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博主与你分享四个“吃不胖”的秘密

做美食撰稿人两年多,听到最多的两句话就是“真羡慕你啊,怎么吃都吃不胖” “你就是那种吃不胖体质吧?”

每次听到这里都心想,这是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美食博主与你分享四个“吃不胖”的秘密

决定身材的因素无非三个,遗传、摄入和消耗。BBC做过一项实验,将十个声称自己“吃不胖”的瘦子聚在一起,每天勒令他们吃很多高热量的食物,同时限制运动。结果四周以后,这十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胖了。

这说明,即便在遗传基因较有利的前提下(也就是沾了遗传光的“吃不胖”体质),身材还是受摄入和消耗的左右。绝大多数hold住了自己体重的美食爱好者,一定是在减少摄入或增加消耗上下了功夫。只不过,美食博主这个自带滤镜的工作,只将呈现美食的A面展现给大家,而将自我约束的B面隐藏了起来。

保持身材最好的方式当然还是健身+控制饮食,可惜我本人并没有泡健身房的习惯,172cm/54kg(±2kg)的身材也不值得炫耀。能在各地觅食的同时,保持住相对稳定的体重,全仰赖多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有些也许并一定那么科学,但的确让我受益良多,总结出来最重要的四点,与大家做个分享。

1. 增加碳水的多样性

主食最易导致发胖,可中国人偏偏是主食狂魔,一顿不吃主食,就像没吃饭一样。日常吃的无非是精白米和精白面,二者口感虽好,但营养来源实在单一。因为脱去了最有营养的米糠和麦麸,白米白面只剩下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升糖很快。除了长肉,基本上没什么额外好处。

得知这一点之后,我将糙米作为白米的日常补充,煮饭的时候掺杂三分之一。糙米的口感虽然粗,但含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并且因为含有纤维,比白米更容易获得饱腹感。降糖、扛饿、有营养,算是个一举三得的日常改变。


美食博主与你分享四个“吃不胖”的秘密

▲ 为减少精白米的摄入,每天替换三分之一的三色糙米

人是杂食动物,但碳水来源的“杂”却最容易被忽视。其实,一些淀粉类蔬菜是很健康的碳水来源,比如南瓜、红薯、芋头、土豆、山药、玉米等等,即可当菜,又可果腹,并且也没有白米饭那么高的升糖指数,是米、面之外最好的碳水补充。


美食博主与你分享四个“吃不胖”的秘密

▲ 淀粉类蔬菜,是比白米更健康的碳水来源

这里顺便提一句,最近有个很火的依靠戒断碳水减肥的生酮饮食法,科学与否暂且不说,个人认为至少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戒碳水两周体重下降,但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吃碳水。与其痛苦节食,不如将习惯养成在生活。

2. 控制糖的摄入,不沉迷饮料零食

某些耸动性的养生文章,经常标榜“三白”为慢性杀手。所谓三白,除了上面提到的白米和白面,还有就是白糖。

这种论调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也道出了糖被人们忽视的危害。糖是比脂肪更容易导致肥胖的元凶,但总在不经意间就摄入过量。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每天摄入不得超过25g糖,而一听330ml的可乐(以及大部分饮料)的含糖量都在30g以上。理论上说,一听欢乐水下肚,一天的糖就超标了。何况水果、米饭中都含有不少糖分。


美食博主与你分享四个“吃不胖”的秘密

▲ 饮料中的含糖量远比想象中高

当然,凡事不能教条,离开消耗谈摄入都是耍流氓,毕竟走路、骑车都是消耗,具体的数值没法也没必要较真儿。可能是从小家里给养成的习惯,我对零食和饮料都不怎么沉迷,这就减少了一大块摄入。我的原则是,什么都可以吃,但不要成为任何食物的奴隶。那些看见奶茶店,不进去买一杯就觉得自己亏大了的小仙女,就不要说“我喝凉水都长肉”了。

美食给人带来的乐趣,根本上源于克制而非放纵。再喜欢的东西,天天吃未必有乐趣,而克制之后,那放肆享受的一顿便显得特别美味和满足。

3. 马无夜草不肥,睡前尽量不吃东西

“马无夜草不肥”,用在人身上也没毛病。晚上吃高热量的食物,是增肥人士的不二法宝。对于想保持身材的人士,当然要尽量避免。

很多人都知道,科学的饮食结构是倒三角形,早上最丰盛,午间较丰盛,晚上少吃为佳。因为身体在晚上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也没有日间那么多消耗,尤其像冰淇淋、薯片这样“直给”碳水和糖分的零食,更容易转化成脂肪存放。在长肉这件事上,睡前吃东西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早上和中午有任何想吃的都不会忌口,但晚上吃的很少,基本上一根玉米一杯酸奶的量,宁愿有轻微的饥饿感也绝不撑着睡。但生活习惯也要因人而异,如果保持微饿的状态非常影响睡眠,还是吃点东西垫一口的好。在南方一些城市,人们有吃夜宵的习惯,个人觉得如果已经养成一天四顿的作息,也不用刻意纠正,但从保持身材和健康的角度来说,夜宵不宜吃重油的食物。

4. 总量控制,肉要长在刀刃上

前面三条都是比较具体的原则,最后一条可以概括为总量控制。虽然笼统,但基本上贯穿了我的日常。

上面说科学的饮食结构是倒三角形,但生活不可能完全照搬公式,比如晚上有应酬或跟朋友聚会,比中午吃得多在所难免。我的应对策略一般是,如果知道晚上会大吃一顿,中午就会控制饭量,只吃简餐,来保证一天摄入的总量是平衡的。

这个时间段不一定非以“天”为单位,也可以灵活放宽到一周,甚至是一个月。我往往专程为了吃才跑到某地,像潮汕这种地方,真恨不得多长一个胃,哪里舍得节制?痛快吃喝的五天,我不给自己任何负罪感,毕竟做吃喝相关的事,是我人生80%的快乐来源。但回到北京以后,一定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虽不至于每天清粥小菜,但会避免下馆子,尽量在家,以吃的清淡、少量为主。肉要长在刀刃上,我希望用最能满足口舌之欢的食物取悦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变胖。

在饮食上,我认为

培养概念远比制定标准重要。因为凡事限定于人,打破的概率远比遵守大得多。若给自己制定每天摄入不得超过XX卡路里的标准,就算坚持一个月瘦下来,生活的乐趣丧失殆尽不说,下个月一恢复常态,体重还会照样回升。

所以上面提到的这几条,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都是我的日常饮食理念当理念形成以后,投射到生活上其实是件很自然的事,并不会痛苦。知道了碳水多样性的重要,可以在焖饭时替换半杯糙米,或把早餐面包换成全麦;喜欢可乐和薯片,那就挑最喜欢的那种吃,但切忌依赖成瘾,因为自由源于自律;深谙科学的饮食结构,但也没必要照本宣科,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应变就好。

世上没有吃不胖体质,就像没有“喝凉水都长肉”一样,一切背后,必然有能量的堆积或消耗。饮食理念的培养,并不是为了为难自己,而是更快乐的去享受美食。为了成全这份快乐,也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和技巧。

- END -

文 | 西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