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将八大山人与沈周所做的两只小鸡放在一起对比欣赏,贰位相距两百年、身处不同时代、命运截然不同的画家,其笔下也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感悟。

在沈周眼中原本正常的世界,在八大山人的眼中,却是颠倒的。虽然都是两只萌宠的小鸡,但根本别指望八大山人去扮演保姆似的角色,他才不会告诉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这类的话题。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 稚鸡图 册页

面对300年前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作时,常让我想起流行的一句话——“越是简单,信息量越大”。通常,在如今一些简明扼要、故弄玄虚、装神扮鬼的官宣信息发布后,你会在留言区内看见网友们类似的留言。

八大山人在这幅《稚鸡图》中,将简单做到了极致。此图作于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69岁的八大在画完这只蹒跚学步的小鸡后,在它的右上方隔了相当的距离题了首诗,钤“可得神仙”朱色方印一枚。

有关这首诗的意思稍后再讲,先看构图。八大将单独一只鸡或鸟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的作品并不仅此一幅,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孤禽图》,也是没有任何背景。这幅画也如此,但用笔墨更少、更淡、更枯、更疏。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孤禽图》

而前一幅册页中小鸡的形象也更“廉”,除用细笔焦墨勾勒了小鸡的眼、喙之外,其余都似漫不经心地几笔扫出。并且这只小鸡的年龄显然比《孤禽图》那只特立独行的鸟要小,似乎刚破壳而出,正张大双眼辨认这个陌生新的世界。在传统花鸟绘画中,似乎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简单、更干净的画作了。

壹 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

孑然独立于画面中央的这只小鸡,刚长出一身茸毛,它身材肥胖,正努力移动两只小爪来调整重心,防止自己向前摔倒。看着这毛茸茸、刚诞生的小生命被放逐于空旷的画幅中,忍不住要怪八大的心狠。

他并不像在前一年所作的那幅册页里,为这只小家伙增添一位伙伴。或者,让它对着画面外呼唤,让观众感受到它的家人、朋友正在附近呵护着它。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一

八大根本没有打算这么做,他选取题诗的位置,为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四周留下了太多空白。

这小家伙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战友,没有敌人,没有团队,没有族群,没有家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一切都没有!

它只是站立在一片虚幻的空间中,无任何可依靠、呼应、联系、慰藉的一只小鸡。

孤寂的如此彻底,如此决绝,浸骨入髓。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稚鸡图》细部1

这幅画为其17开册页中的一开,与上篇文章介绍八大的《鹌鹑图》为同一《山水花鸟册》,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上图的另两只小鸟一开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为另一书画册页中第二幅,尺寸为纵24.4厘米、横23厘米。后者作于康熙32年,即公元1693年,相比《稚鸡图》要早一年。

八大为这小小身躯所题诗中四句,每一句都与鸡相关,且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典故,但在整体语意和逻辑上却有自己主观的演绎。不同的人对此四句有不同理解,但感觉都有些对不上号。笼统地说,如果硬套用典故来解读八大此图的绘画语言,想从中找到一条理性的叙事逻辑,显然走错了方向。

具体说来,其诗曰:鸡谈虎也谈,德大乃食牛。芥羽唤童仆,归放南山头。

全诗加上款印中“可得神仙”四字,一共24个字。

我理解的是,八大将有关鸡的这些典故做了置换,为自己的图像重新塑造了新的背景。他将这些故事、寓言、警句、训诫重新拼贴、统一为另一种异化的背景,然后把这只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弱小而孤独的生命形象放置于这个异度空间中。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稚鸡图》细部2

八大寥寥数笔和文字所创立的这个空间,为一种异化的、脱离了形而下世界的、具有哲学意义的超现实空间,由此达成自己独特的、自由的意境。

比如说“鸡谈”的故事源自晋朝,当时的兖州刺史宋处宗不善言辞,后来与一只关在笼中会说话的鸡对话,因此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技巧。该典故见《艺文类聚》卷九一,其中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处宗谈鸡的这一典故流传开后,人们用“谈鸡、鸡谈”等指代玄谈、清谈;

“德大”源自于呆若木鸡的典故。在《庄子·达生》中记载,纪渻子为王培养一只斗鸡。每隔上十天王就问他,斗鸡训练的如何了?到了最后,纪渻子大功告成,于是向王汇报说:“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被训练到呆若木鸡境界的这只鸡,便是“德大”之鸡,其他的鸡都不敢跟它斗了;

第三句“芥羽唤童仆”,则是指呼唤童仆照看斗鸡。古人斗鸡时,在鸡尾栓一个放着芥粒的袋子,鸡抖动尾巴,芥子的气味就刺激鸡向前冲;

最后一句归放南山头,则体现出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式的隐逸思想,功成名退,放马南山,无所羁绊和牵挂的自由生活。若是再联系到宋之问曾在广州写过的“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这样的诗句,款印中的“可得神仙”也似乎好理解了。

若是将上述一些典故的寓意连贯起来,八大题写的这诗似乎在寄语给这位小鸡:

在你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要避免与别的鸡清谈,要加强自己修炼,但不要陷入争斗,最终你的归宿是在南山头过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此便可像神仙一样超然世外——

但这样理解,显然有些牵强的。

八大似乎并不像他在同一册页里那幅《鹌鹑图》中,无论是图像和题诗都想要强调的叙事性。(可参见: )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八大山人《鹌鹑图》

我更愿意理解为:在八大塑造的整体气场中,不刻意强调这种连贯的叙事性。所以根本别指望八大山人去扮演这类保姆似的角色,他才不会告诉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这类的话题。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他所创造这个综合异度空间。

这只小鸡,一只在“人”看来弱小的生命,是一个脱离了清谈、斗争、被人控制的独立的、具有尊严的生命——这只刚出身的、于尘世无染的小鸡,本是一个正常的,不被人为异化的生命,它本身即拥有一个独立的、自由的精神世界。

但若是将注意力放置于这只小鸡本身,那仍不是重点。

八大通过这只小鸡那只睁大的朦胧眼睛,告诉我们他所要强调的真正重点。尤其他在小鸡的眼后又加了三道电波一样的纹路,我没有考证清朝时的小鸡脑后是否都长着这类波纹似的绒毛。仅是主观上相信,八大这三道重复的纹路,是为了强调了他真实的主题——一个异化的空间。

他抱着一种负责任的、出奇冷静,冷静到了冷漠的心态,告诫这只刚诞生的小生命,也告诫观众:你睁眼看见的这个世界,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难辨的世界,是一个被人为异化的不真实的世界

贰 沈周的理性与温柔

在八大山人看来是异化的空间、颠倒的世界,在明代中期画家沈周的眼中,则是正常的。

与八大相比,作为吴门画派创始人的沈周(公元1427-1509年)早出生两百年。沈周所生活的明朝中叶,虽然也存在各种社会阶级现实矛盾,但并不像八大山人所处的时代那样激化、紧张和尖锐。实际上,在沈周所生活时的苏州地区经过元末的战乱后,长期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并萌芽了最早的市场经济,因为有了市场需求,画家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发达的商品经济,正是助推了吴门画派的兴起原因之一。

就个体命运而言两者也完全不同。八大颠沛流离,大起大落,沈周则波澜不惊,逍遥自足。沈周家学渊源,其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是杜琼的学生。他一生几乎都在苏州附近活动,终生未应科举,吟诗作画,四方交游,过着自足的日子。

相比八大将稚鸡放于疏阔的空间里,沈周笔下的《稚鸡》所处的背景,则显出理性、现实与温情的一面。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沈周《稚鸡图》

这幅纵27.8厘米 横37.3厘米的册页,是沈周十七开册页中的一幅,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沈周笔下的小鸡,为水墨淡设色,清新明快。用简单的墨线勾勒小鸡的体形、翅膀等轮廓,然后以湿墨渲染头部和背部。

作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博取众长,他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也从南宋李、刘、马、夏中学到了劲健的笔墨,将这些前人风格、技法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

这幅《稚鸡图》正体现他的这种风格,在写意与精工之间,在宋人的写实与之后的清人写意的花鸟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人评价此画的笔法与墨法,“在欲放未放之间”,不无道理。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沈周稚鸡图 细部1

沈周笔下的小鸡,做到了古人所谓“写形传神”的标准,其造型自然生动,他用一个小墨点点出了小鸡的瞳仁,让它看上去有些呆滞和萌宠。同样,沈周也为这个小家伙题了一首诗。

他选取的位置在小鸡的身后,若是不细究文字的内容,这四列墨色淋漓的行书,仿佛是小鸡身后的一道篱笆,消减了画面的紧张感,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画面感。

而细看沈周题诗的内容,则更是充分表达作为一位近文人画家的世俗关爱之情,其题画诗曰:“茸茸毛色半含黄,何独啾啾去母傍。白日千年万年事,待渠催晓日应长。”

在诗后自识“沈周”,钤“启南”朱方印。在小鸡左下角,还钤一方“白石翁”方印,这枚印同样也起到了平衡图像的效果。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沈周 稚鸡图 细部2

不同的鸡,不同的时代精神:八大山人的异度空间和沈周的世俗关切

沈周稚鸡图 局部

沈周笔下这只独立的小鸡,显然比八大笔下那只更年长些,它已经能够双脚好不费劲地站立起来,翅膀上的羽毛开始逐渐丰满,它的眼神也有些沉着。对于眼前逐渐熟悉起来的世界,似乎带着一些踌躇满志的神情。

从沈周自题诗看,画家对这只雏鸡体现出“保姆式”关爱之后,也对它未来的生活做了展望,希望它长达之后能够负担起“催日报晓”的重任。

如果联想到沈周这位豁达、从不生气,对所有人都友善的老好人性格,由他来心疼和关爱这只小鸡、对它的成长寄予殷殷厚望,也是正常不过的。(未完待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