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選一個腿腳不便的兒子繼位?

諶海飛




有句話叫“上帝在關閉了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這句話用在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身上,是最貼切不過了。

朱高熾從小腿腳不好,走路不能支撐,需要人扶持。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得了小兒麻癖症,落下了殘疾後遺症。

在古人眼裡有殘疾的人被視為六根不全,是被瞧不起的,在許多方面受制度限制,比如科舉、做官等。

但在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眼裡他的這個孫子朱高熾就像是個神童,朱元璋雖然不喜歡他的小兒子燕王朱棣,但他非常喜歡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所以朱元璋親自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

腿腳不便的朱高熾的“另一扇窗”被打開了,從此他的“勢氣”不減,說他借“勢”也好,順勢也罷,終於坐擁了天下。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

01

朱高熾生性沉靜、為人仁厚,正是朱元璋期許的太平之世後繼者的素質。朱元璋為他豎起了第一道“勢氣”。



朱元璋及他的兒子們都是在馬背上打江山的人,個個驍勇善戰。但是朱高熾卻是個身體有缺陷的人,腿腳不便,走路都需要內侍太監扶著,更不要說騎馬射箭了。

但是小朱同志卻有另外一種秉異,自小喜歡讀書,請了許多有名的學者跟著學習,腦子很聰明,性格沉穩,為人仁慈忠厚,言行識度,讓人挑不出毛病。

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明史·仁宗紀》

朱元璋曾命朱高熾和秦王、晉王、周王的世子分別去檢閱軍隊,朱高熾獨自最後回來。老朱問他為什麼,小朱回答說:“清晨太過寒冷,是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飯後再檢閱,所以落在了最後。”老朱聽了心裡直樹大拇指,沒想到這個孫兒小小年紀還有這種見識。

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

朱元璋又要這幾個世子分別審閱奏章,唯獨小朱只拿關係軍民利益和百姓疾苦的奏章看,有文字謬誤的沒有聽見他回奏,老朱又問小朱是不是忽略了這些?小朱答沒有忽略,只是因為小錯不足以失去大的德行。

通過幾次考驗,朱元璋對他這個孫子那個滿意啊,這就是將來朱家子孫的榜樣!就這樣朱高熾在燕王封地的地位被確立了,只要朱元璋活著,他的地位就沒人能撼動。

02

朱高熾在燕王內閣成員中威望很高,及到朱棣登基後,滿朝文武都認可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獲得了第二道“勢氣”。

朱棣有3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朱高熾因為腿腳不便長期得不到鍛練,身體越來越胖。

再加上小朱同志喜靜不喜動,喜歡讀書,年少時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身體是越發的胖了,體質也差。



身有殘疾之事老爹朱棣心中就有疙瘩,再胖成個球,朱棣就覺得這個兒子橫看豎看就有點不喜。

朱棣不喜老大朱高熾,是因為有老二朱高煦比著,朱高煦勇猛異常,最像他老子朱棣。

可惜內閣朝臣堅決擁立嫡長子朱高熾,就是不妥協。朝臣擁護朱高熾是有原因的。

朱高熾仁愛、儒雅、博學、機敏,深得內閣和朝臣的擁戴,而且他是大老闆朱元璋親自立的燕世子,是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還是嫡長子,最符合封建社會長幼有序的制度。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命瘸腿兒子小朱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則帶領全部人馬去解救永昌。小朱當時就帶了1萬人馬守城,建文帝卻派遣李景隆帥50萬軍隊圍攻北平。

對於老百姓來說,打仗勝負和他們關係不大,換個當官的,他們一樣當老百姓,一樣生活吃飯。但是架不住小朱同志善撫士卒和民心,軍民一心抗敵,可以看出他在軍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由於兵力懸殊極大,北平城門幾度要被攻破,關鍵時刻小朱顯示了他的聰明才學,正直11月,趁著南軍停攻間隙,指揮人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城牆結成冰疙瘩。待到次日,南軍來看,別說攻城了,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怎麼攻,只能望城興嘆。

保住了北平城,小朱更是被軍民擁戴。北平防禦戰是朱高熾的機遇,這一戰為他集下了政治資本。

雖然朱家老二朱高煦跟著朱棣靖難過程中驍勇善戰,還救過朱棣的命,但是當朱棣回到北平,看到朱高熾為他守住的大後方老巢,感慨萬千,他暗中許諾老二的話恐怕無法兌現了,任何功勞都無法和守北平老巢可比。

其實朱家老二朱高煦渾身的毛病,“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學習,但卻不肯向學,而且言行輕佻,明太祖對他非常厭惡。”就屬於有勇無謀之人,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朱棣犯暈。

03

朱高熾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最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好聖孫”成為朱高熾的第三道“勢氣”。

“朱高熾的老婆張氏有著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張氏對自家外戚約束嚴格,不許他們參與政事。張氏對朱棣夫妻很是孝順,夫妻二人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朱棣寵愛。



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意思是說皇上有個好孫子,後繼有人了,朱棣一想,孫子輩皇帝有著落了,起碼3代之內政局是穩住了,當然就認可孫子他爹朱高熾了。

04

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堅決支持冊立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又有了第四道“勢氣”。

徐皇后生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長子朱高熾被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立為燕世子。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知子莫若母,老大朱高熾聰明仁厚不記仇,老二朱高煦勇猛兇悍,老三朱高燧善攻心計,徐皇后把兒子看的很透,所以她堅決站在朝臣一方支持老大朱高熾。



徐皇后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她天資聰穎,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人稱“女諸生”,深得朱棣信任。連皇后都支持瘸腿兒子朱高熾,朱棣最後也放下了,順水推舟選了朱高熾。

其實朱棣只是擔心小朱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05

結束語。

朱高熾繼位是上上下下全票通過的,雖然身有殘疾,但瑕不掩瑜,終將成為一代明君。

朱棣最終選了腿腳不便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也彰顯了他的英明,不然以後哪來的“仁宣之治”。

朱高熾繼位後做了轟轟烈烈一系列變革,可惜在位僅8個月就忽然駕崩了。看起來肥胖引起的健康風險古來就有,朱高熾好像就是突發的心梗、腦梗或是腦出血這一類的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明朝一代明君早逝,不然明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妖百慧1


朱高熾,大明第四任皇帝,繼承父親靖難之役奪來的大明江山,與其兒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的頂峰。

雖然他腳有不便,到父親朱棣還是選擇了他最為太子,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禮有之,廢長立幼奈是取亂之道,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開他們這幾個兒子去立孫子,他也不會“靖難”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愛冊封為燕王世子,所以為了穩定,還是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繼位。

第二,雖然兒子朱高熾腿腳不便,但是他為人性格不錯,適合做一個仁政之君,大明經歷開國以及靖難之役後,正是需要走養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國策,這點朱高熾就能做到。

反觀朱高煦,雖然勇武過人,勇冠三軍,有朱棣霸氣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還脾氣暴躁,一身戾氣,如果他繼位,可能在疆土上暫時會更加擴大,但是了免不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甚至難免會走隋煬帝的老路,過渡的投資民眾,從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雖然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一米八2022


朱高熾最終能勝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朱棣作為造反上來的皇帝他一直對外鼓吹,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不能選擇單純地遵從嫡長子繼承。那麼如果他堅持這個邏輯,就應該讓老二朱高煦當繼承人了。可是他絕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一定就會引發後果:一個皇帝肯定會有好多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自己最能幹,應該自己上,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奪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帝國還有得好嗎?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理智上他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當皇帝,否則子孫們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

第二個原因,

就是二兒子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寵了。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這麼個武將,雖然原來救過朱棣的命,但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原來支持他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他的好話了。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野心露出。朱棣這樣多疑的人,肯定會擔心要是朱高煦哪天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沒準兒自己還會被兒子宰了。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

第三個原因,

朝中文官集團的支持。朱高熾雖然是個腿腳不好不被待見的太子,但畢竟是嫡長子,文官集團從小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也是分不開的。



白頭山第一巴圖魯


永樂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為什麼選了又胖又殘疾的兒子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熾登基為帝,只是在位時間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熾長相很一般,還肥頭大耳,另外朱高熾腿腳有問題,也許曾得過小兒麻痺,行走的時候需要有人攙扶。

其貌不揚、身有殘疾的朱高熾,最終卻被朱棣立為太子,幾經曲折之後,朱高熾還是繼承大統。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選擇朱高熾作為繼承人呢?

第一個原因:嫡長子繼承製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長子來繼承皇位,對於皇室來講,嫡長子就是皇后的長子,從商朝開始,這個宗室制度就流傳了下來。在明代,祖宗家法還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問題上,很多大臣也會參與其中。

甚至大臣們會以立太子事宜為己任,一旦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摺就會飛到皇帝的辦公桌前,也會令皇帝不堪其擾。在考慮繼承人問題上,朱棣主要考慮的就是立嫡長子朱高熾,這個在明面兒上最靠譜,哪怕朱高熾有殘疾,立他為太子有理有據,大臣們也會認同。

第二個原因:朱高熾有戰功

朱高熾曾經堅守北平城,成功抵禦李景隆的進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幾乎是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過哪怕殺掉再多的建文舊臣,也無法掩蓋其篡位的事實,這就像是一場豪賭,朱棣則贏得了賭局。而對於靖難這場戰爭,不僅是朱棣的奪位戰,也是朱棣兒子們的權力爭奪戰。

最終朱棣會死,那他的兒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寧王討要朵顏三衛騎兵,朵顏三衛是全部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也是靖難之役的中堅力量。此時守衛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熾,守城這個工作十分不討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麼功勞,而一旦失手就會是大麻煩。

史料記載: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

朱高熾沒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守住北平城,等待父親歸來。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朱高熾合理分配了兵力,穩住軍心,在一場激烈的攻城戰之後,北平城巋然不動,朱高熾立下大功。

對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這個有先天殘疾的兒子,卻能有如此本領,讓他這個做父親是深感欣慰。這次守城之戰,給朱高熾積累的軍中威信,也成為他之後繼位的重要政治資本。

第三個原因:朱棣十分喜歡孫子朱瞻基

所謂隔輩親一般指爺爺和孫子的感情,有時候爺孫的感情甚至成超過父母。對於朱高熾,朱棣是有所懷疑的,但對朱瞻基,朱棣是極為寵愛的,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善於詩詞繪畫,且能力出眾。

在朱棣北伐中,他時常帶上孫子朱瞻基,著力培養這個皇太孫。永樂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樣身邊帶著孫子朱瞻基。在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朱瞻基突然失蹤在亂軍之中,由於明軍衝擊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敵人包圍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蹤,朱棣幾乎要崩潰,馬上命令部隊急速出擊,這才救出了身陷重圍的朱瞻基,可見朱棣對朱瞻基極其重視,甚至超過了他的兒子們。也正是因為對朱瞻基的喜愛,才決定讓朱高熾接任帝位。

第四個原因:朱高煦有陰謀奪權的企圖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他繼承了朱棣的好戰的熱血,不僅勇猛無比還能冷靜判斷形勢,是少有的優秀將領。

史料記載: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在白河溝之戰中,朱棣陷入苦戰,正是朱高煦及時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敗為勝。除了戰功卓著,朱高煦也繼承了朱棣的陰險狡詐,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特點。

在靖難之時,朱高煦是能征善戰的將軍,朱棣繼位後,朱高煦則一直在暗地中培養勢力,有不良企圖。以朱棣的精明當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陰謀,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儘快去屬地就藩,朱高煦則死纏拉倒就是不去。

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得多次說朱高熾的壞話,降低朱高熾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長此以往,朱棣也開始厭煩這個狡猾的二兒子,所以最後立長子朱高熾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熾能力有限,身有殘疾,但這不妨礙他是個有作為、有抱負的皇帝,他繼位後修正了朱棣的種種錯誤,廢除了很多苛政,也為很多人平反了冤獄。朱高熾的短暫統治,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棣沒有選錯人。

參考資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傳第六》


楊角風發作


雖說朱棣不那麼看好朱高熾,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朱高熾作為帝國的繼承人。對於這個選擇,朱棣是經過了多年的深思熟慮的,雖然曾有數次動搖過這個念頭,但最後朱棣還是堅持了下來。

朱高熾的煩惱。

朱高熾的煩惱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他太胖了,胖到連走遠一點的路時都需要下人來扶著。因為胖,他的父親“朱棣”並不那麼喜歡他,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那麼尊敬他,特別是朱高熾在完成世子向準太子的轉變之後。

本來作為世子的朱高熾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但當他成為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後,朱高熾的煩惱就更多了,他也想爭取一下這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像他之前是“燕王世子”的這個身份一樣,但是現在他不光得維護自己在父親面前的地位,他還得提防著自己的兄弟“朱高煦”。


朱棣的糾結。

朱棣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是不會有太多遺憾的。作為男人,他擁有了那份本不屬於他的皇位;作為丈夫,他娶了一個相濡以沫的妻子“徐皇后”;作為將軍,他親征漠北,打得北方勢力落荒而逃;作為君王,他開疆擴土(安南),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使萬國來朝,開創了永樂之盛世。


不過朱棣唯一的遺憾就是他的大兒子“朱高熾”,雖然朱棣心裡也知道朱高熾是小時候得了病才生成現在這副模樣,他也相好好疼愛自己這個兒子,但每當他看到朱高熾那痴肥如豬的身體時,就從內心翻湧出一陣厭惡。“俺如此英明神武,咋的就生了一個這麼肥笨的兒子?”

相對於朱高熾,朱棣更喜歡那個像他的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和他爹一樣,生得孔武有力,上陣殺敵時也不弱那些成名已久的武將,而且靖難的時候,朱高煦還曾多次救過朱棣的命,這樣的一個朱高煦自然是讓朱棣心滿意足的,所以每當朱高煦欺負朱高熾時,朱棣維護的都是朱高煦。

但是!朱棣的糾結之處就在這裡。選朱高熾做繼承人吧,朱棣又喜歡朱高煦多一點;讓朱高煦替掉朱高熾吧,他又心疼自己的大兒子。而且在靖難時,朱高熾在自己的大本營“北平”乾的還不錯,平常也不會犯什麼錯誤,要是把太子的位置給了朱高煦也是實在說不過去。

朱棣很糾結,於是他叫來了一個人,準備聽聽他的意見,這個人就是“解縉”。當解縉聽到朱棣問他的問題之後,解縉心裡也琢磨了起來,他是堅定的太子黨這一點是不用說的,但現在他的回答至關重要,如果他直言支持朱高熾就會引起朱棣的反感,“朱棣會以為朱高熾還沒當皇帝就開始拉攏當朝大臣了,難道想學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嗎?”如果解縉支持朱高煦,那正好遂了朱棣的心願,這種事情,解縉是萬萬做不得的。在朱棣的目光注視之下,這位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腦中突然飄過一個名字,那便是“朱瞻基”,在說出“好聖孫”這個答案後,朱棣笑了,解縉心裡的石頭也落地了。

朱棣有多疼愛自己這個孫子“朱瞻基”呢,據說朱棣在靖難前還是猶豫不決,而朱瞻基降生那天“朱棣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他的父親朱元璋送給了朱棣一副大圭”,在古代大圭是代表著權利的,而又是朱元璋親手所贈,這讓朱棣認為這是朱元璋對他的認可,而朱瞻基的誕生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正是朱瞻基的誕生才促使朱棣定下靖難的決心。而且朱瞻基聰慧過人,而且在性格上面很像朱棣,這就讓朱棣更加疼愛自己這個孫子,甚至連媳婦都給朱瞻基指認好了。




正是這個原因,朱高熾順利的將太子之位保全了下來。

除了朱高熾本身仁厚忠孝之外,他的兒子朱瞻基也給他助了一把力。而大明在朱高熾和朱瞻基這兩位帝王的治理下也達到頂峰,成就了“仁宣之盛世”。

歷史已經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沒有錯的。


無古無今呀


明成祖朱棣,一位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經歷過無數次是生死,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成為皇帝后,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征蒙古,全以勝利告終。如此威猛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不選擇驍勇善戰的朱高煦為皇帝,卻選擇腿腳不便的大胖子朱高熾為皇帝,其實原因在於一個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高熾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朱棣的寵愛,反而朱高熾令朱棣非常懊惱。朱棣經常懊惱為什麼自己這麼威武,卻生了個這麼窩囊的兒子,完全沒有一點的帝王之相。不過生的窩囊的朱高熾卻生了個非常機靈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雖然對朱高熾非常討厭,但對朱高熾的兒子非常喜愛。在自己批閱奏摺時經常叫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旁觀看學習,從來沒有叫過別人。關於朱棣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成繼承人來培養的跡象,史料中的記載非常之多。比如朱棣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時,不帶上朱高煦,朱高熾,偏偏只帶上朱瞻基,目的很簡單,為了樹立威信。

朱瞻基在蒙古跟隨將領追殺蒙古人的消息傳到朱棣耳裡時,朱棣震怒,即刻派人出去尋找朱瞻基,尋找到朱瞻基後,朱棣非常喜悅,畢竟帶朱瞻基來是為了樹立威信,如果把朱瞻基給整沒了,那麼就白費了自己那麼多年培養的心血。帶著朱瞻基追殺蒙古人的那位將領,害怕朱棣責罰自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兒子。畢竟如果朱高煦為太子,那麼下一位皇帝就是朱高煦的兒子。要朱瞻基為皇帝的話,只有立朱高熾為太子。

這也是為什麼朱棣不選擇威武的朱高煦為太子,而是選擇瘸腿胖子朱高熾為太子的原因。





永樂解史


自古以來,帝王選擇儲君都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家大事,對一個王朝國家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選擇最適當的儲君歷來都是帝王需要面臨的“考題”。

明成祖朱棣在選擇儲君時,同樣碰到了這樣的難題。其實說難也不難,比起後世的康熙帝來說,朱棣只不過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而已。擺在朱棣面前的就是,立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



歷史告訴我們,朱棣最終選擇的是腿腳不便、體型寬胖的長子朱高熾。不得不說,朱棣還真的是選對了人,要不然也就沒有後來的“仁宣之治”了。那麼,朱棣為何會選擇朱高熾呢?換句話說,相比較朱高煦,朱高熾有哪些優勢?

一、“嫡長子繼承製”是重要原因,朱高熾名分早已定下

朱高熾是朱棣正妻所生的嫡長子,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已被立為燕王世子,可以說名分早已定下。



朱元璋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並且傾盡所有資源培養他成為皇位繼承人。這幾乎就是給整個大明朝立下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傳承製度。即便在朱標太子英年早逝後,朱元璋還是按照這個制度冊立了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來的,但他起兵造反時所用的藉口乃是“清君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棣對於建文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是認可的,只不過建文帝削藩將朱棣逼上了絕路。



也就是說,朱棣雖然篡位,但他對於朱元璋所立下的皇位傳承製度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朱棣嫡長子的朱高熾顯然是儲君的第一候選人。

二、朱高熾“身殘”但能力足夠,朱棣沒有越過他改立朱高煦的理由

在靖難之役初期時,朱高熾奉命堅守北平。面對李景隆的50萬大軍,朱高熾令人不斷的往城牆上澆水,利用雪天的天氣條件,最終成功守住了北平城。這一次的勝績既展現出了朱高熾不俗的指揮作戰能力,贏得了朱棣的信任,又為其今後政治資本大大的加了分。



在朱棣領兵在外時,朱高熾留守監國,鍛煉出了很好的治國才能,也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朝政大事,既能夠讓朱棣對“後方”安心,也贏得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和擁戴。

可以說,朱高熾除了身體上的缺陷外,在能力上是沒有讓人詬病的地方。朱棣沒有理由僅僅因為他身體上的缺陷而貿然跳過他改立朱高煦為儲君。

三、戰爭過後“仁政”才是正確方針

經過了“靖難之役”和北方的戰爭,整個大明朝需要“休養生息”。這個時候需要帝王的“仁政文治”,而不是“武治”。

不可否認,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次子朱高煦展現出了不俗的軍事統帥才能,也數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可謂戰功彪炳。但當時明朝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新朝功臣多為武將。如果讓同樣“好武”的朱高煦繼承皇位,必然是以武治國,會令本因戰爭而“疲憊不堪”的大明朝更加“虛弱”,這是不利於後世發展的,甚至會動搖大明朝的根基。



朱高熾性格寬厚仁義,且喜好讀書。他若繼位必然是施以“仁政”治國。不要忘了,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仁厚”的性格。在對於後世治國理念上,朱棣和朱元璋在這點上可謂不謀而合,也可以看作是當時局勢下的最佳選擇。

四、“好聖孫”!出於大明長久發展考慮

朱棣就立儲問題曾問過解縉。而解縉的回答是:“世子仁厚,應該立為太子。”但朱棣並沒有表態,直至解縉又說了“好聖孫”三個字,朱棣才開懷大笑,從而堅定了立朱高熾的決心。而這位“好聖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與朱高熾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



雖然朱高熾的身體缺陷讓朱棣立儲之心搖擺不定,但皇長孫朱瞻基的存在又令朱棣“心動不已”。朱瞻基聰慧異常,自幼便深得朱棣的喜歡,如果傳位給朱高熾,那麼將來繼承皇位的必然就是朱瞻基。這樣一來,大明朝至少有兩代是可以安穩發展的。

反觀次子朱高煦的子嗣,各方面都與朱瞻基差之甚遠。站在大明朝長久的發展角度來看,此時困擾朱棣的立儲問題已然成了“選項唯一的單選題”。



綜合以上的諸多原因,腿腳不便已然成為了一個可以忽略的小瑕疵。朱棣選擇朱高熾為繼承人,是當時大明朝局勢以及長久發展的客觀角度上的唯一,也是最佳選擇。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以上是我的原創回答,不足之處懇請大家留言指出。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我,您的支持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月關略萌


首先,朱棣選擇朱高熾當太子,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也想選擇更像自己的朱高煦作為太子,然而朱高熾事嫡長子,在法律意義上說,他才是最合法的繼承人。而且身邊一幫儒士都堅守祖制,不斷給朱棣施壓,尤其是大才子解縉作用發揮明顯。另外,朱高煦雖然不怎麼滴,但是他兒子確實深的朱棣喜愛,也就是“好聖孫”的說法。


歷史也很逗


【尋歡評斷】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既嫡又長,名正言順!



朱棣的繼承人是朱高熾,即明仁宗,他能夠繼承皇位乃是實至名歸,絕非僥倖!

嫡長子決定了朱高熾是法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明仁宗朱高熾乃是皇長子,而且是皇后所生,又是嫡子,根據中國歷史主流的繼承製度,他都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還有一點,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朱高熾就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任命為燕王世子。

腿腳不便並不是皇位繼承人的必然否定項。

唐朝李承乾因為腿腳不好而影響了心態,其實唐太宗並非因為這個原因廢絀太子。

而且朱高熾腿腳不好未必是史實,可能因為體型肥胖行動緩慢而被人誤以為腿腳不好。

朱棣喜歡朱高熾的嫡長子

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類似於康熙皇帝喜歡弘曆,當時朱棣非常喜歡他的嫡長孫朱瞻基,有意要將皇位傳給他,這樣的話就必須要傳皇位給他的父親朱高熾。而且朱棣和他老婆徐皇后也都十分喜歡朱高熾的妻子張氏。

最重要的是朱高熾本人素質過硬,具備一個合格帝王的要求

朱高熾做太子時,多次在朱棣出征時監國理政。監國期間,為人寬厚、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德化天下,贏得了朝廷內外的一片讚譽聲。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朱高熾最終逆襲贏得皇位,和其監國時的這些親民舉措也是密不可分的。

朱高熾的諡號是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能夠獲得這個諡號,充分說明朱高熾的能力和影響力了。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難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於朱棣,串通宦寺,陰謀奪嫡;後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李尋歡111


朱高熾當皇帝,其實是大勢所趨。有三個趨勢,三種勢能鎮在他身邊,是潛滋暗長,漸漸養成,我們簡單給大家做個分析。
首先,朱棣本身的心思就在發生變化。我們前面講朱棣在篡位造反之後,他有幾個政治死結,他一生要想辦法把它打穿。其他幾個他都解了,唯獨最後一個,就是你怎麼選擇繼承人呢?
因為他一定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那他的合法性從哪兒來呢?一直按他講的,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嘛,怎麼能選擇那個蠢豬一般的嫡長子呢?如果堅持這個邏輯,你是不是要讓你們家老二當繼承人呢?可是他不敢嘛,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一定就會引發一個後果,大明王朝長不了。
你想,任何一個皇帝只要他有幾個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我能幹,應該我上,不是選賢任能嗎?不任命嫡長子嗎?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多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大明王朝還有得好嗎?肯定散了架了,這一點朱棣是知道的。
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理智上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自己看不上的兒子當皇帝,否則子孫們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他當皇帝時間越長,這個觀念他就越琢磨得清晰。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皇帝,也是這樣的,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和朱棣是一樣的,得位不正,他是通過玄武門事變,把老爹給抓起來,把哥哥、弟弟全家都給宰了,自己才當上了皇帝。所以他後來就害怕後面的子孫有樣學樣,所以李世民是最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
但是李世民倒黴,他大兒子不爭氣,就是那個李承乾。李承乾的名起得多好啊,承接乾坤,天然就是要當皇帝的嘛。但是李承乾不讀書、不上進,還好色,甚至還嘗試一點同性戀,最後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居然要派兵把自己所有的兄弟給殺了,自己當皇帝。後來陰謀敗露之後,那唐太宗李世民是實在沒有辦法,才把他廢為庶人。
這一點他做得內心極其痛苦,他不想讓自己的歷史重演,但是這種兄弟鬩於牆的事情居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所以他最後只好做了一個妥協的選擇,選擇那個脾氣最好的李治當了皇帝,因為他知道他脾氣好,只要他將來當皇帝,兄弟姐妹們都能保留下來。但是他萬沒想到,後面還有一個武則天,這是唐太宗的故事。
朱棣也淪入了一樣的邏輯,所以雖然他在情感上有一個偏向,但是他的理智漸漸會讓他明白過來的,這就是我講的第一個大勢。
那第二個大勢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去了他父皇原來對他的喜愛,你想想看,這也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事。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你這麼個武將,雖然原來你救過老爹的命,但是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嘛,對吧?原來支持你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你的好話了。
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確實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他那個小野心露出來了,你要說也不怪他,因為老爹原來許過給他嘛,說世子多疾,好好幹,將來我讓你當繼承人。所以這個心魔一旦種下去,那個小種子漸漸就要發芽。
剛開始呢,是選了朱高熾當太子了,朱棣說要不你也封個王吧,叫漢王,但是給你封在雲南。不去,雲南太偏僻,我要守在南京,南京花花世界好。也可以,不走就不走吧,你就在南京待著吧,於是就給了他一片宅子,這個宅子比太子的宅子還好。所以你看,這個時候朱棣其實是想扶植他的。
那這片宅子叫什麼呢?他不叫朱高煦嗎?就叫煦園,煦園是哪兒呢?就是今天南京的總統府。你現在到總統府去參觀,後面的那個花園還叫煦園,這就是朱高煦原來的宅子。
後來他又覺得我功勞這麼大,還是不夠威風,所以經常遇到人就說,你看我像不像那個唐太宗李世民呢?像不像秦王啊?這個話說的其實就跟要造反是差不多的,他其實已經露出了這個意思,就是你就是那個唐高祖李淵,現在那個朱高熾就是我大哥李建成,我功勞最大,我應該得江山。
而且這一點還有一個旁證,朱高煦曾經找他老爹朱棣申請過一支衛隊,這個衛隊的名字叫天策衛。這個名字太有講究了,什麼叫衛呢?這是明朝的一個基本軍事單位,一個衛大概6500人。
可是啥叫天策呢?這個名字太有來頭了,這是當年唐高祖李淵封賞給李世民的一個稱號,因為李淵覺得李世民功勞太大了,又不能讓你當皇帝,那怎麼封賞你呢?這樣,為你量身定製一個稱號,叫天策上將,李世民開的那個府就叫天策府,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事變,靠的就是這支基礎力量。
現在隔了幾百年,你朱高煦在南京城裡又擁有了這麼一支叫天策衛的部隊,6500人,實力是很嚇人的。那就是說,玄武門事變的事,沒準兒在明朝就可能重演。
朱棣再喜歡你,以他的性格,沒準兒哪一天突然一個念頭就會動出來,要是你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那我是誰呢?我不就是幾百年前的李淵了嗎,對吧?那我最好的下場也就是去當一個太上皇,沒準兒你還會宰了我。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
從後來這個父子關係的互動當中,你也可以分明地看到這一點,他是防著他的。朱棣不是經常願意在外面跑嗎?跑的時候都把這個朱高煦帶在身邊,你哪兒也甭去,你就跟著我吧。
在永樂十一年的時候發生了這麼個事,朱棣又有一次要到北京,就把這朱高煦也帶上了。到了北京之後,朱高煦就提出來,我要回南京,我要回南京,朱棣就跟他講,說現在天兒馬上就冷了,你等到明年開春再回去好不好?路上也不辛苦。
朱高煦就忍下來了,到明年一開春,他馬上就又把這事提出來,那真叫是一天都等不得。那朱棣當然就不高興了,但是也沒表現出什麼,就說你把你兒子留下來,陪我那親愛的皇太孫朱瞻基一塊兒玩耍,好不好呀?那朱高煦就不幹,說我要帶我兒子回南京讀書,我不能讓他留下來。
那朱棣馬上就跟他翻臉,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嗎?你不就是要回南京跟你大哥搗亂嗎?我當年也是把兒子放在南京給皇帝當人質的,這個心思我是懂的呀,你以為我把你兒子留下來是要當人質嗎?你那個糊塗心思啊,滾吧。
朱高煦前頭一走,後面聖旨就到了,什麼漢王,在南京還有大宅子,還有衛隊,沒那個事了,滾到山東去。給他封到了山東的青州,離南京你給我遠點,離北京近點,我來看著你,什麼衛隊,全部都給我遣散,當然後來也給他配了一些很小型的衛隊。
當然,朱棣是什麼人呢?肯定派遣了大量的特務在這些衛隊當中看著他。那過了不久之後呢,當然就有報告打到朱棣這兒了,說朱高煦在山東青州可不老實,跟當地的流氓混成一片,經常要擴展自己的隊伍,是不是要圖謀不軌呢?
那朱棣哪聽得了這個?肯定把他叫到南京來,是一通臭罵,差點把他廢為庶人,說山東青州你也別待著了,你給我滾到山東的北邊一個叫樂安的地方,那個地方距離北京是更近,我在眼皮子底下看著你吧。
所以你想,到此為止,朱高煦和朱棣之間那種父子親情已經變得非常之寡淡了,沒準兒這時候朱棣防著他,比防著朱高熾還要嚴重。就算他大哥這時候死了,你朱高煦當了太子,你那個太子的日子估計更不好過,這是第二個趨勢。
那第三個趨勢呢,就得看文官集團。因為人家朱高熾雖然是一個不得寵的太子,但他畢竟是正
位中宮,那些文官集團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什麼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是分不開的。
這就得要說到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是怎麼死的了,他最後一次北伐漠北,在回軍的路上,他突然得重病死了。你想,那是七月份,那個屍體馬上就要臭,所以文官集團這個時候就顯得特別重要,後來的那個著名的那個三楊之一,就是楊榮,楊榮原來的名字叫楊子榮,就是打虎上山那位英雄,一個同名。
楊榮在身邊就密不發喪,然後幹了一件事情,就把軍中的錫器給熔化了,打造了一頂棺材,然後把所有的工匠全部給殺掉,把朱棣的屍身就放在這個密閉的棺材當中,就是真空包裝,給運回北京。
那楊榮一方面安排大部隊是緩緩地向回走,因為這時候特別危險,你想大軍暴露在外,主帥又死了,旁邊還有蒙古部隊的出沒,所以這時候千萬不能慌神。而楊榮是單人獨騎馳回北京,和此時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商量該怎麼辦。
主要是三手了,第一,派出部隊去迎接;第二,北京城戒嚴,嚴密佈防;第三,在府庫當中提出銀兩犒賞士兵,以安軍心。所以很快朱高熾就在北京正式繼位,當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