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延续千年的老街道——西府名街中山路

宝鸡市金台区中山路,是一条延续千年的老街道,最早为南北朝时留谷城的一条大道,旧称大马路,明清时称东、西大街,1927年改称中山路,1938年向东延伸到人民街东口。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山路一直是宝鸡县城内唯一一条主干街道,沿路商铺林立、市场繁荣、人流如织。

悠久的筑路历史

中山路的历史,可追溯到1452年前的南北朝。三国时期的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魏将郝昭在今代家湾筑陈仓城(下城)的同时,在今中山西路修筑了兵营和城堡。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在郝昭所筑城堡处修建了城池,时称留谷城,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东门在今红旗路北口,西门在今长青路北口,南门在今南关路口,东西门之间长1500多米,这就是中山路最初的雏形。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将陈仓县治所从陈仓下城迁入留谷城,从此以后,中山路就一直为陈仓县署所在地,成为办理政务、屯兵防卫、对外交往、商品交易的街市和社会贤达及民众活动的地方。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对城池进行了扩修,东、西门之间大马路更加顺畅,并以陈仓山“鸡鸣之瑞”将陈仓更名为宝鸡。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刘通对三座城门进行了加修,东门为“迎恩”,西门为“来远”,南门为“解阜”。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知县师嘉言增修了东西门月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严梦鸾加固了城墙,增筑了南门月城和护城河,引玉涧水由西向东绕城注入金陵河,并在城北半塬修筑了百米见方的风匣城,为附城;时县城以南门为界分称东街、西街。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徐起凤对县城进行了扩建,将城墙加高到8.25米,顶部拓宽到5米,并修建箭楼、钟楼各1座,炮台8座,更房5处,车马道路5条,下水道18条。此次修建之后,东西城门之间主街道横贯全城,两侧街巷与其连成一片。自东向西依次为:预备仓、布政司、关西道、关帝庙、劝学所、火神庙、万寿宫、县治、城隍庙、养济院、儒学、文庙,一直到西门通衢大街。街道南北有西城巷、东城巷、北城巷、南城巷、西南城巷、高家巷、官井巷等街巷,沿街均为店铺,并设东西街市。

民国五年(1916年),修筑了二马路(今曙光路)。1937年3月陇海铁路通车到宝鸡;7月,全面抗战爆发,此后沦陷区及黄泛区大批工商企业和难民涌向宝鸡,县城及东关、汉中路、南河滩(经二路)人满为患,城内人口骤增,商号迅猛增加。1941年,县长王奉瑞拆除了东城门,扩建了东门口至人民街的街道,开拓了三马路(今引渭路),并对城内老街道进行了拓宽,与新修的东关(现中山东路)连在一起,时中山路老街称县城镇,东关称新市镇,两侧有33条与之相通的街巷。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进一步得到发展,并不断向东、西、北扩展和延伸,东与店子街、东风路连接,西与宝福路相通,南与经二路连在一起,北由群众路、新华路通向宝平路。

长期的中心地位

以中山路为中心的宝鸡县城,为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和内地通甘入蜀的交通要冲,其“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陵塬,当西南之咽喉,为秦陇之腹背,自古称严邑”的地理位置,素有“秦蜀襟喉”和“关陇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宝鸡历史上发生的70多次战争,大都把宝鸡县城和中山路作为攻取与占领的目标,或作为出击和进攻的根据地,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是宝鸡历史上誉满中外的著名战例。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战役”和“扶眉战役”,敌我双方把防卫和夺取宝鸡作为作战目的,最后,以我军解放宝鸡取得胜利而告终。

陈仓县治所迁入留谷城后,中山路就由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宝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中心。位于今世福大院所在地的三国时所建的“望兵楼”及后院兵营,一直为各个朝代县署处理公务、执政办案的衙门和办公场所,为宝鸡县的政务中心。1941年2月,陕西省第九专员公署从凤翔迁入宝鸡,宝鸡县城又成为宝鸡地区的首府和中心。宝鸡专署先后领导和管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千阳、陇县、凤县、麟游、武功、周至等县区。随之,县城又增加了不少管理机构、社会团体和文化教育单位。

随着专署迁入,陇海铁路修通和全面抗战爆发,外埠工商企业商贾名流和达官要人蜂拥而至,一时间,城内人口剧增,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商行、旅社、作坊、银行遍布大街小巷。凤翔百余户过载行(大批发商)及虢镇等地的著名大商号也都争相迁宝。几年时间,仅批发商品的行栈业就达80多家,还有银行17家、旅社70多家、餐馆300多家、医院21家、戏院10家、大商号1000多家,从此,自秦汉以来,凤翔2600多年形成的西府地区中心地位被宝鸡所替代。宝鸡县城成为陕西西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中山路则成为中心的中心,不仅领导机关、社会团体多,而且鼎盛时期商户达3000多家。1949年7月,新成立的宝鸡县政府迁入虢镇,在中山路另成立县城区和新市区(金台区前身),市党政领导机关仍设中山路。

繁华的商贸街市

中山路初建时为军事基地内人员来往的通道,自陈仓署所移入后,开始有了商业小市。唐以后,外商和门店增多;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城区扩建,商贾达百余家,形成街市;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加修城墙和街道后,商户不断增加,对外交易也逐渐增多,这里成为商品流通的物资集散地。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为适应城乡商品交易和社会需求,在东、西街设集市,后又在东、西关设立贸易市场,供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交易。到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斗行、猪羊行、花布行、山货土杂行、油行、钱行等7家商行和100多家商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了最早的宝鸡县商会。民国初年,由于战乱和连年干旱,城内人口锐减,商业萧条,1933年商户仅留杂货、盐、油、酒、铁、瓷、药业、麻业等268家,到1935年,县城人口5186人,商户190家。

1937年后,陇海铁路与西宝、川陕、宝平等公路修通,加之全面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员和商户大量迁入,中山路及东关地区商贾云集,店铺密集,大量物资集散和旅客过往中转,使县城人口不断增加,交通、商业迅速发展,大街小巷到处是南来北往的人,旅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应运而生,旅馆已建70多家,还常常一房难求,商户较1936年增加近十倍,一派繁荣兴隆景象。1946年城内人口增至98049人,商户增至1211家。到1949年商户达1932家,摊贩达1341户,人口达11万之众。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更加繁荣昌盛,仍一直为城乡群众购物的心仪之地,到1955年商业2018户、饮食业315户、服务业130户、个体摊贩达1454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宝鸡火车站改造后面向经二路,以及市区东扩南移,新的街市不断增加和涌现,中山路商业街渐次冷落,一度人口稀少,生意萧条,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风采。

近年来,市政府对这条千年老街进行了综合改造,重塑了商业街的新形象,使其既保持了传统风貌,又注入了适应时代的新元素,成为集百货、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街市。(作者:李维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