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父親李靖不是皇帝,為啥別人還叫其“三太子”呢?

葉宗琪


最近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播,口碑炸裂。我們在沉浸於劇情的同時,想必一些有心人可能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哪吒的老爸李靖並非是皇帝,但是人們還叫他”哪吒三太子“。在古代,“太子”的稱謂可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叫的,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那麼,為什麼人們還敢叫哪吒“三太子”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歷史真相!

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六個月,生下一個肉球。他的老爸李靖還以為他是個妖怪,就用劍劈開,裡面的嬰兒就是哪吒。哪吒在家排行老三,他還有金吒、木吒兩個哥哥。哪吒出生後,拜太乙真人為師,學得大神通,一身神器,能變化三頭六臂。但他也是一個叛逆少年,鬧海擒龍,抽筋扒皮,惹下滔天大禍。龍王為報仇,水淹陳塘關,哪吒為了保全陳塘關百姓,他剔骨割肉。後來,他託蓮重生,與父親一起反商伐紂。在滅商之後,姜子牙封神,他晉升仙班。

實際上,在哪吒一家還沒有被封神的時候,哪吒的老爸李靖在凡間曾是商朝紂王部下的關口守將之一,擔任陳塘關的鎮關總兵,最多也就算屬於一方諸侯而已,但並非是帝王。但是奇怪的是百姓們卻稱哪吒為“三太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都是我們對“太子”這一 稱謂的誤解造成的。

在商周時期天子及其諸侯的兒子們,皆可稱“太子”或“世子”。例如:周武王姬發還沒有建立周朝的時候,他只是西伯侯姬昌的二公子,但是當時姬發也被百姓稱為“太子發”,也就是“公子發”的意思。哪吒的老爸李靖雖然沒有西伯侯姬昌尊貴,但是李靖好歹也是陳塘關的大佬,也算是一方諸侯。因此,哪吒作為李靖的兒子,也有資格被稱為“三太子哪吒”。

本來“太子”是指天子和諸侯的兒子,只是後來卻逐漸變了味。漢朝的時候,皇帝和諸侯的兒子們也都可以稱“太子”,只是只有皇儲可以稱“皇太子”。而漢朝以後,諸侯王的兒子改稱為“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從此,“太子”只能是皇帝的繼承人才能叫,其他人膽敢稱“太子”就是死罪了。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並且這時候”太子“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身份,而皇帝授予的身份。只有得到皇帝的冊封,才能得到”太子“的身份。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金元時代,並非繼承人的皇子有時也會被稱為“太子”,如“四太子兀朮(僅為皇子)”,這是民間俗稱,並非制度如此。而我們今天就更隨意,公司老闆的兒子現在普遍被稱為“太子”。是他,就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智鬥妖魔勇降鬼怪 ,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少年英雄哪吒被稱為“三太子”,有何不可呢?


密探零零發


太子就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是嫡長子,皇帝只要一死,別的皇子不鬧事,那麼太子就會成為下一任皇帝。

李靖不是皇帝,他只是陳塘關的總兵,而他的三兒子哪吒居然敢稱“三太子”,難道李靖活膩了不成?



要弄懂怎麼回事,就要先搞懂李靖是誰?

李靖就是托塔天王,他是《封神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但他是有歷史原型的,原型有兩個,一個是唐朝李靖,一個是毗沙門天王。

唐朝李靖是李世民手下著名大將,他為大唐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列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八位。

毗沙門天王是印度佛教護法神,由唐玄奘引入中國,後來受到唐朝人供奉,名氣變得越來越大,毗沙門天王有個兒子叫哪吒。

《封神演義》將李靖和毗沙門天王中外合而為一之後,一個嶄新的人物—托塔天王就誕生了!



瞭解了托塔天王的原型,咱們再來說一說,哪吒為什麼能稱作“太子”?

太子,就是皇帝的嫡長子。但是,“皇帝”這個稱謂是自秦始皇嬴政才有的,秦始皇之前不叫“皇帝”,而是叫“王”,如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等。

西周實行的類似於現代的聯邦制度,由眾多諸侯國組成,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共主”,但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權力,諸侯國各管各的,他們有各自國家,各自的軍隊,各自的王宮,他們的繼承人也稱為“太子”。

李靖是由毗沙門天王衍化而成的,天王也是王,所以他的嫡長子稱為太子也是合理的。



然而,哪吒不是嫡長子,而是第三個兒子,這又如何解釋呢?

這就歸因於民間了,民間百姓可分不清誰是大兒子,誰是二兒子,誰是三兒子,他們將帝王的兒子一概稱為太子。

就像清朝皇帝的兒子都叫王爺一樣,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兒子都被封王,但民間還是習慣稱他們叫作王爺。

再比如,就像公司的中下層職員都叫經理一樣,事實上並不是每個職員都有任命書,但大家習慣叫他們經理。


一半秋色


相信最近刷爆大家社交軟件的一定有一部動漫,那就是關於哪吒的動漫電影《哪吒·魔童降世》。筆者和大家一樣一路走來,見證過一代代哪吒的發展歷程,關於這一代哪吒到底如何,筆者在這兒就不多敘述了。今天我們探討的是另一個網友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是關於哪吒被稱為“三太子”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華夏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古代,“禮”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小到最普通的稱謂,大到國家的祭祀等,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講究。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封建王朝中權力地位最高的人,皇帝所遵從的禮數更為嚴苛,在古代,皇帝所選定的皇位繼承人才有資格被稱為太子。而其他兒子只能被稱作皇子,更不用說王宮貴族和普通百姓了。

那麼李靖一個小小的陳塘關總兵,他的兒子哪吒為何敢稱作“三太子”呢?

筆者經過仔細查閱後發現,這應該還要先從他的父親李靖身上說起。

托塔天王李靖,是《封神演義》中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有歷史原型的。一個為唐朝的李靖,另一個為毗沙門天王。

在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還記述說:

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於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玄宗大悅,令諸道州府於城樓西北隅置天王像供養。一時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

所以在唐朝時,唐玄宗封毗沙門天王為戰神。而李靖,在《唐書》有傳,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官拜西本軍將奉祀,稱唐時名將第一,在歷代名將中能與韓信並提。

而且李靖生前戰功無數,特別以後期外戰尤為突出,長期鎮守唐王朝北門,他死後逐漸被軍中供奉成為戰神。

所以經過民間也一番加工藝術化之後,一代托塔天王李靖就此誕生。

哪吒作為毗沙門天王的三兒子,本來就是叫哪吒,在本土化之後就成為了李靖的兒子李哪吒了。

大家可能會問,就算他父親是天王,可天王又不是皇帝,他憑什麼稱為三太子?

大家可不要忘了,《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商朝,在這個時期並沒有“皇帝”這個稱謂。在秦始皇以前,那時候的皇帝叫“天子”,天子的嫡長子做為儲君的人選,被稱為“太子”。

太,指大,年齡長者,“太子”即是嫡長子。諸侯和藩王的長子這時可以稱“太子”,也可以稱“世子”,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稱謂。這時“太子”又可以是嫡子的統稱,前面加序號以區分年齡大小,比如“大太子”、“二太子”等,依次類推。

到了漢朝,稱謂才有了準確區分,為了強調皇室的身份和尊貴,因此劃分出等級,與諸侯的嫡子區分開來。只有皇室繼承人才可以叫做“太子”,以顯其獨一無二的尊貴身份,其他諸侯和藩王的兒子只能叫“世子”,是比“太子”低一級的身份。如果諸侯的兒子叫“太子”,則是冒犯了皇家尊嚴,輕者治過失之罪,重者以謀反罪論處。

階級在漢朝正式分化,等級制度正式明確。而哪吒的老爹是李靖,是手握兵權的陳塘關總兵,是有實權的一方諸侯,在商朝時其嫡子自然可以稱“太子”,因為這時“太子”就是嫡子的代稱,並沒有劃分等級之說,要與皇室繼承人區分開來以顯皇室獨有的尊貴和尊嚴。

所以哪吒被稱為“三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神話故事中,陳塘關總兵李靖的殷夫人懷胎三年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忽然光芒四射,李靖大驚之下用寶劍劈砍,卻從中跳出一個男孩。李靖悶悶不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卻來賀喜,為孩兒取名哪吒,收為徒弟,當場贈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渾天綾。七年後的一天,七歲的哪吒來到東海遊玩,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 。

這時,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 ,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 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 ,共商報復之計。第二天,四海龍王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 ,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

哪吒想要反擊,遭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憤自刎。事後, 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使哪吒還魂再世。復生後的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大鬧龍宮,戰敗龍王,為民除害。

而敖丙被稱為“龍宮三太子”,傳說太乙真人為哪吒塑身時曾把敖丙的靈魂加了進去,所以哪吒也被稱為“三太子”。

而且筆者在多方查閱後,《封神演義》中的哪吒也是非常複雜的。

他是由兩位人物的故事糅合而成的,一個就是本尊哪吒,我們熟悉的哪吒故事中,“托塔天王之子”的身世、東海殺龍、箭射石磯之子、割骨還父、蓮花化身的典故都處於這個版本的哪吒太子。

而另一個原型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太歲殷元帥”。“正名金哪吒,又名殷郊”——這位太歲殷元帥的大名,也叫哪吒!而生為肉球,被一劍劈開而降生、拜師真人、後助武王伐紂、拜為元帥等故事,卻是出自這位金哪吒的事蹟。

而這位金哪吒的父親,就是商紂王,其母即是正宮姜皇后,所以這位哪吒才是根正苗紅如假包換的“太子”啊。

一般認為,許仲琳在寫《封神演義》時有意將李哪吒與殷郊兩個人物進行了融合與再分割。而實際上,早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前,這兩個形象就很可能已經融合過一輪了,一個李哪吒,一個金哪吒的重名,應該不是巧合。許仲琳有意地避免了以子伐父的劇情,而把殷郊大部分的故事情節都安給了李哪吒,把殷郊的人設拉出來重寫了一遍,而把武王帳下元帥改寫成了托塔天王李靖之子李哪吒——這也就是現在大部分群眾眼中的完整的“哪吒”形象。

至於毗沙門天王第三子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和商紂王之子殷郊的形象攪合到一起去的,何時最開始融合的,恐怕已不可考。

從這個角度上,換一個思路,也許“哪吒太子”的稱號本就是因為——人家就是紂王之子,本來就是太子呢?

或許是在之後人物形象的不斷演化、變遷中,這個“太子”名號才轉落到了同名哪吒的托塔天王三子身上呢?

這也僅僅為筆者的一種猜測。

最後筆者看來,這可能是戲曲、小說、演義創作中的一種寫法。縱觀我國文學史,這種手法也是層出不窮,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義子關平(住:史料記載中為親生兒子)也被稱太子;泰山神的兒子泰山三郎,代入小說《封神演義》裡是黃天化的封號,炳靈公,也叫炳靈太子;清末戲劇大家也稱呼二郎神為金花太子。

此外太子很可能是隻是一種稱謂,泛指年輕的仙二代。

還有就是老百姓對神仙樸素的敬畏崇拜之情,認為男神仙厲害的就是“大帝”,女神仙厲害的就是“娘娘”,年輕的神仙厲害的就是“太子”,小孩子厲害的就是“童子”,之所以這樣稱呼,可能是因為古代百姓認為神仙非常厲害,所以就用凡人中最厲害的稱呼來叫神仙了吧。

綜合上述的歷史因素和小說特有的寫作手法,我們不難推斷出哪吒被稱作為三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歷來現實


《西遊記》中,有這麼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一隻不知天高地厚的白毛老鼠精偷吃了如來佛祖的寶貝燈油,逃出靈山下界為妖,佛祖派遣託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緝拿老鼠精“歸案”。看到這裡,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佛教的事,為什麼要派遣道教的神仙去解決?

佛祖難道有指揮“道教護法天王”的權力嗎?

吳承恩老先生寫的很巧,不著痕跡的便寫出了託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的前世今生,原來托塔天王兩父子,原本就是佛教的護法大神。

……

“哪吒”是一個佛教詞彙,“哪”為鎮邪除災之意,“吒”為光明正義之意,“哪吒”兩個字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消滅妖邪的正義”。

“哪吒三太子”的原型是佛教護法大神“那吒”。


“那吒”是佛教中,鎮守北周天的護法天王“毗沙門”的第三子,那吒師從如來佛祖,曾歷經千世輪迴,修得三頭六臂,被佛祖封為護法大神,守護西方極樂世界。

那吒的父親毗沙門又稱“北方多聞尊天王”,受佛祖命令掌管“北周天”,是北周天的統治者,既然是王的兒子,那麼被稱為“三太子”並不算錯誤。

唐朝時期佛教興盛,唐玄宗李隆基將毗沙門封為戰神,而抗擊西突厥的唐朝第一名將李靖,同樣也被奉為戰神,一來二去,毗沙門和李靖合二為一,成為了“託塔李天王”,那吒也成為了“哪吒三太子”。

因此,哪吒三太子所代表的含義,是佛教中“北周天的王子”。 至於明代“瞎掰”小說《封神演義》裡,託塔李天王變成商朝總兵李靖,純屬是作者腦洞,商朝根本就沒有“總兵”這個官職,更沒有李靖這個人,“托塔天王”這尊神號是在唐朝末年產生的,怎麼可能穿越到商朝?

而且人家《封神演義》裡面也沒有說太子,只是說哪吒是李靖的三公子!


白話歷史君


哪吒被呼為三太子這件事,我們需要區分看待,並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時間任何背景他都是三太子。

哪吒的故事不必整的太複雜,總體可分為民間宗教傳說,《封神演義》、《西遊記》等三個人設板塊,有些人把小說內容並民間傳說混為一談,那不叫解釋,那叫強行解讀。

我們先把民間傳說放一邊,看看西遊記和封神榜裡的相關人設,絕大部分人最直觀的哪吒形象都來源於這兩本小說。

翻過才知道,《封神演義》可沒提什麼三太子,它賦予哪吒一家的是個平凡但又特殊的背景。

為什呢這樣說呢?你看,哪吒的父親李靖,只是陳塘關的總兵官,他曾經在度厄真人門下修仙,因為修不成仙,所以道士下山輔佐紂王,最後慢慢當到了總兵官的位置上。

總兵官好大的官?商朝其實沒總兵,這是明代的營軍職位,像戚繼光,俞大猷都當過總兵官,位置與衛軍的都指揮使大抵相當。

但明末的總兵含水量很大,因為衛所的糜爛和戰亂的四起,明朝大量招募營兵,先是設了20多個總兵官,分管湖光,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繼而又不停的給人掛總兵銜,到崇禎年,總兵官已經與委員長髮的少將總司令一樣不值錢了。

這個時候的總兵需要看能耐,看位置和重要度區別含金量,如福建廣東這樣的總兵是一方大員,妥妥的戰區司令,那陳塘關是啥?

根據現代的一些考察,陳塘關的小說原型應該是天津陳塘,這也符合東海之濱的設定。

明代的天津分為左中右三個衛,他們直到清朝才合二為一。

這裡又要解釋下衛所,衛所是明朝一種軍事單位,一個衛有5000出頭的衛兵,分為五個千戶所,這些軍事化戶籍裡的人呈屯墾式的村莊生活,生兒育女種田,稱為軍戶。軍戶世世代代都是軍戶,不能轉為其它戶籍,他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證有壯丁給衛所當兵,補全那5000個兵額。

衛所的頭頭叫衛指揮使,下面是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上面是都指揮使司。

明朝後期,因為衛所糜爛,在對抗倭寇和北方女真上不堪大用,因此朝廷調集了不少募集的營兵代替或協防,漸漸取代了衛所,由營兵系統的總兵官,副總兵,參將,遊擊這些替代了衛所的都司,指揮使,千戶這些單位。

例如戚繼光,他的戚家軍就是典型的營軍募兵,自己是福建總兵。還有笑傲江湖裡的劉正風,他花錢買了個地方參將的虛職。

《封神演義》是明代人的書,作者許仲琳或王世貞都是明末人士,他們並沒有去考古殷商的官職體制,反正寫出來了讀者大部分也看不懂,所以乾脆拿了明朝的現實架構去套了商朝,所以這才有了李靖的總兵官身份。

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也不必太過糾結,總之李靖不是啥大官,區區地方守將罷了,起碼按照《封神演義》的設定,他非王非候,更不是皇親國戚。陳塘關如果按天津衛的規模來看,李靖這個總兵含水量相當大,放今天也就一軍分區司令,正師級或副軍級幹部。

顯然,這樣的地位怎麼可能稱兒子為“太子”呢?這根本不符合邏輯,別說太子,叫世子的資格都沒有。

再一翻《封神演義》,哦!明白了,原來書裡面太乙真人管哪吒叫的是“公子”,別人稱的也是三公子,連自家家將都是如此稱呼。

反倒是那個被哪吒打死的敖丙,他才被稱呼為龍王三太子。

那“三太子”在哪裡呢?再翻《西遊記》才能找到,哪吒出場不是很多,好像也就三四次吧,“大鬧天宮”中這樣寫道:

“這大聖一條棒,抵住了四大天神與李託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殺彀多時。”

還有打牛魔王那一回:

長老害怕道:“悟淨!那壁廂是誰神兵來也?”沙僧認得道:“師父啊,那是四大金剛、金頭揭諦、六甲六丁、護教伽藍與過往眾神。牽牛的是哪吒三太子,拿鏡的是託塔李天王,大師兄執著芭蕉扇,二師兄並土地隨後,其餘的都是護衛神兵。”

另外,哪吒的哥哥們也曾經出場,比如第六回“觀音赴會”中,有這樣一段:

大聖挺如意棒,應聲道:“老孫便是。你是甚人,輒敢問我?”木叉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叉,今在觀音菩薩寶座前為徒弟護教,法名惠岸是也。”

這個“木叉”就是木吒,西遊記裡就是這麼寫的。不管怎樣,《西遊記》裡承認了李家三個兒子的“太子”身份,第八十三回有這樣的情節:

天王道:“我止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小兒名金吒,侍奉如來,做前部護法。二小兒名木叉,在南海隨觀世音做徒弟。三小兒得名哪吒,在我身邊,早晚隨朝護駕。一女年方七歲,名貞英,人事尚未省得,如何會做妖精!

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兩個相近相似卻又本質上不同的世界觀裡,一個哪吒只是陳塘關小守將的“公子”,一個是天上託塔李天王的“三太子”,我們不應該將之混為一談。

而小說以外的哪吒呢?

比較權威的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這個明代的刻本描繪了許多中國的神仙,哪吒也身在其中,而且名稱就是“哪吒太子”。

刻本上這樣寫的: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

從古代成型的神話故事上看,哪吒已經是有名的神祗了,他的父親李靖也脫胎於佛教毗沙門天的形象,既然作為一方之天王,那麼當然不能作為陳塘關那個小小的總兵官來看待。

李靖的成型故事真要說起來比哪吒的精彩一大把,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只在卷終連帶著提了一下毗沙門天王在唐太宗起兵時神降於前的故事,民間後來傳說唐軍大將李靖就是毗沙門天轉世,這也形成了 “托塔天王叫李靖”的說法。

說實話,對待哪吒的問題我們不能光看《封神演義》的設定,那樣很容易掉坑,我們應該忘掉《封神》中那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總兵”官職,只需要記得李靖是毗沙門天王或者託塔李天王就行了,雖然他們依然不是皇帝,但神祗麼,總比凡人要高那麼一些的,這又是個神王,那麼祂的兒子被稱為太子也沒有錯。

嗯,毗沙門天小姐姐鎮樓。


王司徒軍武百科


為啥哪吒的父親李靖不是皇帝,他還被叫做“三太子”呢?

前兩天,我們正好寫了一篇為啥二郎神要被叫做二郎,大郎哪去了的文章。

裡面提及二郎神的在唐代的原型叫獨健二郎,他有個三弟就是哪吒!而他們的父親是毗沙門天王。

好吧!

這個聽起來有點毀三觀,二郎神跟哪吒是兄弟,他們的爹還是四大天王裡的一個。

這確實聽起來很難接受,但這個就是佛教體系裡的神話故事原型。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二郎神、哪吒、四大天王,其實都是經過道教本土化的佛道融合神話故事了。

而在最開始的唐代,神話傳說就是毗沙門天王是二郎神和哪吒的爹。

按《秘抄問答》記載:佛教的軍神毗沙門天王有五位太子:最勝太子、獨健太子、哪吒太子、常見太子、禪尼師太子。

他們都是佛教的護法神,都很能打。

比如最勝太子是四頭八臂。哪吒的三頭六臂也是源自於此。

他三太子的稱謂也是由此而來,畢竟人家爹是天王,他叫太子一點問題都沒有……

雖然後來的神話傳說把他的爹給換成李靖了。但三太子的稱謂則保留了下來。


冷兵器研究所


在古代正史之中,即便是皇帝的兒子也不能都稱為太子。唯有被明確可以繼承皇位的那一個兒子,即嗣子,才可以被稱為太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大兒子李承乾曾被立為太子。其他兒子只是皇子,封王后可以稱為某王,比如魏王,晉王等。

在魏晉以前,王的兒子中擁有繼承權的,也能被稱為太子。比如說曹操封魏王后,曹丕就成了魏國太子。曹植、曹彰等人只是普通王子。

不過,魏晉以後,便只有皇帝之嗣子才能稱太子,諸侯王以下,包括公爵、侯爵等,其嗣子都只能稱為世子。

在古代小說中,規矩就不甚嚴謹。經常是王的兒子都叫做太子,並且還冒出了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等等說法。

比如《西遊記》中,白龍馬就被成為“西海龍王三太子”,西海龍王不是皇帝吧,人家是四海龍王之一。小白龍還有個大哥魔昂,他也被稱為西海龍王大太子。

至於哪吒,在《封神演義》中,其父李靖為商朝八百鎮諸侯之一,官拜陳塘關總兵,他是李總兵第三個兒子,因此,在《封神演義》中哪吒出場時,是被稱為“三公子”!

且看原文:且說三公子哪吒見天氣炎熱,心下煩躁,來見母親。

在《西遊記》中,哪吒確實被稱為“三太子”,那是因為從西遊記一開篇,其父李靖就已經是托塔天王、玉帝敕封之降魔大元帥。

也就是說,哪吒的父親李靖已經是王爵,是帝君級別。哪吒自然可以被稱為三太子。

其實,在《西遊記》中,四海龍王之子都可以稱為太子,南天門看大門的都是什麼帝君,李靖、哪吒的身份地位不知道比他們高多少,稱呼個太子算什麼呢?


葉之秋


題主的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牽扯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吐槽一句,哪吒是正統的中國道教神仙,不是舶來品。最開始李靖是李靖,哪吒是哪吒,沒有任何關係,但最後哪吒成了李靖的兒子,這是佛教的功勞。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需要講一個比較長的佛與道的故事,看完了大家就知道了哪吒怎麼成了李哪吒,李靖怎麼成了道門和佛門的神。


自漢朝時釋迦教就從印度傳到了中國,當時雖然中國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但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體系,相反這一方面釋迦教比較全面。釋迦教一來就大力弘揚釋迦法門,但是釋迦教的神名對於我們來說非常奇怪,就是異族的名字,所以釋迦教的初期的推廣並不好。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釋迦教裡面的能人就實行本土化的計劃,將一個個的釋迦傳說中的人物改成符合中國審美的名字。而他們還有另一項本事,就是將本土的神,吸收到自己的體系中。釋迦教最開始的神本身就是吸收的印度婆羅門的神,比如天龍八部眾,比如二十四諸天等等,都是吸收了婆羅門的神話改進而來。


釋迦教的到來刺激了中國的道門人物,這種宗教神話體系給了道門的靈感,於是道門開始將中國的神話故事總結,形成自己的一個體系,首先確定的第一個至高神就是我們熟悉的太上老君,然後沿著盤古創世到三皇五帝,編寫系統的神話傳說,為了壓制釋迦,將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故事編成了老子化胡為佛的故事。

確切的說,佛是中國人發明的,由於當時中國人對地理認知的不足,認為中國的西方都是胡人,胡與佛的音比較近,給弄混了,最初的佛教是音譯的釋迦,佛教是我們對他們的稱呼,但是道教的做法成為了釋迦教一個契機,於是釋迦教將所有的神都給翻譯成了佛,為了更接地氣,也出現了很多護法天王,佛門四大護法天王的名頭就是這麼來的。


道與佛一路爭鬥,互相成長,但佛教比道教更具有侵略性,道教佔本土優勢,但佛教更擅長宣傳,到了唐朝年間,李靖軍神的名頭威震四方,而佛教自己的軍神是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早在佛教在西域傳教時,就吸收了西域軍神毗沙門天王,將其和多聞天王合二為一,因此這次他們依樣畫葫蘆,將李靖吸收進了佛教體系,成為了佛門的護法天王之一。佛教為了將多聞天王本土化,多聞天王編成了一手託塔、一手持戟、身穿中式軍鎧的形象,由於李靖託塔的形象聲入人心,民間開始稱其為託塔李天王。

一開始道教始終堅持將民間的傳說人物吸收進自己的系統,不好意思將世俗的中的人列有神名,於是佛教的佛越來越多,道教的神越來越少,難以在民間戰勝佛教,於是道門痛定思痛,開始將本土的佛搶回來變成道教的神。託塔李天王就是在道門的操作下成為了天庭的元帥,而道門閉口不談多聞天王的名頭,以至於時間久了,民間以為這是兩個神。


在發掘本土傳說上,道門更具有優勢,而此時民間有了一個哪吒鬧海的傳說。相傳東海有一條龍與一個小孩子在海上爭鬥,被這個小孩斬殺,道門迅速的將這個小孩吸收進了自己的神話中,給這個小孩封了一個三壇海會大神的名頭,又因為小孩搏殺龍的時候喜歡叫喊,而盤古大神曾以一聲“吒”音的叫喊滅萬千神魔,於是給這個不知道哪裡來的小孩取名叫哪吒,由於民間在供奉哪吒的時候很多人不認識這兩個人,習慣性的叫名為哪吒的小孩子為三罈子,叫著叫著就叫成了三太子,而能夠被殺的龍肯定不強大,這個龍也就成為了龍太子,隨著歲月的變遷,也被叫成了龍王三太子。

自佛門發現三太子哪吒的供奉後,就想辦法把哪吒吸收進自己的神話中,而多聞天王正好有一個叫那羅鳩婆的兒子(也有說是孫子,反正神話都是編的,不用在意這一點),就這樣哪吒成為了多聞天王的兒子,然而哪吒的三太子的名頭已經很響了,對於中國人來說,既然人家有爹了,那前面應該還有兩個兒子了,於是佛教就又發明了金吒和木吒兩個神。由於李靖的托塔天王的形象遠超多聞天王,哪吒就這樣變成了李哪吒。道教對哪吒和李靖扯上關係樂見其成,但一直死死的護住哪吒的形象,這也是為何在中國,哪吒一直是個道童的打扮的原因。


很多人說是先有的那羅鳩婆,再有的哪吒,哪吒是西方演變而來,這是不對的,首先只有中國才有打妖怪的小孩子,其次哪吒自出現就是小道童的模樣,最後就是“吒”是道門獨有的字,其他的什麼拜火教以及佛教不過是牽強附會硬拉關係罷了。據我推測,民間之所以會有這個故事,隱射的朝廷,龍代表皇族,殺龍的故事是民間對朝廷的反抗,弄一個神通廣大的小孩子出來殺龍不至於引人入目,再者鬧海鬧龍宮這種事情,是中國民間獨有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其他的關於哪吒的來歷都不符合中國民間傳說的習性。哪吒第一次出現的傳說就是哪吒鬧海,抽筋扒皮,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整個故事都充滿了中國人的思維,且故事中沒有任何佛教和摩尼教的理念在,因此哪吒絕對的是正統的中國神仙。



達達說歷史


從小就覺的哪吒的名字奇怪,而後知道這是一個偏佛系類似於羅漢之類的名字,那時就想這或許是著作者故意為之吧!



根據封神榜傳說,哪吒是陳唐關李靖的第三個兒子,李靖身份是王侯,封神榜上是托塔天王,為一方軍閥,王侯的子女被民間傳承流轉,就被傳稱為三太子了,這應該是民間百姓對哪吒不畏權貴的精神的崇拜所致!



一直以來我們所熟知的哪吒是來自小說《封神榜》,事實上最開始的時候哪吒是從佛教中來的。“哪吒”應該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它只是用中文發音翻譯過來的。



所以哪吒是一個舶來的神名,他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在唐以前,我國尚無關於“哪吒”的任何記載。如此說來,“哪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才形成如今天我們所知之形象。



在許仲琳所著《封神演義》中,哪吒更加本土化,成為李靖的第三子,而李靖也與原先佛教傳說相結合,成為“天王”,而天王的兒子稱為“太子”是不算過分的。還有一種說法“三太子”可能是一種外號,跟現在黑社會所謂“太子爺”差不多,只不過這個“太子”是褒義的!


彈指千年


中國古代有諸多神話故事,雖然人物就那幾個,但是演繹出來的形象、故事卻極多,比如這位李靖還有哪吒三太子,在很多故事裡面,造型是不一樣的。

封神裡面的版本

在《封神演義》裡面,此人是陳塘關的守將,放在現在,那就是一軍軍長,地位很高,權利很大。他是朝廷大將,生了三個兒子,這個老三是個怪胎,生出來的時候居然是個肉球,而且這裡面出來的小孩子,還自帶武器,生來就會說話。

他覺得這是個妖怪,所以一直就不喜歡他,甚至還想害他。後來這老三可能因為父親不愛他,變得非常叛逆,居然在海里捕殺了龍太子。

龍王去天庭告他,不料反被他痛扁一頓。後來玉帝聖旨降下,要處死李家人,於是哪吒就自己赴死,救了父母。後來他託夢給母親,說只要造個廟,就能救活他,可是偏偏他這父親不願意,一來感覺他就是個妖怪,二來這老三太能闖禍了,於是父子結怨,之後還是因為共同效力於周朝,這才勉強化解開了恩怨。

那要按照這版本來說,他確實不應該叫太子,而且這部作品裡面,也確實沒人叫他太子。總兵的兒子敢叫太子,那不是僭越?豈不是要被殺頭!

別的版本

在《西遊記》裡面,李靖的身份有了極大的改變,他竟然不在地上了,而是天上的一員大將。生老三的時候,也是很奇異。情節類似封神演義,也是老三去了海里和龍王的兒子結怨,倆人大戰之後,他就把龍王的兒子剝皮抽筋地一番蹂躪。

父親知道後,就打算殺死他。不過他因為憤怒,竟然自己把自己給活剮了。但是父親依然想找他的麻煩,要殺死他的魂魄,於是他趕緊逃到了佛祖那裡,入了佛教被賜予了金身。

而他得了肉身能力提升,居然回去想殺死父親,然後這李靖也跑到了佛祖那裡求救。後來,佛祖就賜給了李靖一個寶塔,父子倆因為都得了佛教的好處,所以就不再計較了。在這個版本里面,李靖是天上的“天王”,地位很高,他的兒子成為太子是很正常的。

王的兒子也是有太子的

我國很多朝代,皇子都是有封地的,都是什麼什麼王,有的朝代封王幾乎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封國裡,他們就是這裡的土皇帝,死了以後後人是可以繼承王位的,那繼承王位的人,一般都是提前定下的,算是王儲,這樣的人,也是太子,只不過他們是封國裡面的太子,而不是整個國家的太子。

所以,因為父親在一些版本里面變成了天上的神仙,所以哪吒的身份也得到了提升,從總兵之子這樣的公子哥,直接變成了一個太子。這個太子還是神仙的兒子,所以很迷信的古人就更加崇拜這個形象,三太子的叫法也就越來越流傳的廣泛了。到了最後,人們即便是知道有的版本里,他的父親是總兵,也依然喜歡喊他“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