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封神知识点:林氏传奇(一) 文/王事情


《八闽通志》是明弘治年间的福建方志,由未轩先生黄仲昭编撰。除了这本书,黄氏还编撰了《兴化府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四大方志,靠这几套书,黄仲昭足以跻身史学名家了。

此书“为大目十又八”,即分为十八个大类,各有侧重,按凡例说明,以地理为首,食货次之,再次封爵、秩官、公署、学校、选举,次以坛庙,次以恤政,其次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祥异,再是词翰,最后是拾遗。

古人所谓的地理和现代的地理,大体上是一回事,只不过今天的地理更多的是指囊括了山川、气候、物产、交通等在内的综合学科,即地理学。也就是说,照今天的分类,地理起码还要涵盖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等各种“土地之所有”,这些元素其实就是我们如今挂在嘴边的地名。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八闽通志

福建一省的地名带“陈”字或“林”字者极多,近现代不论,单是《八闽通志》中所收就不下百例。

带陈字的山有陈岩山、陈洋山、陈田山等,水有陈塘溪、陈塘、陈湖、陈仔洋、陈溪、陈公漈等,纯粹的地名有陈湾陂、陈店岭、陈公桥等。这些地名的来由都与陈氏有关,如崇安县的崇溪,“小溪源出崇安县南山岭,下注清潭溪,旧溪侧多陈姓,故名”;永春的陈田山“在二十一、二都,昔有陈姓者耕于山麓,因名”;惠安的陈平山,“相传唐时有陈平者,精地理术,乘牛过此,遂暝目而化”;陈店岭乃是“唐末晋安陈转运使居此”;沙县的陈公漈,“瀑流数十丈,下有陈氏居焉”;如是等等……

乃至还有虽无陈名、仍有陈氏之地,如龙溪县之万松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

;如漳浦县之将军山、将军屿、磨剑屿等,都得名于上一篇写到的开漳圣王陈元光。而一些神异传说中,也多以陈氏为第三者的视线,如尤溪县有龙潭、龙祠,“昔乡老有陈归者,见黑龙横亘水面,奔告乡人,皆见之,士人五度状其形,刻于潭侧石壁,以表灵异”,再如上面提到的陈岩山,又作陈仙山,相传为古之隐士。

带林字的除了林浦、林塘、林婆湖、林墓峬等常规地名,该有的传说一样不少。等闲的如唐林慎思曾读书于长乐之筹岩山上石室,宋林奕之尝读书于福清之网山。还有接近神话的侯官县之道士井,“晋时林氏入闽,有华阳道士谓之曰:‘可凿井于南山足下,若遇磐石当止,必有泉焉。’林氏如其言,果见磐石。俄有白豕跃入井中,泉随涌出,至今大旱不涸。”再如福清县之石竺山,“昔有林玄光于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今有虎岩溪,石上有井,旱不涸,或曰炼丹井。”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一句话就可以说出答案,那就是:

陈林半天下!

这也是我在前三篇《封神知识点:陈氏传奇》中反复引用的一句话,意思是福建的巨族大姓以陈、林二姓为首,两个姓加起来占据全省人口的半壁江山。这句话放到现在当然很夸张,然而在唐宋两朝,恐怕还真的无限接近事实。

追溯背后的历史原因,却发现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事,它涉及到福建历史上“八姓入闽”的传说。

永嘉南渡是改变了中国南北格局的史实。

五胡乱华初期,匈奴刘氏建前赵,俘虏晋怀帝、晋愍帝,西晋亡国亡得彻彻底底。史载“永嘉之乱,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众唯一旅……巨猾滔天,帝京危急(《晋书》)”,在这种情况下,中原衣冠南渡,一部分士族、百姓渡过长江来到江南,为汉人保留了宝贵的文化和人种。他们尊司马睿为首,是为晋元帝,重建东晋。

据记载,八姓入闽便是此时。《八闽通志·拾遗·兴化府》云:

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除此之外,还有《林氏族谱序》、《直斋实录题解》、《闽书》、嘉靖时《固始县志》、乾隆时《福州府志》、光绪时《漳浦县志》,加《八闽通志》一共是七种。这七种书年代最久的是《直斋实录题解》,作于北宋,里面引用了唐林谞(林氏后人,生卒为811-890年)所写的《闽中记》,“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但唐代去永嘉南渡时至少已达650年之久(307-850年左右),这事儿有多荒唐?就像研究元朝历史用今年才修成的《元史》,时间太过久远,是不能作为信史的。因而朱维干、葛剑雄、尹全海等诸位前辈学者都提出过合理的质疑,认定“八姓入闽”只是移民传说而非移民史实。

当然他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八姓入闽,只是觉得以永嘉南渡为代表的福建第一代移民(也许并不仅限于八姓)极少罢了。毕竟这事儿没有正史记载,太过玄乎。

但即使没有八姓入闽,也改变不了上述八姓如今在福建蔚为著姓的事实。

通过前面几篇的描述,我们已经知道了陈氏之所以能在福建开枝散叶的根由,主要是五大主系脉派的功劳,而其中又尤以陈元光最为著名,而且于史有考,虽然面目模糊,但其人其事大体上是接近民间传说中那个开漳圣王的。

使人疑惑的是林氏。上篇 我把那句话写作“林陈半天下”,评论下就有人告诉我,按数据说话,在南方的闽、粤、台,陈氏的人口都较林氏为多。虽然窃以为不管是陈林半天下还是林陈半天下都实在没必要争论,但是这毕竟也透露出在福建省的人口数量上和质量上(乃至闽粤台),林氏确实都已经做到与陈氏平分秋色、甚而胜出的地步!

不显山不露水的林氏为何能够逆袭?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五胡乱华资料图

1、赶上了几次入闽的主要机会。

中国真正的乱世,一次是五胡十六国,长达四百多年(304-439年);另一次是五代十国,长达七十多年(907-979年),虽然时间短暂,但混乱程度一点儿也不比五胡时期差。“八姓入闽”的移民传说便始自永嘉之乱,而基本终结于北宋初年江西义门陈氏分庄,这个过程长达650多年(307年-960年)。

《八闽通志》写福清县之小练山时说:

五代间,有卢、林二氏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卜居于此;至宋,二族日益繁盛,尝构义斋以教子弟以及旁近之人;淳熙后,登第者相踵,而林乃其倡也。

足见在五代时仍有以林、卢两姓为代表的中原士民迁入福建。

而义门陈在经历了唐宋“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的辉煌后,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奉旨分庄,1庄分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1庄,从此陈氏分布全国72郡。前几天我写的 这篇文章下,有全国各地的陈氏子孙留言,其实他们基本上都出自这次分庄。当然陈氏在明初还奉朱元璋之命经历了第二次分庄,但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持久力都无法与北宋分庄相提并论。

陈、林二姓都经历了几次主要入闽,在以百年、千年为单位的繁衍史中,两家可以说同台公平竞技,在机会比另外几姓多得多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势相颉颃的状况可以说毫无意外。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林则徐虎门销烟

2、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两个能与陈氏的胡公满、陈元光相媲美的绝代人物。

明永永时期才子梁潜曾为状元林环(林崇璧)手中的林氏族谱作过一篇序,对研究林氏源流及世系传承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氏之先,系出殷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谏而死,夫人方娠,惧而遁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子。及武王之克殷也,求比干后,得所生子,封之。以其诞于林中石上也,赐之姓林氏,名之曰“坚”,此林氏得姓之始也。历汉太子太傅尊,尊以《尚书》论石渠,始居济南。晋永嘉之乱,黄门侍郎颍从中宗南渡。颍二子:曰懋,为下邳太守,林氏居下邳者皆懋之后也;曰禄,自散骑中常侍、合浦浦郡太守,改晋安,因家焉。至唐,林氏在晋安者尤盛。

汉族现在所有的姓氏,几乎都能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那场大战——武王伐纣。武王确实仁慈而伟大,周灭商之后,《封神》中说他“亲王、功臣、帝王后裔,共封有七十二国”,前几篇知识点系列提到的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大舜之后)满便被封于陈,而这位林氏先祖也被他寻访了出来,赐姓林氏,名坚,先拜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为博陵公。

但不管怎么样,伟大的不是林坚,而是比干。得益于《封神演义》的流行,大家都知道商朝丞相比干,为国为民劳苦功高,忠心耿耿独擎社稷,因烧了轩辕坟被妲己算计,摘了七窍玲珑心而死。其实在历史上比干依然伟大,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千古之下还让人心向往之。他见纣王淫乱,微子、太师、少师等皆去,他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于是强行进谏。纣王不能听,反而说“我听说圣人有七窍心”,将比干胸膛剖开,看他的心长什么样。纣王虽然憎恶比干,但依然以圣人称之,可见比干在商朝的人望之佳、风评之美。武王易代,封比干之墓,并以其子为官,也证明了对比干的肯定。

所谓两个绝代人物,一个就是比干,他开创了林氏一姓,并且将那种忠烈与浩然之气传承给了后代,成为了他们最宝贵的遗产。林氏杰出后裔林则徐,靠虎门销烟的伟大功绩留名青史,并说了那句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相信林公说出这句话时,心中所想一定是不负三千年前的林氏先祖!

乃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身上也是这种感天动地的精气神儿!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影视剧中比干

第二个是林禄。

西汉时,林氏的一支林尊定居于济南。永嘉之乱时,这一支林氏追随司马睿渡江,生两子,林懋开创了下邳林氏一脉,林禄开创了晋安一脉。晋安即今福州,此为林氏入闽之始,故被尊为林氏开闽始祖。

与陈氏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一样,林禄亦于史无传,但在林氏的族谱中,这是一个完全不逊色于陈元光的绝顶人物。

根据莆林族谱及《林禄大典》记载,林禄(289~356年)原为琅琊王府麾下参军,司马睿称帝后封之为招远大将军,向南开拓。林禄奉旨,以铁甲劲旅、经数年征战平定福建,并主导设立了晋安县,并在太守任上长达32年(卒于任上,相当于终身太守)。至于他的“晋安郡王”的称号,就不知是生时赐封还是死后追封、抑或是后世追封了。

陈元光平定蛮獠啸乱,上书朝廷设立漳州,终身为漳州刺史,乾隆时期被追封为开漳圣王,为陈氏将军派始祖。对比林禄和陈元光的事迹可以发现,两人是如此相似。而陈元光有零星史料可查,基本可以认定为真,林禄则于史为据,因而有人怀疑他是伪托,是伪造陈元光生造的一个先祖。限于学识,本人不敢置喙,只想强调一点,无论林禄是真是假,林氏先祖也必定有这样一个林禄似的人物,将开闽的精神传承给了千千万万林氏子孙,才成就了今日的林氏精神和林氏辉煌!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禄公像

3、林氏修书。

据尹全海先生在《‘八姓入闽’考释》中考证,目前记录“八姓入闽”的原始版本“四姓入闽”的《直斋书录题解》、嘉靖《固始县志》和光绪《漳浦县志》等均来自《闽中记》。

《闽中记》有三个版本,一是东晋陶夔所作(394年撰成),二是唐朝林谞所作(851年撰成),三是宋朝林世程所作(1041-1048年左右撰成),独宋朝的版本传世,陶本、林谞本都已湮失,故此今天所有的“八姓入闽”记载,其实都来自宋朝林世程所作的《闽中记》。

而无论是林谞还是林世程,都是福建人,且都是林氏子孙。他们修的方志,自然要为本姓张目,突出林氏在开发和建设福建的过程中的最重要之地位。

《八闽通志》成书于1490年,离最后一版《闽中记》成书时也已过去了400多年,因而沿用了林氏的“研究成果”也是毫不意外的事了。而且修《八闽通志》的黄仲昭,正是“入闽八姓”中的黄氏后人,老先生修此志,至少也带着一丝为先祖“与有荣焉”的使命感,林世程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作为黄氏子孙,实在没必要对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观点进行辨析和考据。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影视剧中害死比干的妲己

4、莆林号称莆田第一望族,子孙为高官名士者极多,因而势力及财力双雄,无论是在家族繁衍还是文化影响方面都占尽了优势。

据梁潜作《林氏族谱序》,有唐一代,林氏已堪称福建诸姓之首,所谓“林、黄、陈、郑”,反映的正是这种排名。原本晋安郡王墓有争议,按《惠安县志》本为赵将军墓,时为明朝高官的林俊根据家谱,确认这是林禄之墓,从此成为定例,无人敢争,反映的正是这种恐怖的影响力。

《八闽通志》中,林氏初入闽便有神秘的华阳道士为之指点凿出被视为生命之源的井水;仙游县之卧牛山,原为傅氏族居,有唐僧涅槃石说偈“二百年后,异姓同光”,后来果真有一支林氏迁到此处……全书中,林氏世居之处极多,这雄辩地证明了林氏对闽南水土的开发和建设。此外,除林氏杰出子孙入志外,向来被轻视的林氏节妇、烈女、孝女入志者也极多,如倪神保之妻林氏求祷上天, 宋陈枢相之妻林氏有丈夫之志,宋福建招抚使刘仝之妻怒斥有司等事。

但这些都比不上东南沿海信仰的妈祖神也为林氏之女神异!

《八闽通志》中,妈祖被称为天妃,全称弘仁普济天妃。明时各地有天妃宫、天妃庙等,福州府之天妃宫在水步门内、左城垣下。元朝翰林编修倪中曾记云:

神姓林,世居莆田湄州屿,都巡检孚之第六女也。生于宋元祐八年,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乡民以疾告辄已,室处几三十年而卒。有庙在莆田之江口。绍兴间,有司以灵应闻于朝,封灵惠夫人。十有二封,而至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父母娣及神之佐,皆有封号。元改封护国明著天妃。四封而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灵应’。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加封为弘仁普济天妃。紧跟着《通志》指出,这位天妃娘娘世居莆田,又是林姓,那便正是出自莆田林氏,“妃莆人也,莆之林氏最盛,其谱谍犹有存者。”

如果说林氏在世俗方面的影响力是恐怖,那么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堪称超凡入神,藉由妈祖的造神成功并扩散到东南沿海,林氏非但稳固了莆田第一望族的地位,更在实际上成了闽地第一著姓。

从《八闽通志》中的地名,看福建的“陈林半天下”现象

湄洲妈祖祖庙

事情说

一部《八闽通志》,半部移民历史。

福建移民的历史就是八姓入闽的历史,中原士族从永嘉之乱南渡之后,经济重心随之向南转移。华夏的脚步一向都是要看见翻不了的高山、趟不过大海才肯停下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原早晚要走到闽南这块土地之上。八姓入闽无论在何时完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来到了这片七闽之地,并创造了独属于汉民族的辉煌。

三千年前的商丞相比干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人会走那么远,而天下又是那么大。得益于陈元光的巨大影响力,陈氏的辉煌一开始是超过林氏的,然而借助于不屈不挠、忠正刚直的比干精神,林氏终于异军突起,成为与陈氏平分秋色的存在。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八闽通志》、《“八姓入闽”考释》、《林氏族谱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