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古城乡扶贫产业从“破零”走向壮大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力使农村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从“破零”逐步走向壮大。

◆打好特色牌

“这边的药材种植几年了,现在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两年国家的三农政策对老百姓来说越来越好、各种补贴也很好,我们跟着大企业一步一步地好好发展,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古城回族乡沙卡村村民祁存录说。

据了解,沙卡村共有150户540人,其中贫困户11户,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除了村民外出打工,去年,沙卡村成立了合作社,专门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

“每流转一亩土地,村民就可以有400多元的收入。”沙卡村村委会主任祁吉林说,为了种植中药,沙卡村大部分土地都实现了土地流转。他预计,如果今年中药销路还像去年那么好,村民的人均收入有望突破一万元。

近年来,古城乡以发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的村作为试点,努力推动全乡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同时,积极发挥由党员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如沙卡村党员祁昌寿成立的宏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沙卡、且尔甫、木场、总门、北村的56户贫困户提供器械进行免费耕地、收割;扎门合众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党员张秉梅将该乡114户贫困户吸纳为合作社会员,通过以点带面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切实发挥增收效益。目前,古城乡14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山城等7个贫困村利用50万元集体资金发展光伏产业;新庄尔等7个非贫困村利用40万元资金购置铺面。

此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种植羊肚菌、露天蔬菜、药材等,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

◆做强支柱产业

近日,古城乡且尔甫村的马铃薯进入收获期,农民们在田间采挖马铃薯并装袋、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古城乡结合本地地域特点,积极谋划,大力发展全覆膜马铃薯种植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青海三江集团威斯顿薯业公司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积极扶持引导农户种植马铃薯,增加农民收入,并达成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角收购联点村贫困户马铃薯。

古城乡石碑村距平安城区25公里,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一直以来,这里的农民基本靠几亩薄田养家糊口,再无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近几年来,该村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建设,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度假村干点简单的活,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媳妇也在这边干点小活,每天也有80元,一年下来,两个人挣的钱也够家里的花销。”村民王延明患有偏瘫,一只手和一只脚不灵活,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一个孩子上初中,媳妇操持家务,家庭经济拮据。好在依托石碑瑞丰花海,王延明有了收入。

石碑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贫困户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最大受益者。每到夏季,漫山遍野的花海让游客纷纷陶醉其中,而石碑村新的规划也在一步步实施。不但吸引了游客,还把游客口袋里的钱也吸引了过来。

今年以来,古城乡继续打造石碑村和扎门村乡村旅游特色村和扶持旅游扶贫项目。石碑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石碑村、黑林滩村每年增加收入2万元;扎门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扎门村、且尔甫村每年增收2万元;祺源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沙卡、总门、新庄尔村每年增收1万元;百草旭羊肚菌基地带动古城村增收1万元;木场示范村项目带动木场村增收2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古城乡切实为群众提供了增收机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