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封神知識點:林氏傳奇(一) 文/王事情


《八閩通志》是明弘治年間的福建方誌,由未軒先生黃仲昭編撰。除了這本書,黃氏還編撰了《興化府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縣誌》四大方誌,靠這幾套書,黃仲昭足以躋身史學名家了。

此書“為大目十又八”,即分為十八個大類,各有側重,按凡例說明,以地理為首,食貨次之,再次封爵、秩官、公署、學校、選舉,次以壇廟,次以恤政,其次宮室、寺觀、丘墓、古蹟、祥異,再是詞翰,最後是拾遺。

古人所謂的地理和現代的地理,大體上是一回事,只不過今天的地理更多的是指囊括了山川、氣候、物產、交通等在內的綜合學科,即地理學。也就是說,照今天的分類,地理起碼還要涵蓋宮室、寺觀、丘墓、古蹟等各種“土地之所有”,這些元素其實就是我們如今掛在嘴邊的地名。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八閩通志

福建一省的地名帶“陳”字或“林”字者極多,近現代不論,單是《八閩通志》中所收就不下百例。

帶陳字的山有陳巖山、陳洋山、陳田山等,水有陳塘溪、陳塘、陳湖、陳仔洋、陳溪、陳公漈等,純粹的地名有陳灣陂、陳店嶺、陳公橋等。這些地名的來由都與陳氏有關,如崇安縣的崇溪,“小溪源出崇安縣南山嶺,下注清潭溪,舊溪側多陳姓,故名”;永春的陳田山“在二十一、二都,昔有陳姓者耕于山麓,因名”;惠安的陳平山,“相傳唐時有陳平者,精地理術,乘牛過此,遂暝目而化”;陳店嶺乃是“唐末晉安陳轉運使居此”;沙縣的陳公漈,“瀑流數十丈,下有陳氏居焉”;如是等等……

乃至還有雖無陳名、仍有陳氏之地,如龍溪縣之萬松嶺,“正統間,郡人陳克聰植松夾道,連陰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

;如漳浦縣之將軍山、將軍嶼、磨劍嶼等,都得名於上一篇寫到的開漳聖王陳元光。而一些神異傳說中,也多以陳氏為第三者的視線,如尤溪縣有龍潭、龍祠,“昔鄉老有陳歸者,見黑龍橫亙水面,奔告鄉人,皆見之,士人五度狀其形,刻於潭側石壁,以表靈異”,再如上面提到的陳巖山,又作陳仙山,相傳為古之隱士。

帶林字的除了林浦、林塘、林婆湖、林墓峬等常規地名,該有的傳說一樣不少。等閒的如唐林慎思曾讀書於長樂之籌巖山上石室,宋林奕之嘗讀書於福清之網山。還有接近神話的侯官縣之道士井,“晉時林氏入閩,有華陽道士謂之曰:‘可鑿井於南山足下,若遇磐石當止,必有泉焉。’林氏如其言,果見磐石。俄有白豕躍入井中,泉隨湧出,至今大旱不涸。”再如福清縣之石竺山,“昔有林玄光於此煉丹,丹成,騎虎上升。今有虎巖溪,石上有井,旱不涸,或曰煉丹井。”

為什麼有這種情況,一句話就可以說出答案,那就是:

陳林半天下!

這也是我在前三篇《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中反覆引用的一句話,意思是福建的巨族大姓以陳、林二姓為首,兩個姓加起來佔據全省人口的半壁江山。這句話放到現在當然很誇張,然而在唐宋兩朝,恐怕還真的無限接近事實。

追溯背後的歷史原因,卻發現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事,它涉及到福建歷史上“八姓入閩”的傳說。

永嘉南渡是改變了中國南北格局的史實。

五胡亂華初期,匈奴劉氏建前趙,俘虜晉懷帝、晉愍帝,西晉亡國亡得徹徹底底。史載“永嘉之亂,天下崩離,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朝廷)眾唯一旅……巨猾滔天,帝京危急(《晉書》)”,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衣冠南渡,一部分士族、百姓渡過長江來到江南,為漢人保留了寶貴的文化和人種。他們尊司馬睿為首,是為晉元帝,重建東晉。

據記載,八姓入閩便是此時。《八閩通志·拾遺·興化府》雲:

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除此之外,還有《林氏族譜序》、《直齋實錄題解》、《閩書》、嘉靖時《固始縣誌》、乾隆時《福州府志》、光緒時《漳浦縣誌》,加《八閩通志》一共是七種。這七種書年代最久的是《直齋實錄題解》,作於北宋,裡面引用了唐林諝(林氏後人,生卒為811-890年)所寫的《閩中記》,“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但唐代去永嘉南渡時至少已達650年之久(307-850年左右),這事兒有多荒唐?就像研究元朝歷史用今年才修成的《元史》,時間太過久遠,是不能作為信史的。因而朱維幹、葛劍雄、尹全海等諸位前輩學者都提出過合理的質疑,認定“八姓入閩”只是移民傳說而非移民史實。

當然他們並不是全盤否定八姓入閩,只是覺得以永嘉南渡為代表的福建第一代移民(也許並不僅限於八姓)極少罷了。畢竟這事兒沒有正史記載,太過玄乎。

但即使沒有八姓入閩,也改變不了上述八姓如今在福建蔚為著姓的事實。

通過前面幾篇的描述,我們已經知道了陳氏之所以能在福建開枝散葉的根由,主要是五大主系脈派的功勞,而其中又尤以陳元光最為著名,而且於史有考,雖然面目模糊,但其人其事大體上是接近民間傳說中那個開漳聖王的。

使人疑惑的是林氏。上篇 我把那句話寫作“林陳半天下”,評論下就有人告訴我,按數據說話,在南方的閩、粵、臺,陳氏的人口都較林氏為多。雖然竊以為不管是陳林半天下還是林陳半天下都實在沒必要爭論,但是這畢竟也透露出在福建省的人口數量上和質量上(乃至閩粵臺),林氏確實都已經做到與陳氏平分秋色、甚而勝出的地步!

不顯山不露水的林氏為何能夠逆襲?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五胡亂華資料圖

1、趕上了幾次入閩的主要機會。

中國真正的亂世,一次是五胡十六國,長達四百多年(304-439年);另一次是五代十國,長達七十多年(907-979年),雖然時間短暫,但混亂程度一點兒也不比五胡時期差。“八姓入閩”的移民傳說便始自永嘉之亂,而基本終結於北宋初年江西義門陳氏分莊,這個過程長達650多年(307年-960年)。

《八閩通志》寫福清縣之小練山時說:

五代間,有盧、林二氏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卜居於此;至宋,二族日益繁盛,嘗構義齋以教子弟以及旁近之人;淳熙後,登第者相踵,而林乃其倡也。

足見在五代時仍有以林、盧兩姓為代表的中原士民遷入福建。

而義門陳在經歷了唐宋“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的輝煌後,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奉旨分莊,1莊分為291莊,其中遷往江南110莊,楚地91莊,兩直、川浙廣閩91莊,從此陳氏分佈全國72郡。前幾天我寫的 這篇文章下,有全國各地的陳氏子孫留言,其實他們基本上都出自這次分莊。當然陳氏在明初還奉朱元璋之命經歷了第二次分莊,但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持久力都無法與北宋分莊相提並論。

陳、林二姓都經歷了幾次主要入閩,在以百年、千年為單位的繁衍史中,兩家可以說同臺公平競技,在機會比另外幾姓多得多的情況下,出現這種勢相頡頏的狀況可以說毫無意外。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林則徐虎門銷煙

2、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出現了兩個能與陳氏的胡公滿、陳元光相媲美的絕代人物。

明永永時期才子梁潛曾為狀元林環(林崇璧)手中的林氏族譜作過一篇序,對研究林氏源流及世系傳承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林氏之先,系出殷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諫而死,夫人方娠,懼而遁於長林石室之間,已而生子。及武王之克殷也,求比干後,得所生子,封之。以其誕於林中石上也,賜之姓林氏,名之曰“堅”,此林氏得姓之始也。歷漢太子太傅尊,尊以《尚書》論石渠,始居濟南。晉永嘉之亂,黃門侍郎潁從中宗南渡。潁二子:曰懋,為下邳太守,林氏居下邳者皆懋之後也;曰祿,自散騎中常侍、合浦浦郡太守,改晉安,因家焉。至唐,林氏在晉安者尤盛。

漢族現在所有的姓氏,幾乎都能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那場大戰——武王伐紂。武王確實仁慈而偉大,周滅商之後,《封神》中說他“親王、功臣、帝王后裔,共封有七十二國”,前幾篇知識點系列提到的陳氏得姓始祖陳胡公(大舜之後)滿便被封於陳,而這位林氏先祖也被他尋訪了出來,賜姓林氏,名堅,先拜為大夫,食邑清河,後封為博陵公。

但不管怎麼樣,偉大的不是林堅,而是比干。得益於《封神演義》的流行,大家都知道商朝丞相比干,為國為民勞苦功高,忠心耿耿獨擎社稷,因燒了軒轅墳被妲己算計,摘了七竅玲瓏心而死。其實在歷史上比干依然偉大,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千古之下還讓人心嚮往之。他見紂王淫亂,微子、太師、少師等皆去,他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於是強行進諫。紂王不能聽,反而說“我聽說聖人有七竅心”,將比干胸膛剖開,看他的心長什麼樣。紂王雖然憎惡比干,但依然以聖人稱之,可見比干在商朝的人望之佳、風評之美。武王易代,封比干之墓,並以其子為官,也證明了對比干的肯定。

所謂兩個絕代人物,一個就是比干,他開創了林氏一姓,並且將那種忠烈與浩然之氣傳承給了後代,成為了他們最寶貴的遺產。林氏傑出後裔林則徐,靠虎門銷煙的偉大功績留名青史,並說了那句名言: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相信林公說出這句話時,心中所想一定是不負三千年前的林氏先祖!

乃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身上也是這種感天動地的精氣神兒!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影視劇中比干

第二個是林祿。

西漢時,林氏的一支林尊定居於濟南。永嘉之亂時,這一支林氏追隨司馬睿渡江,生兩子,林懋開創了下邳林氏一脈,林祿開創了晉安一脈。晉安即今福州,此為林氏入閩之始,故被尊為林氏開閩始祖。

與陳氏的開漳聖王陳元光一樣,林祿亦於史無傳,但在林氏的族譜中,這是一個完全不遜色於陳元光的絕頂人物。

根據莆林族譜及《林祿大典》記載,林祿(289~356年)原為琅琊王府麾下參軍,司馬睿稱帝后封之為招遠大將軍,向南開拓。林祿奉旨,以鐵甲勁旅、經數年征戰平定福建,並主導設立了晉安縣,並在太守任上長達32年(卒於任上,相當於終身太守)。至於他的“晉安郡王”的稱號,就不知是生時賜封還是死後追封、抑或是後世追封了。

陳元光平定蠻獠嘯亂,上書朝廷設立漳州,終身為漳州刺史,乾隆時期被追封為開漳聖王,為陳氏將軍派始祖。對比林祿和陳元光的事蹟可以發現,兩人是如此相似。而陳元光有零星史料可查,基本可以認定為真,林祿則於史為據,因而有人懷疑他是偽託,是偽造陳元光生造的一個先祖。限於學識,本人不敢置喙,只想強調一點,無論林祿是真是假,林氏先祖也必定有這樣一個林祿似的人物,將開閩的精神傳承給了千千萬萬林氏子孫,才成就了今日的林氏精神和林氏輝煌!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祿公像

3、林氏修書。

據尹全海先生在《‘八姓入閩’考釋》中考證,目前記錄“八姓入閩”的原始版本“四姓入閩”的《直齋書錄題解》、嘉靖《固始縣誌》和光緒《漳浦縣誌》等均來自《閩中記》。

《閩中記》有三個版本,一是東晉陶夔所作(394年撰成),二是唐朝林諝所作(851年撰成),三是宋朝林世程所作(1041-1048年左右撰成),獨宋朝的版本傳世,陶本、林諝本都已湮失,故此今天所有的“八姓入閩”記載,其實都來自宋朝林世程所作的《閩中記》。

而無論是林諝還是林世程,都是福建人,且都是林氏子孫。他們修的方誌,自然要為本姓張目,突出林氏在開發和建設福建的過程中的最重要之地位。

《八閩通志》成書於1490年,離最後一版《閩中記》成書時也已過去了400多年,因而沿用了林氏的“研究成果”也是毫不意外的事了。而且修《八閩通志》的黃仲昭,正是“入閩八姓”中的黃氏後人,老先生修此志,至少也帶著一絲為先祖“與有榮焉”的使命感,林世程的研究成果涵蓋了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姓,作為黃氏子孫,實在沒必要對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觀點進行辨析和考據。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影視劇中害死比干的妲己

4、莆林號稱莆田第一望族,子孫為高官名士者極多,因而勢力及財力雙雄,無論是在家族繁衍還是文化影響方面都佔盡了優勢。

據梁潛作《林氏族譜序》,有唐一代,林氏已堪稱福建諸姓之首,所謂“林、黃、陳、鄭”,反映的正是這種排名。原本晉安郡王墓有爭議,按《惠安縣誌》本為趙將軍墓,時為明朝高官的林俊根據家譜,確認這是林祿之墓,從此成為定例,無人敢爭,反映的正是這種恐怖的影響力。

《八閩通志》中,林氏初入閩便有神秘的華陽道士為之指點鑿出被視為生命之源的井水;仙遊縣之臥牛山,原為傅氏族居,有唐僧涅槃石說偈“二百年後,異姓同光”,後來果真有一支林氏遷到此處……全書中,林氏世居之處極多,這雄辯地證明了林氏對閩南水土的開發和建設。此外,除林氏傑出子孫入志外,向來被輕視的林氏節婦、烈女、孝女入志者也極多,如倪神保之妻林氏求禱上天, 宋陳樞相之妻林氏有丈夫之志,宋福建招撫使劉仝之妻怒斥有司等事。

但這些都比不上東南沿海信仰的媽祖神也為林氏之女神異!

《八閩通志》中,媽祖被稱為天妃,全稱弘仁普濟天妃。明時各地有天妃宮、天妃廟等,福州府之天妃宮在水步門內、左城垣下。元朝翰林編修倪中曾記雲:

神姓林,世居莆田湄州嶼,都巡檢孚之第六女也。生於宋元祐八年,少而靈異,能知人禍福,鄉民以疾告輒已,室處幾三十年而卒。有廟在莆田之江口。紹興間,有司以靈應聞於朝,封靈惠夫人。十有二封,而至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父母娣及神之佐,皆有封號。元改封護國明著天妃。四封而為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賜廟額‘靈應’。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加封為弘仁普濟天妃。緊跟著《通志》指出,這位天妃娘娘世居莆田,又是林姓,那便正是出自莆田林氏,“妃莆人也,莆之林氏最盛,其譜諜猶有存者。”

如果說林氏在世俗方面的影響力是恐怖,那麼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則堪稱超凡入神,藉由媽祖的造神成功並擴散到東南沿海,林氏非但穩固了莆田第一望族的地位,更在實際上成了閩地第一著姓。

從《八閩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陳林半天下”現象

湄洲媽祖祖廟

事情說

一部《八閩通志》,半部移民歷史。

福建移民的歷史就是八姓入閩的歷史,中原士族從永嘉之亂南渡之後,經濟重心隨之向南轉移。華夏的腳步一向都是要看見翻不了的高山、趟不過大海才肯停下來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原早晚要走到閩南這塊土地之上。八姓入閩無論在何時完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來到了這片七閩之地,並創造了獨屬於漢民族的輝煌。

三千年前的商丞相比干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後人會走那麼遠,而天下又是那麼大。得益於陳元光的巨大影響力,陳氏的輝煌一開始是超過林氏的,然而藉助於不屈不撓、忠正剛直的比干精神,林氏終於異軍突起,成為與陳氏平分秋色的存在。

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八閩通志》、《“八姓入閩”考釋》、《林氏族譜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