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原來還有這些小知識

傷寒論桂枝湯這個方正,我們講方正,主要是講這個方劑治療的症候表現。這個症候表現產生的病變機理,這個症候表現如何治療,如何選擇治療的方劑,方劑的組成,以及這個方劑的中藥煎服法。

所以說我們學習傷寒論的,講方症使用它是代表,這個方劑所治療正好表現的機理,治法,方劑藥物組成和煎服方法。

今天呢,我們和大家共同來學習,桂枝湯這個方劑,桂枝湯出自於傷寒論的原文第12條第1首個方劑,原文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經典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原來還有這些小知識

桂枝湯的組成:桂枝去皮,芍藥,甘草,生薑切,大棗12枚,大家看桂枝湯一共就五味藥物,這個五味中藥都很簡單,我們先簡簡單解釋一下,桂枝去皮,我們現在一般用桂枝,沒有去皮的,

如何理解桂枝要去皮呢,比張仲景小三百年的,南北朝的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當中講,凡用桂,厚朴,杜仲等部份藥時,都要削上虛軟甲錯,取裡有味者秤之。從這句話就可以做以下理解。

古代用的這個桂,應該是桂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肉桂,現在的叫肉桂,在神農本草經當中沒有桂枝這味藥只有牡桂和菌桂,現代人考察都認為牡桂和菌桂都應該是屬於這個肉桂範疇。

桂枝的出現比較晚,那麼我們說張仲景當年寫的這個原文當中是寫桂枝呢?還是寫肉桂呢?還是寫桂呢?我們現在無從查考,為什麼呢?從文獻學上來說,張仲景當年的傷寒論寫完之後,就隱姓埋名過著隱居的生活了,人見不到了,找不到了。

經典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原來還有這些小知識

然後有三國歸晉之後的這個王叔和編次重新整理出來的傷寒論,然後又經過宋代高保恆,孫奇,林憶等人的校對,宋版的傷寒論才能流傳到今天,最後經過明代的趙開美複製了宋版的傷寒論,我們宋版本傷寒論才得以傳流傳下來,而複製的我們現代所見到的傷寒論,是以根據明代的趙開美複製之後的傷寒論。

經典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原來還有這些小知識

那麼明代的時候已經用到桂枝了,桂枝和肉桂完全分開為兩個藥了,因此我們現在我們見到的這個版本當中有桂枝,我個人的觀點應該是後人將這個傷寒論的內容,已經將原來的桂明確為桂枝了,桂枝去皮。

經典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原來還有這些小知識

芍藥,我們現在呢,芍藥分為赤芍白芍,和張仲景傷寒同時代的產品,中醫經典之一的神農本草經當中只記載芍藥,也就是說,東漢末年的時候,芍藥還不分赤芍白芍,在後人。一個註解全面註釋傷寒論的人成無已,這個人是生於北宋,卒於金,北宋和金打仗之後,這個成無已是一代醫學大家,所以說它生於北宋,最後呢和金一起呢歸到北國了,到金代之後,他雖然卒於金,但是也長壽的一個人,史上記載的,活了八九十歲,這個年代能活到80~90的人,你說長壽不長壽。

在成無已註解傷寒論當中講,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殺,所以在這裡,就說明了白赤偏補,而赤芍是偏瀉實的。在這裡將芍藥的白芍藥和赤芍藥明確區分,因此我們現在中藥學當中白芍和赤芍是完全的不同的兩味藥,那麼古往今來,對於桂枝湯當中的芍藥是白芍,還是赤芍,一直都有爭論。絕大多數的醫家認為,桂枝湯當中的芍藥應該以白芍為宜,當然,部分一家仍然認為他應該是赤芍,或者是如果治療桂枝湯症有血瘀傾向的時候,芍藥用赤芍,瀉肝時用赤芍。補虛者才用白芍。

另外,當病人有痰飲水溼停在胃中時,不用芍藥。因為它有收斂之性,用了水溼代謝就更慢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