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国史春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看到""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这个问题,我情不自禁地吟咏起席慕蓉的《乡愁》。是啊,在每个月圆的夜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文成公主,为什么就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以解思乡之苦,却甘愿在寒风呼啸的雪域高原独守三十年呢?

一、回不去的祖国、回不去的娘家。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国富兵强立于世界之巅,使得周边国家既仇恨又仰慕。吐蕃王松赞干布就是其中一位。先靠自己的实力攻打,武攻不成马上改为巴结:俯首称臣。巴结的最佳方式是求婚。一旦与大唐成亲,进可攻,退可守,一举两得。向大唐皇帝上一封婚书,主动称他为泰山大人,求赐一个女儿如何?

英明的唐太宗怎么能猜不出他的心思,怎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那个鬼佬,嫁到那么遥远的鬼不下蛋的地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采用狸猫换太子之计:在宗室中选一位通晓诗书貌美如花的女子封为公主嫁出去。山东任城的李家姑娘中招了。皇帝的命令,不从不行啊!文成公主就是为与吐番缔结和平而生的。

自幼饱读诗书的文成公主,带着对唐皇帝的怨恨,带着对故乡的不舍,带着对吐蕃王的恐惧,在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下,无比惆怅地远赴异域他乡。这一去,就是一生——三十九年的光景。

但是对于文成公主来说,身为盛唐和亲的代表者,她更是将这种嫁与外族看作是一种使命,她是维持两国友好的使者,那么就算松赞干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选择坚守下来的她,仍然是两国友好的使者。

二、长安到拉萨,路途太遥远,归途望而生畏。

公元641年的冬天,文成公主被皇帝送离繁华的都城长安,大批人马护送,日夜兼程。一直西行约3000公里,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次年的春天才来到雪域高原拉萨。路途遥远,行程长达三个多月。

如今从西安到西藏,乘飞机几个小时就到,坐火车三十小时,没有人会认为两地遥不可及,但在交通落后的唐代,以步行、骑马为出行方式的古代,一个弱女子要想跨越三千里地,简直是天方夜谭。

三、唐太宗已去世,松赞干布暴亡,文成公主回不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也刚即位,朝廷也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谁有功夫过问一个出嫁多年的冒牌公主?况且,父母早已音讯全无。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暴亡。此时,文成公主才二十四岁,丧夫后的文成公主曾有过回国、回家的想法,但谁来成全她的思乡情。松赞干布死后,新即位的赞普是他的孙子只有几岁,也正是需要贤人辅佐的关键时期。文成公主怎么能撒手不管?

再说了,文成公主在嫁过去之后也是非常受松赞干布的宠爱,松赞干布不仅为文成公主造建了一栋非常繁华的宫殿——布达拉宫,而且还给她非常尊贵的待遇。文成公主在这里并不比在唐朝过的不好,总的来说,文成公主对这次联姻还是比较满意的。

四、长住吐蕃多年,文成公主深爱这片热土。

文成公主适应吐蕃的生活后,就渐渐把精力放在帮助传播唐朝文化及帮助当地人发展生产上。在松赞干布死后的30年里,文成公主积极劝谏新主,派聪明的吐蕃人到唐朝,学习诗歌文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医疗技术,学习先进的养蚕与纺织技术,并身体力行地向吐蕃人传授中原的健康饮食。她热爱这片热土,深爱藏族同胞,全身心投入到改善藏民生活的行动中,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路途的遥远和肩负的使命以及最终成功爱上了这片热土,这些都形成了,她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她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的婚姻和下半辈子的幸福,受到百姓的尊敬和崇拜。

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着极为相似之初,文成公主和昭君确实很伟大,以一介女流之身外嫁番邦。但实际上文成公主和昭君又是可悲的。本质上她们两人都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其实,自从离开爹娘、离开故乡、离开大唐,这个柔情似水的女子,乡愁的大树早已充盈身体的每根血管末梢,举头望圆月,低头看月霜,夜夜梦回大唐。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小学毕业,,上初中,,经常遇见小学同学,,初中毕业,,上高中,,平房变高楼,,大家四处安居,,再也不见初中同学,,后来高考,,后来工作,,儿时的记忆有,,儿时的玩伴,,儿时的同学,,不再遇见,,数十年,,不再遇见,,迁徙,,只有记忆,,没有相遇,,不如,,不如,,随遇而安,,🍃🍃


湖水涟漪8


准确的说,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没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吗?是对大唐没有感情吗?是因为出身问题吗?是另有所图吗?

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愿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女子,也就意味着无依无靠,她是如何在异族他乡度过31年的孤苦岁月的。

据《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持节主婚,将远房宗亲江夏郡王的16岁女儿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25岁的松赞干布,而并非一些人传言的松赞干布当时已是70岁的老头子,明显的有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

由此可见,李雁儿属于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病逝。由于他的唯一儿子贡松贡赞(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唐律疏议》规定:妇女守孝期满,可以再婚。

按照当时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励的。

但是,由于文成公主是皇上赐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儿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见文成公主一直不归,担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凯出使土蕃,主要是为了将文成公主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尚凯对文成公主禀告来意后,文成公主却说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想用余生促进唐朝和吐蕃两国人民的和平共处。当时的文成公主本就无儿无女,无牵无挂,如果想回大唐也不会落下什么闲话。

但她为何还要坚持留下来呢?主要是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给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与精神境界的文化熏陶。

身份尊贵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而只有赞普的正妻才配称“赞蒙”,或“朱蒙”。

又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而这段话则是贡松贡赞的生母所讲,也足以证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时,在该史料中,关于松赞干布后妃享受后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早前已娶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而当时的尺尊公主带来了一尊不动金刚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松赞干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后来,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则被供奉在小昭寺。

据《柱史》记载,当松赞干布病逝后,文成公主认为两尊佛像的供奉地点不妥,应该按照释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来供奉。所以,在纳入大悲观世音像时,她嘱咐:“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不动金刚像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应调换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阐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尔东赞的子嗣儿臣们,便遵照汉妃文成公主的遗嘱,将尺尊公主的“释尊八岁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将文成公主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到幻显神殿(大昭寺),并举行了殊胜安住仪式。

另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和高宗显庆年间,太州的玄照法师两次途经吐蕃,都是文成公主汇同一众僧侣进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响力却依旧存在,或许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务的带头人之一。

倍受爱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于她给当地百姓带去了耕作、纺织、女红、医药、耕作等技术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吐蕃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当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自发为她建了“沙加公主庙”, 1300多年来,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应该就是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实写照吧。


祥子谈历史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余年,最后因患天花去世,但穷其一生也没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来,文成公主没有回到唐朝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她自己主观意愿的问题,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个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问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是没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没有了亲人。那么文成公主对吐蕃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留恋之情呢?对于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没有主观的意愿呢?我们从史书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上,就可以一窥端倪。史书上只记载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对她的名字,父亲是谁一概没有记载。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显赫的话,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文成公主不过是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关系,由唐太宗李世民册封出来的公主,种种迹象表明,她可能连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书中,才对文成公主的出身讳莫如深。

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王后的时候,她还只有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要是说她在刚到吐蕃的时候,心中就有什么民族大义,立志于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话,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带有政治使命的,但这个使命最初是强加在她身上,十六岁的花季,本该是自由无拘的,但文成公主却因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来到了一个当时被大唐当做蛮夷之地的地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内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

但和松赞干布相处时日久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个异域男子确实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里。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带了大唐班底的,这个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妆,除了珍宝、金玉饰物、佛像、医学典籍、建筑典籍、药方、丝绸等之外,还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随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来的吐蕃之前,松散干部在吐蕃的统治处于原始的状态,而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她带领的文人团队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记录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了正规化。所谓的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这些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关系。


松赞干布对于文成公主的爱,造就了辉煌雄伟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的设计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则把大唐在经济、文化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传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文化改变了吐蕃,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耕种、纺织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并没有选择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选择留在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爱的已经不仅仅是松赞干布,而是整个吐蕃的人民,同样吐蕃的人民也深深爱着这位来自遥远大唐的美丽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依然选择留在吐蕃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个象征,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传承下去。为此她选择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只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人猜测她是李道宗的儿女,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时,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了拉萨之后,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礼,所以有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儿,为何史书上没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记载,甚至连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简单的说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开国名将,是李渊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权重,假如有个女儿嫁给吐蕃国国王,他应该感到光宗耀祖才对,不该藏着掖着。

为何史书对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讳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儿,也不是宗室女儿,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宫女。

就像王昭君一样。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来根本不可能,没人敢接收啊!

其实,松赞干布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喜欢唐朝女子,唐朝女子体态丰腴,面容姣好,皮肤吹弹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红。

来两张图片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赞干布为什么喜欢唐朝女子了吧!





为了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颇费周折。

初次求婚失败。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个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无情的拒绝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赞干布有什么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钱又钱,要地位有地位,想认你做老丈人就这么难吗?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扬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儿嫁给他,他就带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这次唐太宗脑火了,这是明抢啊!我还怕了你不成,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吗,很快唐军就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个老婆,本来就是想吓吓你,没想到你们当真了!

还是来软的吧。

松赞干布还不死心,让大使带了5000两黄金以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又来唐朝下聘礼。

这回唐太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松赞干布虽然鲁莽了点,但还是挺有诚意的!还是赐他个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愿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宫女做代嫁,赐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让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档案资料,对外宣称她是宗室之女。

就这样,松赞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个宠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这一习俗。什么是赭面?就是用红色颜色涂在脸上,非洲土著人喜欢这样做。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居住环境,松赞干布就给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筑,并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文成公主又继续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但这是不允许的。文成公主已经成了两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者,已成为政治工具。

她只是个宫女,唐朝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岁。


一半秋色


方圆论坛观点

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着极为相似之初,文成公主和昭君确实很伟大,以一介女流之身外嫁番邦。但实际上文成公主和昭君又是可悲的。本质上她们两人都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当时的大唐帝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威慑力远没有之后那么高。而当时的土蕃赞普松赞干布又极具野心。因为土蕃地处偏僻而且文明程度不高。所以松赞干布如果想要壮大土蕃就必须要得到唐朝的帮助。唐朝的各种工匠石匠,工艺百科典籍都是土蕃渴望得到的东西。所谓的迎娶公主不过是个由头罢了。只要赐予土蕃工艺典籍哪怕让他们娶头猪都无所谓。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文成公主是个悲剧的原因。


但李世民英明神武,在他严重土蕃不过是他下一个征伐的目标,他当然不会去帮助土蕃壮大。而且壮大后的土蕃容易威胁到唐朝的安全。当时土蕃凭借高原优势确实让唐朝无从下手。但松赞干布第一次请求迎娶公主被李世民拒绝了。第一次求婚被拒后松赞干布大怒,为了显示武力土蕃派兵击败了吐谷浑和白羌族,把势力范围划分直接和唐朝连接,并且威胁唐朝不和亲就攻打唐朝。结果李世民派大将牛进达攻打土蕃,结果土蕃大败而逃。

松赞干布失败后觉得威胁唐朝太不明智了所以继续装可怜,派遣使臣携带大批金银珠宝进贡给李世民,就是为了求婚。而当时土蕃占据了高原之险李世民想要灭了土蕃也做到。而土蕃又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所以李世民为了稳住土蕃在李姓宗族中选了一个分支的李姓女子封为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所以,文成公主实际上并不是公主。只不过是在嫁给松赞干布之前突击给加了一个公主的名号。而土蕃也明明知道怎么回事但也不会反对。就像我上边所说,他们更在乎的是公主陪嫁的书籍以及工艺典籍。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并不在意。


文成公主之所以没有在松赞干布死后回归唐朝我认为只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唐朝不允许文成公主归国。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就是唐朝要以此来成为唐文化影响土蕃的一条渠道。哪怕松赞干布死了,但是文成公主必须还得坚持这个使命。而且古代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说夫家死了就可以回娘家。

第二或许是土蕃不愿意文成公主离去。土蕃一直以来的国教都是苯教。而松赞干布时期他却推崇佛教。文成公主入藏后由于唐文化的影响在土蕃佛教也压制了苯教。在松赞干布死后虽然大部分臣子都是佛教信徒。但苯教毕竟在土蕃根深蒂固了。而当时松赞干布的儿子还年幼。土蕃大臣们害怕苯教再度崛起消灭佛教。当时整个土蕃除了大唐公主文成可以压制苯教之外,在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压制苯教。而文成公主由于靠山是大唐所以苯教并不敢过分压制她。所以土蕃的大臣们不愿文成公主离开。把她当成了一块挡箭牌。除此之外,松赞干布的妻子除了文成公主之外都是小国的公主,本身文明程度就不高。而大唐的文成公主出身文明发达的唐朝自然对于土蕃的帮助更大。所以土蕃也离不开文成公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謝邀而文]:文成公主若是回“娘家”,她就不是现在的公主了!也许不会写入历史!

📒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学、有教养的女子。640年,应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的几次求婚,唐太宗恩准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和各种书籍。

📒汉人工匠教吐蕃人学会了酿酒、缫丝、造纸墨等手工技术。

📔吐蕃人原来种地缺少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后,他们学会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建造房屋。帮助当地妇女改进纺织技术,设计图案和染色。

📒吐蕃人学着用唐朝传去的石磨加工谷物。文成公主带去了唐朝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事耕作。

📔松赞干布在世时,吐蕃一直与唐朝保持友好和睦关系。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此后30多年中,文成公主继续致力于推广、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更加密切了与大唐的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吐蕃人民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至今还在流传: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文成公主,为汉藏友好和睦,促进吐蕃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笑看东篱


一是宗教及政治稳定需要。松赞干布去世后,当时土蕃的情况也不允许文成公主回国。

因为吐蕃当时大部分旧贵族都是苯教徒,历代吐蕃赞普都是苯教徒,就连松赞干布原先也是苯教徒,但却支持佛教。现代西藏佛教不同于中原佛教就是因为吸收了苯教。

当时的吐蕃不是佛教国,其实是苯教国。当时苯教暂时压制,但幼主即位,大臣除了路东赞等少数大臣外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支持佛教。太后的娘家是个小国,没有分量。

文成公主时期佛教非常脆弱,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路东赞死后。但佛教依然不强,到吐蕃颠峰赤松德赞时期,佛教才开始有一些力量,这时吐蕃文化积累足够了,才开始对外征伐,东征大唐,南平印度,西战大食。

当时佛教派急需要身份高贵、以国力强大的大唐为后盾的文成公主留下来压制苯教派。

历史上吐蕃初期的内部问题不是后宫和继承权的问题,而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吐蕃瓦解都没解决。

二是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文成公主给土蕃的农耕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西藏的农业是在文成公主下嫁之后之后才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文成公主庞大的陪嫁队伍中,携带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匠和善于种植的农民等各种人物。并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纺织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文成公主使吐蕃的生产力得到了跨世纪的发展,所以吐蕃当时不管从政治上、生产上、国家的安全稳定方面等,都需要文成公主留下。


榆林党史


人最怕习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夫妻一场,相濡以沫这么多年,她可能早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甚至于爱上了这片净土,她不想回去。

<strong>

有人说文成公主是因为吐蕃和唐朝是敌对方,而致使其不能再松赞干布去世后反返回唐朝的,但我是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的。

虽然吐蕃和唐朝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当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后,直到唐太宗去世,吐蕃与唐朝都再无交战,两国一直是处在一个和平的状态。

而战败人质一说那更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当时是唐军击败了吐蕃,吐蕃大败之后,败退千里,直到后面出现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缓和两方国情。

所以啊,吐蕃强留文成公主不让其归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我分析主要是文成公主自己的意愿:<strong>

唐代和亲跟西汉初年是有区别的,当时唐朝对于少数民族处在一个强势地位,当初松赞干布吃了败仗主动和亲,这还算是比较体面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唐朝硬要指派和亲,你不同意就打你,打到你同意或者消失。

这就使得其在和亲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就像汉朝在取得对匈奴的优势之后,面对单于的和亲请求,汉元帝随便封了一个宫女就对付了。所以唐朝一般不嫁女儿,大都封的李氏女子为公主,结的都是甥舅关系,而他们送出的这个文成公主可能连皇室血亲都算不上。

如果是这样的话,文成公主回去能干嘛呢?要知道在吐蕃,文成公主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虽然她是后来的,吐藩本来就是多妻多妾,妻的地位也不是先来后到决定的。更何况唐代嫡庶观念相当重的,平妻这种事在唐王朝也是不合理数的事,这直接就变成了对唐王朝的羞辱。所以他绝对是吐蕃的“皇后”。

文成公主死后是与松赞干布合葬,便是其地位的一种体现。在新唐书中曾有记载,松赞干布曾为文成公主废除一些旧的生活习俗以及制度等。这一方面就说明了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实际生活情况。再联想当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一些作物种子,令当时的人们对其有很好的印象。

再加上当时唐朝正是国富民强,文成公主的地位只高不低,其可以在吐蕃主导建造大小昭寺就是一个证明。

如此的地位,文成公主乐不思蜀也是有可能的。

事实上,在文成公主之前的历朝历代,有过不少公主和亲思乡的例子,大都没有一个好下场,例如王昭君想回归母国但并没有成功,最后服毒自尽。

再者,要知道拉萨和长安,隔着一个青藏高原啊,当初文成公主进藏,可是几年啊,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试问文成公主这样一个在吐蕃已经有巨大根基的女人,为什么要放着荣华富贵不去享受,而选择回归母国这样一条充满着未知和危险的道路呢。

<strong>

<strong>


白话历史君


文成公主在夫君松赞干布死后,即便孤苦伶仃独守空房三十余年,仍没有回到自己娘家,其实如果我们真的立足于封建时代,站在文成公主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的话,那么也就不是多么难以理解了,也许这时你就真正理解文成公主“不归唐朝”或者“回不到唐朝”的原因了。

“长江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朝代,尽休不止。”封建时代,自秦至清两千多年,莫不是“少则十几年、甚则几十年,多辄不过百余年”地朝代更迭转换着,和平安稳之所以成为历来人民都极为期盼的心愿,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时局动荡无家还、战火朝天无休止”的根本原因。在封建时代,安稳只是暂时,而时代动荡才是主流。整部封建史,都在演绎着权力角逐、利益争霸的画面,而这种种一切,又离不开国家之间的结盟,国家结盟又引出了“和亲”的由来……历史上不乏以“和亲”作为沟通两国、维持友好关系的桥梁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的西施归吴、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那么唐朝固然强盛,但是却也有“对外和亲”的典范,那便是小学教科书上的文成公主入藏。

其一:入藏不仅仅是嫁娶,更是国家责任

通过历史上和亲的例子来看,身为和亲主角的公主或者是这类女性,大多数都由此注定其往后余生是悲惨乏味的,她们远离故国,千里调调来到人生地疏的异域,夫君存活于世的时候还好说,如若夫君去世,那恐怕余生都会泪湿沁浸了,甚至还会沦落到嫁与后代子弟的悲惨命运。但是对于文成公主来说,身为盛唐和亲的代表者,她更是将这种嫁与外族看作是一种使命,她是维持两国友好的使者,那么就算松赞干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选择坚守下来的她,仍然是两国友好的使者。

其二:与吐蕃感情深厚,毕生心血倾注于人民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更多的是以文成公主给吐蕃人民带去了汉文化,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知识来传播的,据《新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的确是给当时几乎以原始状态生存的吐蕃人民带去了相对先进的“汉文化”,她将盛唐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了吐蕃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有人说:松赞干布迎娶的不只是文成公主这个人,还有无以穷尽的大唐文化。对于文成公主来说,她早已将自己融入到了吐蕃这片土地,而吐蕃人民也将这位“天朝公主”完全融化在了内心深处。

其三,迫不得已留下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时至今日,关于文成公主“活守寡”30年仍然存在着如此一种说法,那便是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死后,受到了一部分宗室人士的排挤,她们怕文成公主回到实力强盛的唐朝后,会将受尽委屈之事告知娘家人,如果大唐以此事攻伐吐蕃,那么吐蕃恐怕是要惨遭灭国的。所以说,文成公主守寡的30年,也是被逼无奈的30年。

总之,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典范,我们姑且不讨论文成公主留在吐蕃的真实内情,我们只是深深对这位女性心生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