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補貼時代,造車新勢力“遇劫”怪誰?

撰文 | 李詩韻

8號樓工作室

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受挫了。中汽協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持續三個月同比下滑。

近幾個月來,圍繞著造車新勢力的負面新聞不斷。本應是風口上最耀眼的企業,如今卻都籠罩在裁員、維權以及自燃等重重陰霾下。後補貼時代,新能源車企的“洗牌遊戲”才剛剛開始。中國造車新勢力們如何“渡劫”?或許還是一句老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後補貼時代,造車新勢力“遇劫”怪誰?


後補貼時代 “斷奶”影響明顯

根據中汽協9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5個月同比下降,其中新能源汽車也連續3個月下降,消費動能仍處於不足狀態。

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9%和34.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4萬輛和6.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6.1%和33.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萬輛和1.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44.1%和38.4%。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向8號樓介紹,近三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下滑主要受到補貼退坡和限購的影響。在限購城市,購買新能源車還因牌照等因素,導致新能源車購買量降低。而在非限購地區,由於新能源車補貼滑坡之後,新能源車(價格)相對比較高,消費者購買存在觀望情緒。

近三個月,龍頭車企如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汽車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7萬輛,同比下滑51%。北汽新能源9月銷量約1萬輛,同比下滑13%。

比亞迪方面向8號樓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未來將經歷一個不斷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其中,具備核心技術和規模優勢的頭部車企將更具競爭力。面對行業發展困境,比亞迪也有一些預備措施,包括在電池、電機、電控和IGBT等新能源車核心技術方面,通過規模化的效益降低成本等。

造車新勢力“渡劫”: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外部環境凜冽情況下,造車新勢力自身發展問題開始浮現。例如造車新勢力龍頭之一的蔚來汽車,今年來已經被汽車召回、裁員、以及融資羅生門等負面新聞纏身。

在今年6月,因動力電池包存在安全隱患,蔚來汽車召回了4803輛ES8電動汽車,佔該款車型交付數量的27%。8月,蔚來汽車傳出裁員消息。在9月電話會議上,蔚來方面表示通過結構調整和拆分非核心業務,將員工人數從2019年1月的9900人減至7800人。

蔚來一邊節流的同時也在開源。

造車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而蔚來汽車在資金使用方面又被業內認為頗“大手大腳”。在此需求下,蔚來也積極謀求融資。今年5月,蔚來汽車與亦莊國投簽訂框架協議,獲得100億元融資金額;9月,蔚來與騰訊、李斌簽訂了可轉換債券認購協議。

但融資計劃進行到10月,蔚來卻遇到了當頭一盆涼水。10月,市場頻頻傳來蔚來汽車要與浙江省吳興區融資的信息。但根據《科創板日報》16日報道,浙江省吳興區政府新聞辦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針對此前蔚來汽車與浙江省吳興區50億元相關融資信息,“洽談過,無意向性協議。鑑於評估風險過大,已停止進一步洽談”。

除了蔚來,小鵬以及威馬汽車也在匍匐前行。今年7月小鵬汽車新車發售,遭遇車主維權,此後小鵬汽車推出“G3 2019款車主專屬權益細則”補償方案,才算勉強平息風波。而9月,威馬汽車則捲入吉利汽車知識產權糾紛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和吉利汽車研究院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起訴威馬汽車的四家公司,索賠金額達21億元。

從汽車交付數據來看,蔚來、小鵬以及威馬汽車三家雖然處在前三寶座,但位置也不是那麼好坐穩。受“換代切換”影響,8月小鵬汽車的銷量只有231輛,一度被哪吒汽車反超。崔東樹認為,現在的造車新勢力前三名完全有可能被其他企業反超。“隨著技術和供應鏈的提升,這些企業建立的傳統優勢,先發優勢(都有可能)會被別人超越。”

對於眼下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遭遇,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除了新能源補貼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更為根本的問題是造車新勢力們自身是否真正具備競爭力。

“這個市場(新能源車)是剛剛開始,還是一個試探性的,特斯拉在中國也沒有大量開賣。原來我們那些所謂的生產很多的(新能源車企)都是靠著政策的,現在政策變了。”賈新光說,“新勢力多少年了,沒有政策(就不行了)。怎麼是有競爭力?能不能有穩定的大批量(生產),能不能賺錢,不能光說融資,(要看)什麼時候賺錢。”

如何造好車、挖客戶

一場寒流來襲,處在成年期和成長期的人表現能力明顯不一。有人選擇躲避,有人在等風過,也有人會正面迎接。

在上週末北京一場“新能源汽車資本論壇”上,熟知的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一二把手均有出席,從他們的發言中或許可以對行業前景窺知一二。論壇上,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直言“如果車企重客戶體驗而輕基本功,永遠造不出好車”。奇瑞新能源總經理高立新表示,“從傳統車的角度說,老老實實做車,把新能源做的車與傳統車相媲美。從傳統車市場裡把客戶拿過來,企業就能生存下去。”

長城歐拉寧述勇認為中短期內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可能性低。而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在期待未來兩三年內電動汽車拐點的到來。他覺得目前電動汽車到達了5%的規模,接下來二到三年可以達到10%的規模。

雖然近三個月,新能源汽車遇冷,但前三季度對比去年而言總體還是向上發展。中企協《2019年9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指出,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8.8萬輛和87.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0.9%和20.8%。

寒流來襲,冬天更近了。站在風口等春來的,也最易感到春寒。

讀者爆料和意見反饋歡迎發送至:

[email protected]

圖片來自於網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