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勇往直前vvvv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不是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吗?

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始终认为,要创业,要做事,必须有一个好老板。

而且这个老板是天生的。

刘邦就是那个天生的好老板。

没有刘邦,萧何就是个小县吏;

有了刘邦,萧何就是丞相。

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泼皮无赖;

有了刘邦,韩信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我清楚,我这么说,许多人不服气。

其实,我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

但我从樊哙身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秦末汉初,萧何、曹参、张良、韩信、樊哙等人,恐怕并不是唯一的,肯定还会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们默默无闻,就是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的君主,才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樊哙就是一个沿街叫卖狗肉的,最终也成了大将军、左丞相,还封了侯。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刘邦做亭长,樊哙做摊贩。

刘邦吃狗肉不给钱,樊哙见了刘邦就逃跑。

君臣没发迹之前,活脱脱就是城管与小贩。

小贩的日子自古以来就不好过,老大不小的樊哙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刘邦就忽悠樊哙,说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绍给他做老婆。

如此一来,樊哙就屁颠屁颠地把狗肉主动送给刘邦吃。

刘邦还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给了樊哙。

既然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会相面,预知刘邦非等闲之辈,那么追随刘邦的人自然也会大富大贵。

要不,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一个卖狗肉的吗?

当萧何、曹参共同拥戴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做了沛公,樊哙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

在前期,樊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战绩吧。

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斩杀十五首级,被封为国大夫;

抵抗章邯时率先登城,斩杀二十三首级,被赐列大夫;

攻城阳,下户牗,破 李由,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

围攻东郡守尉,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被赐五大夫;

破秦河间守军,屡次率先攻入敌阵,斩获有功,被赐爵为卿,封号贤成君;

攻武关至霸上,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人,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从这个经历看,樊哙作战勇敢,力大无穷。

一般人都杀不了他,只有他杀人家的份。

能杀狗就会杀人。

不过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连续杀人几十个,不要说人家还会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气干这活的。

但也看得出来,樊哙并没带兵打仗,就是一个猛士罢了。

除了最后霸上一战,所杀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级别很低的士官。

没有诛杀过级别较高的将领。这也是樊哙杀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樊哙的能力,樊哙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这毫无疑问。

但具备樊哙这样能力的人,何止樊哙一人?

韩信或许是千年一遇的将才,但樊哙这样的将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绝对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红安县一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故事吧。

樊哙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哙真正的露脸,还是在鸿门宴上。

但也仅仅是一个目眦尽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谋士们背后策划的,樊哙就是勇敢的执行者。

樊哙真正的发迹,是在刘邦做了皇帝,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

这时候的刘邦,不缺乏出谋划策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刘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执行者。

这就是樊哙在韩信之后,也能成为大将军的原因,而且还做了左丞相。

如果没有刘邦,不好说樊哙就一辈子卖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码成不了大将军、左丞相。

如果樊哙跟项羽单独摔一跤,他肯定办不了项羽。

再说韩信,本事是很大,可项羽不用啊,项羽失败是他的事,韩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刘邦不待见,韩信也没有机会;

项羽、刘邦都不待见,谁敢说别的人就会重用韩信哪?

假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可能就是韩信一直提着剑在游荡,就没有这个大将军啦。

谁敢说同时期就没有另一个韩信在游荡哪?

没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刘邦,也就没有垓下之围,也就没人办得了项羽。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刘邦有萧何,有了萧何,也就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项羽。

再看看张良。

张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韩国为相。

秦灭掉韩国后,张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想造反,可由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

听说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已经成了气候,就想率众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二人一见倾心。

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听,刘邦大部分都能领悟。

于是,张良就果断改变主意,决定投奔刘邦。

如果张良没有投奔刘邦,而是追随景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啦。

只有在刘邦这里,张良才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项羽也有谋士,谁敢说范增就不如张良、陈平哪“

如果项羽采用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杀死刘邦,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

尽管樊哙很牛逼,如果项羽真要杀刘邦的话,不要说目眦尽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来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更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

象韩信这样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象樊哙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这也少不了一个机遇。

实际上,刘邦结交的并不都是“狐朋狗友”,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罢了。

乱世之秋,本本分分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带头大哥,创造一番事业,既是幸运的事,但也是不足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磨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豹眼看历史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经史通义


要做成一件大事,人力所占的比例,与天意所占的比例,是不相上下的。所以,一直信奉儒学的曾国藩在晚年叹息道:不信书,信运气。

运气,就是天意。

可是我们为何还要努力呢?因为只有努力,才能把人力的那部分做好。一定那天意垂青,就能成事。否则,天意虽然看好你,但你自己的那部分活儿没做好,仍然无法成事。

就像等公交车,你站在车站,公交车不一定会来;但你不站在那里,公交车来了也没用。

运气、天意,属于玄学的范畴,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命运。

古今中外,大人物的命运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英雄造时势;二是时势造英雄。

像刘邦、朱元璋这种天之骄子,属于造时势的人。他们能够在大的时势之下,引导时势,让时势朝着自己意志的方向发展,直到推翻旧王朝,夺取江山,登基称帝,号令天下。

而跟随刘邦、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发小、老朋友,则属于被时势制造的英雄。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他们自小与刘邦或者朱元璋交好,甚至一块长大,受到他们的影响、熏陶。刘邦或者朱元璋,就是他们的时势。是刘邦或者朱元璋,早就了他们。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什么?因为“将”会影响”兵“。一直跟随刘邦或者朱元璋的那些人,自然受到刘邦或者朱元璋的影响。

第二,刘邦或者朱元璋引导的时势,再次造就了他们。

试想,假如刘邦或者朱元璋没有造反起义,那么汉朝或者明朝的那批开国功臣,还能使开国功臣吗?我觉得未必。

很可能,萧何被迫赋闲在家,樊哙继续杀猪,周勃继续吹喇叭,徐达在家种地。

正因为上天选择了刘邦、朱元璋,而刘邦、朱元璋又选择了他们,他们才能建功立业。

所以说,他们是被时势制造的英雄。


趣谈国史


我们先来看一看刘邦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

萧何和曹参是当地的地方官吏。萧何的职务相对高一点,负责分担县衙的日常事务和往来接待。曹参是管理监狱的一个低级官员,文化水平不高,功夫还可以,对领兵作战有一些经验。

刘邦的妹夫樊哙,是一个屠夫。平时在乡间也就是杀猪卖狗肉。力大无比,有些拳脚功夫,对刘邦非常忠诚。

周勃和刘备一样,都是编草席的。这个职业很难吃饱饭,所以他还兼职,去丧礼上吹箫,挣点外快。

夏侯婴是一个管牲口的,因此对牛马管理比较有经验,所以经常亲自帮刘邦驾车。

卢绾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忠厚老实,最听话的一个。

这些人都处在当时社会的底层,最终却因风云际会,共同成就一番大业,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跟对了人。

我们经常说,选准行业、进对公司、跟对人是人在找工作中间的三件大事,尤其是跟对人最重要。

比如说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你跟了共产党,将来可能就是开国元勋;你跟了蒋介石就只能,流亡台湾;你跟了汪精卫就只能是汉奸可民族罪人。

因此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你大学一毕业就跟了李嘉诚,或者马云,就很容易成就一番大业,至少能够赚到不少钱。如果你跟了一个小老板,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活在社会的边缘。

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之所以能够最终发达,就在于他们相信跟着刘邦不吃亏,至于能不能成大事不知道混口饭吃是没问题的。而刘邦天生就是人中龙凤,成就一番事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些人跟着刘邦就是跟对了人。他们和刘邦相互成就了对方,共同创立了汉朝,给我们留下了汉族的这个名称。

另一方面,我们永远要记住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努力。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在起点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持续学习进步的意愿。

刘邦在沛县老家时,狐朋狗友应该很多,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那些人到哪里去了?要么战死了?要么跟不上形势发展,被社会淘汰了。

而萧何曹参这些人却能根据形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最后登上人生巅峰。

如果你是阿斗,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提携你,也没有用。因为阿斗就是一个不上进的家伙,就算上帝也救不了他。

我们活在这个年代,也非常需要向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学习,出身低不要紧,学历低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和强大的行动能力,不断推着自己向上走,最终会遇到最好的自己。


新知传习阁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刘邦的那班“狐朋狗友”都是有才能的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人能成为治国大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刘邦会用人

相比之下,项羽就不会用人,导致韩信、陈平等人都跑去了刘邦那里。而刘邦如果不会用人,那么韩信也不可能在楚汉争霸的历史上添上一笔。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有没有人用你,是否会用你,是否有个平台能让你展现自己是很重要的。

其次,刘邦起兵之时身边人才稀少

这是一个对沛县人来说有利的条件,刘邦一个泥腿子,起兵的时候只有同乡的这些小伙伴们跟着他,刘邦也无人可用,只有用他们,这样就给了他们很多的锻炼机会,也更容易在历史上留名。往后看看刘备,起兵之时也没什么人,因此关张赵都脱颖而出。也正因为人手少,不管是刘邦还是刘备,都特别爱惜人才,特别需要人才。而项羽则不同,一呼百应,帐下人才济济,在这种人的麾下,想要出名首先要经过人才的竞争,才能脱颖而出,而人才一多,身为主公要分辨人才就更不容易了。

再次,本身也要有所能力

沛公的这帮小老乡,本身也是有所能力的,没有能力的也在征战中被淘汰了,这是硬件要求。比如樊哙,那功名都是刀口舔血赚来的,不容易。所谓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必非泛泛之辈。

以上就是沛县集团能成为“治国大才”的几点原因。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跟着刘邦起事的同乡好友,最后成为国家高级管理人才的非常多,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灌婴等好几个。这里列举的六个人中,除樊哙外,其他五个都当过宰相。

大家可能都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也都是跟着刘邦“操社会”的狐朋狗友,而且都是一些下层人物,为何最终成为治国大才了呢?他们的本领从哪儿学来的呀?



(萧何)

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些人是下层人士没错。但要说他们是刘邦的狐朋狗友,还真不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不是刘邦的朋友,而是说他们不是像刘邦那样,是个混吃骗喝心思复杂的无赖。这几个人的身上,反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纯正。同时他们能够成为治国大才,还在于他们有两个很好的导师。

先说萧何。萧何是个很纯正的人,他一生行事,始终坚持三点:一是奉刘邦为主公,二是搞好后勤服务,三是认认真真学习。

最初举事的时候,沛县的人都在商量着让谁来当主公。大家争执不下,萧何说采用抓阄。他搞了十几个纸团,然后让刘邦第一个抓,结果刘邦第一个就抓到了。然后萧何把剩下的几个纸团全吃掉。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萧何写的那些纸团,全写的是刘邦的名字。从那时候开始,萧何就坚决以刘邦为中心。

韩信是萧何极力推荐给刘邦的,后来当刘邦怀疑韩信造反的时候,萧何虽然非常舍不得,仍然积极帮助吕后,诱捕韩信并杀掉。这些都是他严格以刘邦为中心的表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都是因为萧何兢兢业业补给粮草的缘故。刘邦在战争中,多次打成了穷光蛋,而每次都是萧何不厌其烦地把军队再组建起来,交给刘邦,重新战斗。也正是在这样一些过程中,训练了萧何当一个宰相的基本素质。

萧何除了在后勤保障中获得锻炼以外,他还有一次特别的进修培训。在刘邦攻下咸阳后,别人都拿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去拿宰相府里的那些书本典籍。可以说,正是这些典籍,让他学到了不少本领,治国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樊哙)

樊哙的纯正是勇直。

因为他的勇直,鸿门宴上他获得项羽的好感,也为刘邦最终脱险加了分。

后来刘邦入咸阳,陈奂生上城,乡巴佬没见过大世面,刘邦泡在秦朝皇帝的后宫里就舍不得出来。别人都不敢说,都顾虑重重。而勇直的樊哙直冲进去,质问刘邦,你想得天下吗?你想得天下就赶紧出来。

当然了,他这样勇直的人,不适合当宰相,但是只有他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直截了当地提醒刘邦。

曹参的纯正是他很听话,执行力强。在战争年代,曹参一直是韩信的副手。韩信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根本不用考虑。只需要坚决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而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安排大抵没错,因此曹参指挥的战斗大抵是胜利的。

后来建国,萧何去世,曹参成为宰相以后,他一切都又跟着萧何学习,按照萧何的办法来做事。所谓“萧规曹随”,就是这样来的。

曹参很纯正,也很幸运。他遇到了韩信和萧何两个好的导师,他只要按照他们的办法做就是了,最终他也成为一代名相。



(曹参)

周勃、王陵和灌婴,他们也是很纯正的人。和曹参一样,他们也有萧何与韩信两位导师,也是一生对刘邦忠心耿耿。所以后来,吕后想乱政,也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力挽狂澜,让汉王朝重新走上正轨。

只能说刘邦运气好,他遇到了一批忠肝义胆的好哥们儿,最后他获得了成功,不只是建了国,还让江山顺利地延续下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帝国的脸谱


其实这些人都应当感谢刘邦,都是在刘邦的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就象马云当年创业期的手下的“十八罗汉”。当时他们的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一子出家,七祖升天”,最终也能做到笑傲商海。所以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现实的,只要有发展、待遇好,不会看领导是不是出口成“脏”、赌博、婚外情。

史书上说刘邦一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到处瞎晃,不过饭局酒局不断,什么人都结交为朋友,在沛县黑白两道都很吃的开。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一定是个“社会人”,还是大哥级别的。但在刘邦时代,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很牛的叫法————————游侠。

刘邦四十七岁还在混社会呢,可以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做为沛县黑社会大哥,其人的情商可说是超高的,多年带领黑社会小弟时所练就的御下能力超强,用书面上说法就是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刘邦善于用人特长的领导,尽力做到人尽其用,而且一旦有成绩马上果断提拔。

如比像韩信,在其它地方怎么混都不被人重视,想出人头地太难了,投奔刘邦来了,即使韩信过去只当的是下级军官,在刘邦手下要求还不低,不过试用期还没过,刘邦感觉他真的有本领,几下子就提拔成实权大将军,只要有能力,不愁好待遇。

比如六出奇计,一统天下的陈平,有一次查实了陈平收受贿赂,证据确凿。正常处理一定是降职、关起来,抄家。要刘邦却反而给了他四万两金子,用其心机发挥特长,去到敌人营地行贿对方重臣去。

比如当时起家就在刘邦身边的小弟樊哙,身手不错,刘邦用其勇武,你看他每一次打完仗,所有功劳一丝不错的记下来,杀人了几个敌人,都是什么级别,没事就时不时再给点意外的奖赏啥的,这样奖赏被赏的人满怀自豪,别人看着也口服心服。

刘邦做为领导,懂得量材为用,所有前期后期的追随者也全都得到了好处,并且在追随的程中自我能力得到的飞速发展,这才都成为一代“牛人”。


历史黑白灰


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刘邦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朋友们,最终留下大名的,都是治国大才,这一点,不会是巧合,也不是人人到那位置都可以,他们是和刘邦等人一起成长的,之所以能成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那个看似最没才的领导者,刘邦,或者朱元璋。咱们说说刘邦的朋友,为什么都是大才。

首先,有个幸存者偏差的说法。革命不是请客打饭,是很危险的,今日不知明日事,能活下来的,当然都是好样的,因为死了的,就不用看了嘛。如果眼光还不够长远,脑子还不够灵活,身体还不够强悍,都活不到最后,活下来的,自然就是最杰出的,就是咱们后人能够看到的,哇,都是大才,其实呢,是因为不怎么厉害的都挂了。其次,是他们本来就能。刘邦起兵造反时,愿意追随他的,首先是有能力有胆识的。咱们想啊,其他人造反,多是旧贵族,原本就有影响力,又有钱,一呼百应的事办起来并不难,可是刘邦呢,一小亭长,比芝麻还小的官,他本家跟着他的,就一个刘交,其他人都不敢跟,因为跟着他造反成功的机会小,失败的可能却很大,万一失败了,脑袋不保啊。这就很考验眼力了,樊哙夏侯婴等人能跟着一起干,可见眼光和胆识,他们都超过一般人。

其实他们在造反之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刘邦的团队里,杀狗的杀狗,赶车的赶车,的确是属于人们眼中的狐朋狗友。但是看他们后来的表现,可不只会那么一两样,关键的在于什么呢?在于刘邦的眼力,他能发现这些身份低微的朋友身上的光华,能让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也能容忍他们的缺点。

再者,他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周勃等人最初的确都是一腔热血要革秦朝的命,没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但随着仗越打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军事能力强悍了,连政治也能玩几手了,看看杀狗的樊哙,在鸿门宴上,玩得多溜。会不断成长进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咱们说的英雄不问出身,为什么不问?因为英雄会不断进步,老是以老眼光看人,就不对了。

刘邦的能力并不最强,他自己也承认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但是他最能的地方就在于有自知之明,会用人,什么人安排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安排,做得相当出色。就如韩信,咱们都知道,早年就是臭要饭的,到了项大王那里,就是个亲兵,到了刘邦身边,一直混,混到了王——虽然最后也刘邦咔了,但那也是有原因的,在知人善任这一块,刘邦的能力远超同辈。唯有他这份能力,能让所有人都各展所长,他们一起,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把握住了机遇,创造了辉煌。

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天鹅,经过它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让人羡慕的存在。换只小鸭子试试?肯定不行的,再努力也只是变成大鸭子,当然了,它们都得碰上好的机会,否则被人一锅炖,也没天鹅什么事了。

就此抛砖引玉吧,期待您关注叶之秋的头条号哈,谢谢。


叶之秋


有个词叫攀龙附凤,说的是刘邦的“狐朋狗友”因为依附刘邦而成为大人物的,周勃原来是给人办丧事的,樊哙是屠狗的,夏侯婴是马夫,萧何、曹参是小吏,只因为攀了龙,附了凤就成了大人物。其实是他们赶上了风口,在历史的关键处又创造了历史。

<strong>

一攀龙附凤是有历史机遇的

那是个创业的好时代,有很多值得铲除的弊政,有秦帝国的残暴,一切不公正都是英雄们奋斗的目标,樊哙拿起了屠狗地刀,萧何拿起了写字的笔,夏侯婴穿起了办丧事的衣服,从田间、从集市、从寻常旧陌,一群又一群人走出来,他们没有学历,没有经验,不是惊天大人物,春天在哪儿,是花总会开的。


二在帮助领导上位的时候,刘邦的狐朋狗友强于项羽的亲戚故旧

樊哙在鸿门宴上领导挡酒,蹬得眼珠子都快掉来,喝的洗胃,也要救刘邦,萧何在关中治理百姓累的吐血,从而给刘邦一个可靠的根据地,而项羽团队都在依附于项羽,没什么创造力,项羽让干活就干活,加班又不给加班费,也没有股权激励,高管们项伯是他的叔叔,想的是不得罪人,留后路。范增格局有限,看不出未来发展的大势,只是让杀了刘邦,再没好话。天下放在那里,天下又失在哪里?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抗秦到楚汉相争,一路走来,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团队、有田荣、田横的旧贵族团队、有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团队、有项羽的力拔山兮团队、全比不上这个狐朋狗友团队,无疑最后的胜利是实践的胜利,是刘邦的胜利,是狐朋狗友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