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朝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陈廷敬生活在康乾时期,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他发现,当时一些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 金融基石,于是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并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这一举措无疑有利于维护币制稳定。在掌管吏部时,陈廷敬要求考察督抚须以养民教民为称职,督抚保荐州县官吏,无加派火耗、无赎货诉讼等劣迹的方才获准。在担任左都御史时,陈廷敬发现云南巡抚拖欠国家军用钱粮90万两,便毫不姑息,令部严惩。一时之间,京城内外官吏为之惶恐,吏治得以整肃。

一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陈廷敬出自书香门第,素习儒风,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皆佳。与清初散文家汪琬,著名诗人王士祯皆有往来,“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康熙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其家族予以褒奖。

一代名相陈廷敬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后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亲自审阅文稿、编订目录、考校典籍、查阅大量古代辞书。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补充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清代最大的字典。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他为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见地深远。他诗宗杜甫,语多沉郁顿挫之气。他曾随康熙下江南,眼见沃野千里,莺飞草长,留下不少带有灵秀之气的作品。他写历史风云,大气磅礴;写自然景物,清新俊逸;无论是寄情寓理、熔辞炼句,都匠心独具,被称为“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问世,其中诗20卷、杂著4卷、经解4卷、奏疏序记及其他文体20卷、《杜律诗话》2卷。他曾将《午亭文编》送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到晚年,他又手定《尊闻堂集》以及《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斐然。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一代名相陈廷敬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