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古典中国文人画应该有两座高峰。一座高峰是由元代四家之中的黄公望和倪瓒所构成的“黄倪模式”,而另一座高峰,余以为是由徐青藤和八大山人所构成的“徐朱模式”。前者是在董巨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更具精神逸趣的文人画,兼具技巧与精神;而来到了徐渭与八大山人这座高峰,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文人画的面目已经与宋元诸大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与面貌。或者说,徐渭和八大将文人画的文人属性与精神气韵强化到了一个极致。

如果说黄倪模式的文人画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那么徐渭和八大的则是一部先锋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特别是沿着徐渭这条道路走出来的八大山人,其作品往往显得晦涩难解。诸如他笔下奇怪眼神的鱼,孤零零的小鸡,还有无所依靠的荷花。当我们试图通过西方形式分析法去理解八大的作品时,会发现这是一条行不通的路。我想,这大概就是文人画的魅力所在。文人画本就是悦心而非悦目的,“求于形似之外”始终是苏东坡以来文人画的基本宗旨。基于这层宗旨,我们读八大的绘画作品时,往往离不开其作品中那些题诗,特别是八大的自题诗。否则,我们会感觉到“难以下手”。

前几日在翻看画册之时,再见八大的《鱼石图卷》,顿时心生欢喜。也许是心境不同了,过去一些被自己所忽视的作品,等到换了心境,有些作品居然能够如此打动人心。这令我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给我的触动。儿时读《背影》,感动于朱自清朴实文字背后的美感,这是一个心怀文学梦的少年所获得的文学之美;中年之后读《背影》,心中却多了些涟漪,那是一个男人对已故父亲的思念。八大山人的《鱼石图卷》,初读感叹笔墨的精妙、意境的唯美;再读所见所思的是生命在当下的超越之美。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朱耷(八大山人)《鱼石图卷》

一、《鱼石图卷》:人生天地间,左右是两级

观此卷整体面貌,大体上,《鱼石图》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右上角以干笔和焦墨画几抹墨影,在这里很难具体说是什么具象的实物,有点像悬崖,又像河流,又似山峦,亦有几分烟岚之味。在该图像的左边处可以分明看到几朵小花,是什么花叶并未清楚交代出来,看似菊花之类的小黄花。如果仅仅是看图形,或者通过这样的形式去了解这幅作品,显然在这里十分困难。

好在,八大有自题诗在旁:“去天才五尺,只见白云行。云何画黄花,云中是金城。”相比八大山人其他晦涩的题诗来说,这首题诗大概是最为简单明了的。通过这首题诗,大概知道了这里所绘的是天国之景象。“金城”在禅家口中即是天府之意。《五灯全书》中有禅师语录记载:上堂,“问:如何是金城境?”师曰:“寨小规模大。”相比金城,人世间的一切城一切寨,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在仙人眼中,不过是卑微渺小的。世人的生命,相比仙人也是短暂即瞬的。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1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八大所画的黄花,不再是人间的黄花,而是具有无限智慧与信仰的黄花。这是八大生命之黄花,也是八大精神田园里的盛开的黄花。“黄花”的出场,让“金城”更富梦幻色彩。此处的“黄花”又明显像太阳,花瓣如同阳光的光芒,照耀着潮湿的人间,沐浴着着悲凉的尘世。

这一段就如同酒醉时的八大所作的一首迷离的诗。不知所指,却又分明有所指。时间的秩序与空间的秩序,在干焦墨的皴擦之中,被打碎了。呈现给读者的是来自遥远天国的清音。任时间在人间流转,任空间在世间腾挪,而八大山人的“金城”,在云深处,在峭崖处,在光芒处。生命的形态,如同这几笔墨色,氤氲缥缈,沉稳激荡。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2

《鱼石图》的第二段为两条鱼和一块怪石。八大的鱼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中最具特点的鱼了。我们看到的这两条鱼,一大一小,一左一右,它们翻着怪异的眼神。很多人说,八大是借翻白眼的鱼来嘲弄新政权,也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里的两条鱼,它们构成了一个“人”字,如同八大山人签名中的“人”。

两条鱼的上方有一首题诗:“双井旧中河,明月时延伫。黄家双鲤鱼,为龙在何处?”我们知道黄庭坚出生于江西双井村,后人因此也称该地为“黄双井”。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时间交错的味道。双井村的河还是过去的河(今天这条河当地人称之为“明月湾”),而今天的明月就在双井上空静静地观照着历经了不知道几千几万年的河流。“黄家双鲤鱼,为龙在何处?”如果说黄山谷家的河中有双鲤鱼,不知道是否已经幻化为龙,而今龙又在何处?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3

八大看似在说黄山谷的故事,实则是借黄山谷家乡的河来说一个天地故事。画面中的两条鱼,是八大心中的双鲤鱼,而怪石的存在也颇为有趣。怪石横亘在双鱼和金城之间,似乎就是一道坎,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岂不是这怪石?这怪石一点也不圆润,棱角分明,要跃过这道“龙门”实在不易。大鱼朝着怪石的方向,似乎在想着怎么跃过去;而小鱼则朝着相反方向,似乎想着“还是算了”。这如同人生中的常常伴随着我们的两种抉择,这种矛盾感同样充斥在八大山人的心中。人在怪石前,左右抉择何其艰难。跃过了怪石,便直飞金城;或者转身朝向一个安逸的密林。读到这里,再联想到八大的生平经历,似乎也能明了其中意思。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4

第三段画的是深山高林。笔墨极为抽象,山林的形态只保留了最为概括的线条,浓墨、淡墨再肆意染出一种迷幻的山林效果。这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林表现完全是两种路子。八大已经完全摈弃了“形似”的部分,追逐的是心中的山林。山的下方似有荷叶丛生,中间的小鱼正朝着荷叶深处游去,去寻一个幽闭之地,不关心世事。

左上方有题诗一首:“三万六千顷,毕竟有鱼行。到此一黄颊,海绵冷上笙。”前两句形容了浩渺无际的大海,有鱼儿自由自在地畅游其中。这天大地大,原本生命是自由自在的,就像一条鱼在浩瀚的海洋之中,无拘束,任逍遥。“到此一黄颊,海绵冷上笙。”诗意一转,一条小鱼在这云山云海之中,却显得如此的孤寂无助。前两句说的是八大心中的生命愿景,后两句则是现实的生命际遇。

反映在图画中,便是高山、密林与幽荷所构筑的一个大宇宙。而生命在期间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时时因为自己不随波逐流而感到无助和孤独。每个平凡的“黄颊”都应该是独立且有趣的,然而在这混沌的宇宙中,平凡终归平凡,有趣终归无趣。两条鱼在这混沌之中,似在水中游,又似在云中飞。游往何处?飞往何处?谁又能说得清楚明了?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5

二、超越混沌,优游金城

整卷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天地之间所处的两级抉择:向右,是云中金城;向左,是混沌山壑。向右,需要通过有可能丧命的怪石,方能腾飞云端直达金城。而向左,只需扑腾几下便可潜入混沌的山壑之中,成为一条普通的“鱼儿”。“人”在其中,总是很难抉择。

云端金城对于现世而言,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世人很难看清楚。八大笔下的金城远没有山壑来得“具象”,也不似山壑那般可见其貌。笔墨上的繁简之别,正是对人生两种抉择的真实表述。八大山人生命中的前面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焦虑与矛盾的境况之下。身为前朝皇室后代的八大山人,在新朝所面临的窘迫是可想而知的。是入俗还是寻找金城,八大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一个确切 答案。这也是八大穷尽一生都在寻觅的生命答案。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6

这幅图卷的创作时间为晚年,画卷中使用了一枚如同木屐形状的印。这枚印章为的八大60岁左右开始初次使用,直到1705年去世。《二十四诗品·清奇》一品种有“可人如玉,步屟寻幽”一句。反应了八大晚年对高逸文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羁绊的放下。着木屐,不再注重世人的眼光,乐得自在;追逐生命的怡然自得,乐得逍遥。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7

晚年八大山人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炉火纯净的境界,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作品质量高。同时佛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为八大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和源泉。这卷作品中的三首题诗,均有着无尽的佛家智慧和禅门思想。

在这卷作品中,既是在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又不是在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视觉来看,八大分明又是在如同以为老禅师一般在给世人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超越的大故事。而那两条鱼,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藏匿的两种形态。金城是理想,山壑是现实。是奋力一搏去追逐理想,还是图个悠然进入山壑?八大没有给世人一个具体的答案,一切只待世人自己去抉择。但是,八大自己选择了独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读八大的画,常常会觉得禅味十足。不可否认禅门思想对八大的影响深远,诸如他的《眠鸭图轴》,孤零零的一直沉睡中的水鸭,天地之间无一物般的纯净,这就是《楞严经》所阐明的“返归于性之本明”。在《鱼石图卷》中,八大超越了尘世生命的局限,站在了宇宙的大视野之下。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眠鸭图轴》

徐渭是在人间游戏笔墨,用悲凉的生命音调唱着一曲悲凉的生命乐章;而八大在徐渭的基础上则是站在了一个远离戏台的位置去看舞台上的“墨戏”。八大有一幅特别仿倪山水作品,画中极简的墨线山石、林木与亭子。山水在倪云林这里已经极为疏简了,没想到八大进一步地简化到了只是一个模糊的面貌,如果不仔细辨认,似乎画中的墨线可以任意成为别的物象。八大常常用这种极简的墨线来阐述一个更大更深更广的宇宙,一如本卷中的云中金城。

经过人生前60年的风雨,晚年的八大已然已经在“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中彻悟了。他画的不是自己个体的生命思考,而是一个无分别宇宙的生命思考;他表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山水世界,而是一个剥离了具象内容由真山水幻化而成的生命山水;他所向往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安逸、欢乐,而是永恒的生命妙趣。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局部8

三、莫忘“云中金城”

我们来到这人世间一遭,并非只有一条路可寻。世间万物也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存在。一年春夏秋冬的面目各不相同,一棵树在十二月的姿态也不尽相同。人生的际遇,是羁绊,是选择,也是历练。都说,生命是一场修行。有些人选择在喧嚣尘世修行,有些人选择在静谧山林中修行,而有些人,则游戏在两者之间。最终修行成怎样,全凭个人造化。

在修行的路上,又常常会有一些令我们感到难以抉择的岔路口。向左?向右?一条是安逸的修行之路,一条是艰难的修行之路。安逸的修行之路,无风无雨总是情;艰难的修行之路,险象环生路坎坷。历经坎坷之后,是云中金城在等待着;而大多数人却没有机会看到云中金城的那一天便在翻越“怪石”的过程中“粉身碎骨”或折戟而返了。

三年前曾采访过一位台湾的香道师。他的父亲是台湾传统制香的龙头人物,父亲想着将来这份产业可以交给儿子来继承和打理,而事实上,儿子也的确拥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遗憾的是,年轻气盛的他却喜欢上了香道,而非传统制香产业。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初的少年已经步入中年。二十年间,他飞往世界各地的沉香产地,亲自去探访,以了解不同的香料;他也会常常自费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了解现代人对传统香道的认知。这种执着与偏见,促使他看到了他心中的“香境”,这也是他努力所要直达的“云中金城”。

当我在等下盯着《鱼石图卷》良久之时,便觉得有些恍惚。到不是看不清眼前的这卷图画,而是看到了更多更丰富更有趣的内容。八大富于变幻的笔墨,常常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给人不一样的心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云中金城”,有些人随着年岁渐长困于时下的生活,便不再仰望这座云中金城;有些人,在混沌的山壑尘世中习惯了当下,便不愿去跨越“怪石”追逐自己的云中金城。读罢,掩卷,心生欢喜。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云中金城向右,混沌山壑向左

八大山人《鱼石图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