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朱耷)在临终之前与相距200年时空的沈周那次对话中,是否悟到了些什么?此刻的八大,其艺术修行无疑已臻圆满,然而对于自己充满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否有所总结,那些长期折磨着他的孤独、愤怒、疯癫是否逐渐远离了他的内心世界?这位80岁的老人是否也因此变得豁达与平静?

如今在上海博物馆及辽宁省博物馆分别收藏有两幅八大山人(朱耷)临沈周的《松柏桐椿图》,据网络资料显示上博版为十多米的长卷,尺幅为纵41厘米、横1310.8 厘米;而辽博版为立轴,尺幅为纵130.1厘米,横98.2厘米。这两幅到底哪一幅是80岁的朱耷临沈周82岁的作品呢?

壹:看你,多像一只丧家狗呀!

经历过国破家亡、丧父、失妻、夺子的种种痛苦后,28岁的朱耷(八大山人)遁入空门,在南昌进贤介冈灯社拜弘敏禅师为师。此后于1659年,36岁时成为灯社主持。又过了7年后,他从灯社前往奉新耕香院,在那里又做了11年主持。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个山小像》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1955年,在江西奉新县被发现的这幅《个山小像》,是现存有关八大的唯一肖像画作,此图中的跋文更成为研究八大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这幅小像的创作时间,便是八大在耕香院做主持期间。

49岁的八大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作的这幅画像——《个山小像》旁留下了数段跋文,其中一段写道:“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利唾。白刃颜庵,红尘粉丛,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

这段文字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他的老友高安人刘恸城给他的赠诗,赞扬他“抛名唾利”精神风范,同时用了“辋川王”——王维、鉴湖贺——贺知章,两为诗人来称赞八大的才华。

第二部分内容描述了上首赞的来源,他提到了两位好友,除这位刘恸城还有一位容安老人,这两人皆已去世,只留下他自己在这世上。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自题之一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自题之二

在另一段跋文中,他自嘲道: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洞曹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

这段文字中流露出他对于佛教信仰的迷茫,刚入佛门时,他学的是曹洞宗,后来又学临济宗。这两派均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渐成主流,至唐末五代时,派生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个流派。其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便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八大此时,正纠结于在这两派之间,他形容矛盾迷茫中的自己若“丧家之狗”。

作此题跋之后,又过了4年,这位自称为“丧家之狗”的主持,在临川就发了癫狂。此后在苦笑无常中又过了2年,他撕裂身上的袈裟,一把火烧之,然后徒步走回到了南昌城,在市肆里佯逛奔走,直到为一位亲戚认出,方将他收留于家。

这一年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54岁的朱耷就此还俗了。

贰 从吴镇到沈周和八大,三代画人的松石图

将自我描绘为“凉笠老僧”、“丧家之狗”的中年八大,内心敏感而孤独,他追忆去世的好友,同时也珍惜自己的才华。但最让他预料不到的是,这个世界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日子等待着自己。

如今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松柏桐椿图》,尺幅为纵130.1厘米,横98.2厘米,署“乙酉秋日写”款,由此可知此画作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秋日。而八大正是在这年8月,因大风感染风寒,随后辞世。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辽博版《松柏桐椿图》轴

画作的内容据说是临82岁沈周的一幅同名作品。作为一位80岁的老人,八大用这幅图向两百年前另一位82岁的老人沈周致敬,似乎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实际上,作为吴门画派创始人的沈周(公元1427—1509年),他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若是将这两位分别代表不同时代、具有典型个人风格画家临终前的作品放在一起,一定能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但遗憾的是,笔者查遍辽宁博物馆网站,未发现此作的详细介绍。只有网络流传的这幅图像,而沈周82岁所做的《松柏桐椿图》,也无法见其原作。

从这幅立轴的画面观察,构图依然有其险怪的特色,但在笔法上更加豪放酣畅。一颗倒挂于绝壁之上的古木呈V字型生长,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半部。八大用快速、富有韵律的流畅线条勾勒其树干,然后用干笔稍作皴擦,古树枝条繁密、结构复杂,但八大利用虚实变化,将整体形象交代得很清楚。画面左上方,有一株直立的松树,八大对树干、树枝的用笔更加简洁、坚决和粗犷。在他高度抽象化的松石之间,有一片几何形的留白,展示了临江的景致。

此图的用笔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他一改此前惯用的扁方、刻削的笔法,而用秃笔,笔锋随势转动。树叶用浓墨点染,利用墨色和干湿变化描绘出老枝、嫩叶。而从画面的总体意境看,八大在内心似乎洗去了过去癫狂、痛苦,他变得平静了,也变得豁达了,也更加空灵、质朴。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沈周《参天特秀图》局部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沈周《松石图轴》局部

虽然找不到沈周的原作,但沈周留下有关松石的作品较多。我们可以先作下对比欣赏。如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参天特秀图轴》,尺幅为纵156厘米,横67.1厘米。作于1479年,即沈周52岁的作品。该图构图奇特,未画出整棵松树全貌,缺少根部和树顶,着重刻画了一段树干。在一年后,他又做了这幅《松石图轴》,则是一个较为标准的构图形式,此画兼具写实、写意,笔墨简易沉着。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上述两幅松石图,体现了沈周中年时期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等特点。

沈周晚年的作品则体现出气势雄强、笔墨粗简豪放的特点。到了晚年,沈周尤其以吴镇为宗。在元季四家中,吴镇的特色是善于用墨,干湿笔互用,淋漓雄厚,水墨苍茫。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沈周《苍松片石图》局部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吴镇《松石图》

在上边这幅沈周留下的这幅《苍松片石》图,正是学吴镇(号梅花道人)的一幅临摹作品。吴镇该图为纸本水墨,尺幅为纵122.44厘米,横46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藏。其所画的松树虽老,但毫无枯涩之感,墨法鲜活。比较吴镇的原作《松石图》,可以看出,沈周在吴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风格变化,在勾勒出树干的轮廓后,他用淡而湿的墨,对树干进行了渲染,烘托其体积感,其用笔更加精细,但不像吴镇那样用湿笔淡墨挥洒,从而达到整体酣畅淋漓的整体画面效果。

沈周晚年的画风也显得苍劲浑厚,古朴淡雅,是所谓“粗沈”风格的代表。从以下这幅作于正德戊辰春天的《骑驴赏雪图轴》可以感受下他的这种风格。明正德戊辰年,即公元1508年,为沈周去世前一年,此时他的风格应与八大所临摹的那幅《松柏桐椿图》接近。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骑驴赏雪图轴》局部1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骑驴赏雪图轴》局部2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骑驴赏雪图轴》局部3

另外,在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幅朱耷《临沈周松柏桐椿图卷》,该图从风格上看,有沈周笔墨粗放的特点,缺乏吴镇的淋漓墨色以及苍茫湿润的感觉。

也有论者认为,从八大中锋用笔、擅长浓墨破淡墨、运笔迅速等特点以及款识看,该图或为八大前期作品,并非80岁临终前所临沈周之作。

以下为上博版《临沈周松柏桐椿图卷》局部: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以下请横屏欣赏全图:

八大山人临终前向沈周致敬的《松柏桐椿图》到底是哪一幅?

上博版朱耷临沈周松柏桐椿图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