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聶耳,還沒有長成後來的那個英氣逼人的青年吧?他的口音,是一口地道的昆明腔,還是後來常常被雲南人打趣的有點“大舌頭”(雲南方言,說話含糊不清)的玉溪話?雖說聶耳在昆明長大,但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玉溪人,因此雲南玉溪,至今還有他家的祖屋,並被闢為聶耳故居、紀念館。
看他的相貌,骨骼清奇,目光執拗,劍眉如月目如星,是民國男子腹有詩書的樣子。一點點清高,看得出音樂及教養,給他神態上帶來的詩情和美好。
2017年晚夏初秋,我來到上海,特意走進淮海中路(原霞飛路)1258號,去尋訪這位我所崇敬的雲南老鄉的足跡,和他曾經的住房。
1934年4月,聶耳在上海進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本年底,搬至這裡,即淮海中路1258號居住。該座樓房現為民居,其中三樓欄杆處有紅五星標誌的,便是當年的聶耳住所。房屋為磚木結構,共三層,每層以三聯式鋼窗為單元,窗周牆面裝飾有棕褐色泰山貼面磚,中間落地窗外皆有鑄鐵圍欄的小陽臺挑出,北側三層為曬臺,正房有壁爐。
本年12月17日,聶耳在給母親的書信中提及:1934年底,搬至淮海中路(原霞飛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借用底樓一位俄籍老婦人家裡的鋼琴彈奏歌曲。
據時間推斷,或許,聶耳就是在這個時間前後、這個地方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吧?
1935年初,《義勇軍進行曲》曲成。本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前往日本學習。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聶耳從小熱愛音樂,並展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包括竹笛、二胡、三絃、月琴等的吹奏,並與雲南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洞經音樂等全面接觸。
1927年,15歲的聶耳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聶耳原名聶守信,讀書期間,只要耳朵聽到的樂曲,都能從嘴裡唱出來。一次聯歡會上,聶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還能讓兩隻耳朵一前一後地動,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他笑著說:“你們硬要把耳朵送我,也好,四隻耳朵連成一串,不是很好嗎?”從此,聶守信改名為聶耳。
1931年4月聶耳考至黎錦暉主辦的上海“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聶耳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1949年9月25日,馬敘倫提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1949年9月27日,經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通過,《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玉溪市聶耳故居位於城中北門街,三十多年前,我曾隨朋友一起去參觀過。記得那時是一樓一底木結構建築,臨街面樓下原為半截磚牆,外有護板,上部為活動木板窗,開為鋪面。
房屋老去,街道熙熙攘攘,鋪面內外賣著玉溪著名吃食,有滷過的豬肚、小腸等。聶耳走了,他寫的歌,留了下來,陽光下,依依唱響: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人民音樂家聶耳,是第一個譜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第一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除了玉溪市聶耳公園的“聶耳紀念館”,還有一座“聶耳紀念館”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西山森林公園內的“聶耳墓”旁。
1954年,中共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請郭沫若先生題寫墓碑和墓誌銘。郭沫若題“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和墓誌銘: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昆明聶耳故居在原雲貴總督府前的官道、現在的甬道街73、74號。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身中醫世家的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前往昆明行醫,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間鋪面開中藥鋪“成春堂”。當時,聶、楊(房東)兩家合住一院,此院本屬用作商鋪的清代官房,該房坐東朝西,臨街有兩層樓土木結構房三間。
1912年2月14日,聶耳出生於此,他的童年生活也基本在此度過。18歲時聶耳外出求學,離開昆明,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閱讀更多 民進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