性的推敲与甄别,就要我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拥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能更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分离出有用信息。如果我们害怕被惯性思维引导,可以从对立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事物,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最具体的应该是抛开以前的成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剔除无用信息。

4、筛选

筛选就是真正做决策的时候了,最终保留哪些最核心的信息,就取决于这一步。筛选的标准要遵从两点:严格做到最精简,有利性要面向未来。怎么理解呢?

就是对于可有可无的部分,暂不明确它对目标的有用性时,一概予以去除。对于有些前期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和金钱的部分,不要因心理上无法舍弃就保留,而是要考虑未来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得于利,也就是及时止损,为思考减负。

做出这些决定是要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的,不能有丝毫的模棱两可,因为在做决策的时候该断不断,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筛选过的信息虽都是针对目标有明确的有用性,但这都是些凌散的信息,我们要通过有目的性的重组,使之为目标服务。要赋予这些信息以正确的逻辑,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集中和归类。把这些信息经过整理,让我们需要得出的结论一目了然。

第二,系统化应用。重组信息是为了挖掘它们最大的价值,让它们能够为己所用,最好能体系化的做到重复使用。

第三,查漏补缺。经过系统化的分析,看看还有哪些信息需要继续补充,然后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去搜索这方面的信息。

深度思考走到这一步,就已经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寻事物的本质,就是为了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制订指导性的战略和实际行动的战术。

5、设计

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有其目的的,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动机。当我们探到事物的本质之后,就要用它来制定最根本的战略。战略一旦确定不可动摇,所有的行动都要服务于这条战略。而依据战略而制定的战术,只有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地加以修正和调整,在一个动态的情况下去实现最终的目标。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在设计战术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确定当前符合现状的行动方案。收集信息就是用各种搜索方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准信息。不仅要搜索,还要集成、整理和分类,及时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定义、抽离、辨别和筛选,最后还要归类、去粗、留精,加上可供检索的标签,以便自己随时取用。

设计要聚焦于当初的核心目标,不必强求完美,但大方向不可改变,可以用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方法不断完善前进的步骤。

6,、反馈

在实际行动之时,我们有时候会走着走着偏离主线(也就是制定的战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头检视,及时予以修正。现实中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影响我们向目标迈进,比如外部世界情况的变化、情感因素的介入,过于忙碌而无暇总结、行到遇挫而自我怀疑等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很重要,但结果更重要,因为结果是验证思考的唯一标准;

第二,行动编离目标十分常见,没必要耿耿于怀,但要形成跟踪检查执行效果的习惯;

第三,制定跟踪计划,最好的办法是定期和阶段性的进行总结,为此可以设立执行清单,记录和检查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反馈机制就是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分析,好的保留,坏的尽量避免用于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前进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无限靠近目标才有可能成功。

三、如何利用深度思考去成就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把思考当做说服别人的武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这导致一些聪明的脑袋在生活中百无一用。用深度思考是为了探到事物的本质,为我们的目标确定大方向和具体行动方案。所以成功就是使用这种笨办法,一步一步找到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脚踏实地的前行,任何拿来主义都不切实际,因为现实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理解与执行也不尽相同,只有自己根据当前情况思考的结论,才可能适合当时。

想要成功,最根本的是确定“大方向”,方向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擅长的,二是你所做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确定大方向后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你拥有哪一种“非我不可”的优势能力?

第二,你能否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三,你有没有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思考和行动力?

与其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一个领域100%的要素中,不如用80%的精力来学习其中20%的精华,抓住它的本质,处理好它的核心要素。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试试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

成功的关键不是你读了哪些书、认识了哪些人、有什么背景、想做什么事情、思考了多少,而是你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之后,有没有采取准确、直接和决定性的行动。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步思考法》这本书从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反馈六个方面一步步帮我们构建思维的底层逻辑,让我们能从海量的信息、层层包裹的表象上剔除迷感我们的假象,像剥洋葱一样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质,然后基于事物的本质设计出我们的行动方案,并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具体的行动细节。

雷军曾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探到事物的本质之后,再做出行动上的部署。但是一旦找到事物的本质,行动部署被确定下来之后,所有的调整只能在战术上,战略上不能有丝毫动摇,不但如此,当在行动中有些行为偏离了战略的轨道时,一定要及时纠正,使行动回归正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