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胡雪巖畫像)

大概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商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富裕的緣故,這些富裕起來的商人急於給自己尋找一個精神上的父親,於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就這樣被大家捧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

彷彿在一個“一元化”最為厲害的封建王朝時代,真有這麼一個商人可以“傲王侯”。

可是,在“利出一孔”的“一元化指令型”社會當中,真可能出現一個突破“指令”的商人出現嗎?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去研讀、去梳理目前能找到的胡雪巖史料,結果發現,真實歷史中的胡雪巖發跡過程一點兒也不傳奇,甚至很醜陋,很殘忍。

胡雪巖也不是一人對抗整個體系的傳奇人物,相反,他就像跟隨在老虎獅子後面的豺狼一樣,靠分享老虎獅子的殘羹剩飯獲得了自己一生的第一桶金。

這讓我不禁感嘆,哪有什麼慧眼識英雄,哪有什麼任俠義氣,不過是在封建王朝重重天幕之下,匍匐在地的卑微生靈而已。

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一個相對小說和傳奇故事,更為真實,也更為黑暗和殘忍的胡雪巖發跡故事。

高陽先生小說《胡雪巖》裡說胡雪巖的發跡源於他在錢莊做小夥計時對落魄書生王有齡的資助,這是目前最為人所知的關於胡雪巖發跡的故事會;然而至少稍微考察一下史料,就能知道高陽先生這個說法純屬小說家虛構。

首先,通過《清史稿》等史料我們知道王有齡的父親是王燮,王燮是嘉慶二十三年舉人,受到當時福建巡撫顏檢器重,進入顏檢幕中做了一名師爺,這是王燮仕途的起點。

八年後,也就是道光六年,王燮以一榜出身的身份(進士是兩榜出身,舉人為一榜,也可以視作正途)分發到雲南任知縣,之後幾十年裡王燮歷任曲靖、河陽、巧家同知、署順寧、麗江知府。

即使不算王燮幾十年宦海生涯貪汙受賄所得,即使是養廉銀這種正規收入,因為他一直在雲南、甘肅這些“老少邊窮”地區為官,養廉銀都是最高等級。以麗江知府為例,一年養廉銀就有4000兩左右,而當時一個壯勞力一年收入不過十幾兩銀子。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話劇《親愛的胡雪巖》)

王有齡一直隨父親在任上做大少爺,是晚清標準的官二代,他又怎麼可能需要胡雪巖資助他500兩銀子捐官?

更何況按照《清史稿》記載,王有齡很早就清楚自己沒有科舉的天賦,很早就花錢捐官出來做事情了。

王有齡是道光十四年報捐鹽大使的,之後又在道光十九年由吏部簽發浙江,而在此期間,王有齡父親一直在麗江知府任上。

有現任知府的父親,王有齡還需要靠錢莊小夥計胡雪巖嗎?

更何況王有齡還有一個比胡雪巖有力得多的官場靠山:深受咸豐帝賞識的何桂清。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何桂清的父親曾是王有齡父親下屬,因為何桂清很早就顯露在科舉上的天賦,所以王燮一直資助何桂清讀書、科考,何桂清也不負重望,他在道光十五年,才十九歲就以二甲四十九名的成績進入翰林院。隨後一路升遷,咸豐四年他已經做到了浙江巡撫。

而此時,王有齡正在湖州知府任上做官,何桂清自然投桃報李,經常向朝廷舉薦王有齡。

由於何桂清舉薦王有齡次數太過頻繁,以至於咸豐帝在何桂清的奏摺上批了“王有齡、王有齡、王有齡”三個字以表示不滿。

綜上所述,“胡雪巖資助落魄書生王有齡”純屬小說家杜撰,不能當真。

那麼,胡雪巖靠什麼得到了王有齡的賞識呢?

其實胡雪巖是靠給王有齡當“爪牙”或者說“幫兇”才得到王的賞識,真正挖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電視劇中的胡雪巖》

按照胡雪巖嫡曾孫胡亞光先生的說法,胡雪巖早年在阜康錢莊做學徒,主人膝下無子,看胡雪巖勤敏有膽識,對他非常器重,在去世時,就把錢莊留給了他。

當時江南地區錢莊和今天銀行還不一樣,本錢並不大,阜康錢莊又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錢莊,因此,胡雪巖繼承阜康錢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為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之際,胡雪巖的小錢莊其中一項重要的生意就是給武官放貸,當然這是一項非常有風險的項目,如果武官戰死,這筆貸款就損失了,只有武官活著並且獲得勝利,胡雪巖的投資才能賺錢。

在當時,沒有政府關係的胡雪巖也只能從事這樣高風險的項目,但是這樣的項目使得他和官場聯繫變得緊密,之後他被介紹給了王有齡。

王有齡這個時候在幹什麼呢?

因為清朝糟糕的金融體系,王有齡主要工作是為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隊籌集軍費。

而在當時候,窮人已經壓榨不出什麼錢了,真正出錢大戶是浙江的有錢人。

但是在“一元化指令型社會”結構中,哪些人才有更大可能成為有錢人呢?自然是和官府關係密切的人。

尤其是浙江這樣的科舉大省,每一個浙江有錢人都認識一兩個朝廷命官,這絕不是誇張說法。

因此,對有錢人“勸捐”就不能像對苦哈哈那樣敲骨吸髓,必須留有餘地,但是留多少餘地,這就是一門學問了,如果留多了,軍餉湊不夠烏紗帽不保;可要是錢拿多了,惹得有錢人發動關係花錢買奏摺彈劾,最後被彈劾丟官,還是烏紗帽不保。

所以王有齡的“勸捐”活動必須有熟知地方大戶經濟狀況的金融界人士主持才能“拔最多鵝毛,聽最少的鵝叫”,可是對於浙江當地已經功成名就金融圈人士來說,他們犯不著為了王有齡這個雲南人(封建王朝慣例,外地人做本地官)得罪家鄉士紳,畢竟王有齡可以換一個地方做官,而他們可沒法換一個老家。

所以王有齡只能用胡雪巖這樣還處於底層的小錢莊老闆來幫忙,而對於胡雪巖來說,他也沒有任何依仗可以拒絕知府大人的要求。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胡雪巖實乃“浙奸”)

應該說在胡雪巖的幫助下,王有齡的“勸捐”(逼捐)事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當然也搞得浙江士紳民怨沸騰。

這從王有齡死後,奉命調查王有齡生前種種行事的曾國藩奏摺就能看出來:

“浙江巡撫王有齡……先後以勸捐斂怨不能勝任等詞參奏。疊經諭旨曾國藩查明具奏,旋具奏稱

該撫在浙,因官紳不和,又不能制馭兵勇……”

曾國藩奏摺裡最為關鍵的是王有齡多次因為“勸捐斂怨”被彈劾,而且他擔任浙江巡撫期間“官紳不和”,為什麼不和?不就是因為“勸捐”(逼捐)。

另外,當時左副都御史王履謙因為自己是浙江人的緣故,所以也多次彈劾王有齡逼捐。

“王履謙因勸捐一事與王有齡互相齟齬,張景渠是否辦理未善?著慶端於到浙後秉公確查。”

由《同治實錄》這條記載可知,王有齡“勸捐”(逼捐)事業確實在浙江士紳中引起了公憤。

即使《清史稿·王有齡傳》也不得不承認“富民捐輸已倦,而有司持之急。於是團練大臣王履謙劾有齡虐捐,遇事多齟齬。”

關於胡雪巖參與王有齡“勸捐”(逼捐)事業,當時擔任浙江按察使的段光清後來在他的《鏡湖自撰年譜》裡就記載了紹興富戶張廣川因為和胡雪巖有生意糾紛,結果胡雪巖就指使人去誣告他私通太平軍,最後張廣川只能向捐輸局“捐”十萬兩銀子以瞭解此事。

多年後段光清還心有餘悸的表示:“胡墉之遇事傾人,真可畏哉!”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太平天國攻城圖)

而史料記載當時張廣川的經歷並不是個例,因為嘉興失守,為了保衛湖州,只得依靠紹興、寧波提供錢糧,所以出現了“紹興十倍加捐之議起矣……紹民之怨從此深矣。”簡單來說,王有齡要求紹興“捐”出比計劃多十倍的錢出來,這大概也是紹興人王履謙和王有齡最終鬧翻的根本原因。

當然,胡雪巖也是在這個時期從一個普通的小錢莊業主,變成了浙江數一數二的有錢人,至於他是怎麼在從事勸捐(逼捐)事業時順便讓自己富貴的,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根據段光清的記載和合理推斷,他在協助王有齡勸捐(逼捐)過程中肯定也沒少在這裡面撈錢。

也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胡雪巖,他的第一桶金其實是靠給王有齡做“打手”,幫助外鄉人王有齡敲詐本省富戶賺來的;這在普遍講究“鄉誼”的時代,是非常罕見,也是特別被人鄙視和看不起的。

胡雪巖為什麼被浙江士紳恨之入骨?因他靠出賣士紳賺取了第一桶金

一個真正的士紳,一個在家鄉被讚譽有加的士紳,應該是像王履謙那樣,為了維護家鄉利益不惜和推薦他擔任團練大臣的同僚(王有齡)決裂。

正因為胡雪巖在家鄉聲名狼藉,所以他才會在王有齡被太平軍包圍在杭州城內時想盡辦法試圖援助王有齡,因為胡雪巖知道,王有齡要是死了,那麼浙江士紳們會選擇報復在他胡雪巖的身上。

事實上也是如此,左宗棠還沒有到杭州就任閩浙總督時,耳朵裡就灌滿了胡雪巖的壞話,原本左宗棠是打算用胡雪巖的“人頭”平息浙江士紳的不滿的,那麼是什麼讓左宗棠打消了這個念頭呢?

今後有機會我再給大家介紹。

《清史稿》、《同治實錄》、《鏡湖自撰年譜》、《浙江上層士紳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表現及特點》、《胡雪巖發家之謎》、《傳說中的現實――紅頂商人胡雪巖》、《從胡雪巖故事看官商關係與商法要義》、青年學者劉三解《胡雪巖系列》、《從看中國近代早期的官商關係》、《曾國藩為什麼不救浙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